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㊀第6期
2020年11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W u h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V o l .33㊀N o .6
N o v e m b e r 2020收稿日期:2020G08G20
作者简介:李㊀瑞(1978G),女,河南滑县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环境科学博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刘㊀松(1979G
),男,湖北随州人,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新区分院总规划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研究;冰㊀河(1963G
),男,天津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研究与创作.㊀∗基金项目:武汉研究院开放性课题项目(I WH S 2019204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汉绣产业空间
发展现状及策略∗
李㊀瑞1,刘㊀松2,冰㊀河1
(1.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0072;2.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新区分院,湖北武汉430014
)摘㊀要:通过追溯汉绣的历史发展及其在武汉的空间演化,挖掘了楚文化㊁戏剧文化㊁宗教文化㊁市井文
化对汉绣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及汉绣文化在提升居民旧城改造中的文化认同㊁营造社区文化㊁增
加城市就业机会㊁发展城市旅游及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访谈㊁问卷等社会学方法,调查并
分析了汉绣传承与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从业者少且缺乏高精尖人才㊁产品创新不足㊁产业链不完善的三
大问题.此外,围绕汉绣产业链中的培训空间㊁生产空间㊁销售空间和展示空间的发展状况及需求,提出
了基于汉绣传承的产业空间发展策略:(1)采用 走进社区+引入学校 的方式拓展汉绣的培训空间;(2)将汉绣的生产㊁销售和展示空间结合在一起统筹布置;(3)利用学校㊁社区㊁门店㊁博物馆四类建筑类型与汉绣培训㊁生产㊁销售㊁展示四类空间的密切联系,形成汉绣产业的合作运营模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产业空间;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F 768;J 193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D O I :10.3963/j .i s s n .1671G6477.2020.06.016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高度的历史㊁艺术㊁科学价值,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为当代城市
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为城市经济腾飞插上有力翅膀[
1].汉绣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其独特的针法以及其所代表的荆楚文化而闻名.2008年,
汉绣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武汉乃至湖北地区极具地方特与历史文明积淀的结晶,汉绣的传承与发展对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的城市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㊁汉绣的历史发展及其在武汉的空间演化
汉绣自其萌芽至今共有2000多年历史,大致可分为萌芽-发展-繁荣-鼎盛-衰败-复兴-再衰落-再复兴八个阶段(见图1),主要演变范围在今湖北省及周边地区.
图1㊀汉绣的历史发展及其兴衰
61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㊀第6期汉绣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楚绣的出现.随着楚地的发展,刺绣也获得了很快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刺绣不仅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还远销到西伯利亚等地[2].该时期的楚绣可以说是汉绣发展的源头.
元代之后,随着植棉㊁纺线技术的进步,汉绣得到快速发展.据«湖北省洪湖县地名志»记载, 元末陈友谅出征南下,因无军旗,其妻潘氏招来大批民女,集中在洪湖市峰口镇军营所在地赶绣军旗,并将每个士兵上衣绣了个 陈 字 ,后此地名 绣花堤 ,而湖北的 无女不绣花 之说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3].
明清时期是中国刺绣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受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商品经济的活跃促使各地刺绣以商品形式出现并流通.汉绣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入武汉,并在武昌形成基地.清嘉庆年间,汉绣在江夏(武昌)㊁夏口两地初具规模.1860年,武昌汉绣业在武昌塘角(今新河街一带)开辟第一个铺外刺绣加工基地.1861年汉口设立外贸口岸,许多优秀的刺绣艺人在大夹街㊁万寿宫一带开铺设局,汉口刺绣业达到鼎盛.武昌汉绣则以青龙巷较为繁盛,后又在武昌塘角(今新河街一带)开辟了第二个汉绣加工基地[4].至光绪年间,汉口万寿宫江西会馆附近汉绣铺面㊁作坊林立,形成了汉口绣花一条街,今 绣花街 因此而得名.此后,汉口刺绣业日渐兴旺于武昌(见图2).
