关于冬九九的谚语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天文专家介绍说,“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我国民间一般将冬至叫作“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
隔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冬九九”是相对于“夏九九”来说,是人们从冬至日开始向后数九九八十一天;越
冬时根据各地地方特所编创的反应这八十一天里气温及气象变化的简单易背的歌词。
在冬至时期,虽然白天最短,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尚
未达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日趋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却很缓慢,从冬至到“三九”这一时期,平均每天只增长约一分钟。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所以继续失
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在“三九”时节,也就是阳历的一月中、下旬,才达到最大值。由于空气的温度主要受地温影响,这就导致了“三九”时节气温最低。另外,“三九”前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冷气团也发展到极为强盛的阶段,强冷空气的频频
入侵也是造成气温低的原因之一。
明代《五杂俎》有简繁两个版本。
详尽版:“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指大风吹篱笆发出很大的
响声。这声篥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内
睡觉却像在露天睡觉一样冷;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
十三,布纳担头担指天热了,脱掉衣服担着;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
一齐出。”
简明版:“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探友;七九
八九,沿河看柳。”
明代专门记载北京风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记的《九九歌》与上述又有不同:“一九
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
堆盐虎盐虎本来指古代一种虎形的盐.这儿比喻人们所堆的雪人;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屹蚤出。”
两个复杂的《九九歌》版本互有异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说法
为“太阳开门户”;后一说法为“家家堆盐虎”。这可能反映了这两首《九九歌》产生的
时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着很大的差别。
明代的简单版本《九九歌》中说:“七八九,沿河看柳。”而现在流行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反映了明代时北京的天气要冷,以至于从物候现象表现出来,柳树出芽长叶要相差一段时间。
冬九九的习俗
“数九”的习俗很多,以“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这些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就我国多数地区而言,二九过完时,天气并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四九完时,差不多是“大寒”节气了,所以说“三九四九,冻死母狗”。五九以后,大地渐渐回春,天气由冷渐暖,故“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惊垫”节气,所以“九九闻雷,响声持久”。
明代出现了“画九”的习俗。所谓的画,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
明代《帝京景物略》上有一首《冬九九歌》,是我国有记载较早的数九歌谣:“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胡须;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关于黄河的谚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