图2㊀汉绣在武汉的空间演化
抗日战争时期,汉绣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1938年武汉沦陷,刺绣工业基本转入农村.1943年,汉口绣花街㊁大夹街一带绣铺毁于战火.直到抗战胜利,汉绣艺人开始重新加入汉绣行业,特别是汉口万寿宫绣花街一带的汉绣活动开始恢复,这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汉绣的快速复苏创造了条件.1949年以后,武汉地区仅有汉口万寿宫还存在9家绣铺.1951-1957年,在9家绣铺的基础上先后合并
成立了第一㊁第二㊁第三汉绣联营社,武汉市第一工艺刺绣生产合作社,武汉市民艺戏剧绣品合作工厂,并恢复武昌白沙洲和积玉桥两个场外加工基地[5].
时期,汉绣又一次遭受重大打击.由于大量汉绣艺人的转行, 结束后,汉绣不但没有得到复苏,反而被改革开放后的机器化生产所逐渐取代,使其文化传承再次面临严竣考验[6].直到1978年思想解放,包括戏剧在内的文化艺术开始恢复,武汉戏剧用品厂成为汉绣生产的主要基地,并恢复了周边地区的生产加工点[8].2011年武汉市武昌区政府在昙华林建立了汉绣基地,定期开办讲座,普及汉绣知识,教授汉绣技艺,使得汉绣的知名度得到扩大[7].
二㊁汉绣的文化内涵及作用
(一)汉绣的文化内涵
汉绣是湖北民间艺术的一种,它与楚文化㊁戏剧文化㊁宗教文化㊁市井文化息息相关.首先,汉绣的产生离不开楚文化.它是以楚绣为基础,融合荆楚一带地区民间刺绣手法而成一体的绣法[9].它在楚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开花,浸透着荆楚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尚[3].其次,汉绣的发展离不开戏剧文化的传播.早期汉绣是伴随着汉剧而传入到汉口,并在武昌形成基地,且其中很大一部分绣品是戏剧用品;特别是在遭受 打击以后,汉绣产品正是依托着武汉戏剧用品厂而恢复生产的.另外,宗教文化用品
第6期李㊀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汉绣产业空间发展现状及策略
也是汉绣产品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以道袍㊁袈裟㊁僧帽㊁龙帐㊁经幡等宗教服饰为主;而这部分绣品的样式和图案则从侧面反映了该时期宗教文化的发展及特点.最后,汉绣在汉口发展壮大直至达到鼎盛,因此汉口的市井文化对汉绣的艺术手法㊁品种类型㊁艺术风格以及审美特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7]
表1㊀汉绣的文化内涵
汉绣与楚文化汉绣绣品中体现的生命态度和艺术想象力,是楚文化中崇尚生命意识和浪漫主义情怀的延续和再现.
汉绣与戏剧文化汉绣戏衣与汉剧的历史发展轨迹相生相伴㊁血脉相连,汉绣曾一度处在依托于生产戏剧用品而得以生存的环境中.
汉绣与宗教文化刺绣艺术与宗教文化相结合,推动了刺绣技艺的发展和刺绣艺术类型的扩展;宗教用品是让刺绣艺术用品从高端走向民间的过渡形式.
汉绣与市井文化汉口市井文化呈现出浓厚的地方特,对汉绣绣品种类㊁艺术风格㊁审美趣味产生了直接影响,汉绣艺术品成为表现当时社会生活风貌的载体.
(二)汉绣的文化作用
1.汉绣的传承可以提升居民旧城改造的文化认同感.旧城改造的核心在于其本身的文化挖掘和地区认同感.根据调查结果显示,80%的普通民众和60%的从业者认为,汉绣扎根旧城提升了老城区的特和文化档次,同时有一半左右的民众和从业者都认为旧城也为汉绣提供了适宜的展示空间.2.汉绣的传承有利于社区文化的营造.社区内各职业的人以汉绣为纽带聚集于社区作坊,职业构成多元,促进了不同人的交往,对社区文化和认同感营造具有促进作用.汉绣生产的活动空间相对固定,对街区人有集聚效应,再加上人构成的多元性,促进了人际网络结点的产生,营造重要的交往空间,增加了社区活力,进一步发展成传统文化的交流中心.
3.作为文化产业之一,汉绣能为中老年人提供较好的就业机会.从武汉市汉绣从业构成上看,部分汉绣从业者在从事汉绣前为家庭妇女,在对这些家庭妇女进行相关汉绣技术的培训后,经筛选,从初学者转变为爱好者最终成为汉绣从业者.从汉绣从业者年龄分布上看,目前武汉市从事汉绣的人员基本集中在中老年人.这些人大多为城市退休职工以及下岗家庭妇女.因此从事汉绣工作是一种很好的晚年选择.4.汉绣的传承有利于城市旅游发展及文化传播.汉绣织品的推广,有力地传播了荆楚文化,并使其传播全国乃至国外,如经典的外交国礼 汉绣黄鹤楼,为武汉起到了很好的窗口宣传作用.旅游景点作为汉绣织品的主要销售点,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使得汉绣商品拥有了潜在客户共享的外部效应.
三㊁本课题的调查设计及样本选择
本课题采用集中座谈及走访的形式,共调查从业者48人.其中,男性3人,女性45人,可见汉绣从业者以女性居多.从年龄段上,以41至50岁居多,为24人;50岁以上为14人;40岁及以下为10人.从学历上,初高中学历为28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为20人.
在昙华林㊁江汉路等商业老街及东湖㊁黄鹤楼等风景名胜区针对消费者发放调查问卷共计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3份.其中,男性161人,女性182人.从年龄段上,30岁以下为163人,31至40岁为102人,41至50岁为42人,50岁及以上为36人.从月收入水平上,无收入(学生)为95人,1000元及以下的为10人,1001元至3000元的为56人,3001元至5000元的为89人,5001元至10000元的为58人,10000元以上的为35人.
四㊁汉绣传承与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从业人员数量较少,高精尖人才缺乏
1.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发现,汉绣从业者目前大概只有三千人,且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岁区间,年轻从业者很少,汉绣发展的年轻后继力量不足.另外,1991年起,苏绣刺绣界中有四人被国务院授予为国家级 突出贡献专家 称号,9人被授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称号[10];相较之下,汉绣目前还没有一位获得国际级大师称号的专家.
2.通过调查问卷发现,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汉绣价格过高㊁消费不起,汉绣的经济价值得不到大众认
71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㊀第6期可.而从调研数据看,部分销售业绩较好的汉绣绣品店年收入可以达到20-30万元,
而销售较差的一年只有5万元左右,甚至连房租也难以维持,每年都有汉绣绣品店关门倒闭的情况发生.目前,武汉地区汉绣从业者整体经营情况一般,据统计,武汉汉绣产业总体年销售额不足500万元.另一方面,经调查发现,汉绣从业者的工作量和收入不匹配,整体收入较低,主要集中在月收入1000-5000元这一区间.
3.通过调查还发现,从业超过十年的从业者会开始培训学生,但培训人数有限,总人数不超过五百人;而这也是目前绣工的主要培训方式,占总绣工人数的一半.但另一方面,培训的淘汰率很高,达到三分之二,因此真正能留下从事汉绣的人更少.
综上来看,汉绣从业门槛较高,大众认可度较低,与此同时,其工时长,收入低.因此,全职从事汉绣工作的人较少,也很少有年轻人愿意选择这门职业;且汉绣大师稀少,人才青黄不接,这些因素成为了汉绣传承发展的最大瓶颈.(二)从业人员素养偏低,艺术创新不足1.通过访谈以及调查问卷发现,汉绣的从业者多数学历偏低,拥有艺术相关专业学历的人较少.因此,汉绣的制作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临摹和拓印,缺少艺术创作.
2.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汉绣从业者从事最基础的制作过程,汉绣研究的从业者只有三成.专业研发机构和队伍是传统民族工艺和文化传承的保证,而汉绣的研究创新主要依靠从业者的自主创新,因没有相应的研究机构提供支持而显得势单力薄.
3.通过调查消费众发现,近两成被调查者认为现存的汉绣 产品图案样式老土,没有与时俱进 .其中,约70%的人认为汉绣图样的发展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地方特为核心进行创新,剩下30%的
人认为现代汉绣图样应该融入现代画派或西洋风格.
综上可知,汉绣从业者整体艺术素养偏低,艺术创新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市场需要,是汉绣发展的又一阻碍因素.缺乏艺术创新就缺乏生命力,没有精品意识和创新精神,任何传统手工业的生存都将陷入困境.(三)汉绣产业化发展与经营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不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绣也从过去的家庭手工业生产模式进入到商业化模式,其产业链大致分为原料
采购㊁设计底图㊁刺绣产品㊁商品包装㊁批发销售㊁终端经营六个环节(见图3)
.图3㊀汉绣产业链示意图
1. 原料采购 环节.通过对汉绣从业者访谈发现,所有汉绣原材料均从江浙地区购买,本地原产料生产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缺乏优势.2. 设计底图 环节.汉绣的刺绣底图基本上是从业者自主设计和创作,缺乏与本土画家或艺术家的合作沟通,艺术上创新不足.3. 刺绣产品 环节.通过对武汉各个汉绣点调研发现,目前汉绣点零星发展,没有建成具有聚效应的绣坊,没有形成规模化㊁产业化生产,更难以形成旅游动线.4. 商品包装 环节.通过采访 任本荣工作室 了解到,虽然汉绣产品注册了商标,但由于是纯手工制作,每件产品的商标形状均不一致,从业者渐渐取消了这道工序.5. 批发销售 环节.通过走访以 武汉非遗文化发展公司 为代表的汉绣商业销售机构发现,这部分企业都只是刚刚兴起,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拉动作用不够明显.汉绣产业属于文化产业,投资周期
811
第6期李㊀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汉绣产业空间发展现状及策略长,效益回报慢,而且没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和专门的展销点,加上政策上给予的支持力度较小,也是很多企业不敢进军汉绣的原因.6. 终端经营 环节.通过调查发现,现今汉绣市场上流通的汉绣产品均为人工刺绣,每件产品的人工时间成本都很大,价格由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可借鉴苏绣的成熟产业体系,刺绣行业形成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有低㊁中㊁高不同档次与等级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体的需求.汉绣缺乏几十元左右的低档产品,这
也是它未能很好地与武汉旅游业相结合的原因.从民意调查来看,接近一半的民众认为汉绣产品价格过高,有一半的民众支持少部分汉绣产品用机器生产代替.民众的想法符合汉绣产业体系化发展的要求,机器化生产可以降低成本,扩大其受众,提高其知名度.
综上来看,汉绣产业链整体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商品包装和批发经营的产业化已基本形成,设计底图和刺绣产品这两个阶段的产业化刚刚起步,原料采购和终端经营还未开始产业化进程.
五㊁汉绣产业空间及其发展策略
(一)培训空间
1.汉绣产业培训模式与现状.汉绣现有的培训方式主要有汉绣培训班㊁拜师学习㊁家人传授㊁出于兴趣爱好自学以及其他方式.由图4可知,传统的拜师学习模式仍占半数以上,其次是参加社区等组织的汉绣培训班,而汉绣兴盛时期占主要地位的家人教学模式已大不如前.由图5可知,绣龄越长的从业者从家人长辈处学习的比重越大,而如今汉绣的教学方式正逐渐向拜师学习和汉绣培训班模式转变,因而所需的培训空间也会有所改变
.图4㊀汉绣不同培训模式占比
㊀㊀㊀图5㊀汉绣从业者不同绣龄占比
㊀㊀2.汉绣不同培训模式的空间需求.由表2可知,只有培训班模式对于培训空间有一定的要求,其余模式均较为灵活.而根据调查得知,目前的培训班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其一是在社区内举办的汉绣培训班,
由各个社区提供场地,汉绣从业者到此来定期进行免费教学;其二是与学校联合举办的培训班,主要面向学生体,由学校提供场地;第三种是由政府出资及提供场地筹办的汉绣高级培训班,主要是面向绣龄较长的汉绣从业者.
由于汉绣从业者自身资金不足,要自己租借场地进行社区教学的难度较大,因而目前的汉绣社区培训班选址多是建立在社区愿意提供场地的基础上.但就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开展此类活动的社区很少,如汉阳的江欣苑社区和磨山社区㊁汉口的西桥社区㊁青山的虹蔚社区㊁武昌的南湖街保安社区,这些屈指可数的开展汉绣培训的社区远远不能满足汉绣从业者对场地及培训人员的需求.
目前学校培训模式是面向各个年龄层次的学生体开展的,但开设有相关课程的学校少,教授的学生人数有限,培训空间远不能满足汉绣的发展需求.由访谈了解到,未来汉绣团队的培训会侧重在与大学的合作上,力争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和有美术功底的大学生继承和传承汉绣文化与技艺.
汉口旅游表2㊀汉绣不同培养模式空间需求
培养模式㊀㊀培训人数(人/次)
所需空间㊀㊀汉绣培训班10-5030-120平方米的教室拜师学习1-5销售门店家人传授1-2灵活空间
出于兴趣爱好自学1-2灵活空间 91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