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教案:第一次战争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第一次战争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名称:
中英《南京条约》
基本情况:
签订时间:
1842年8月29日
签订地点:
中国南京
签订国:
中国清政府与英国
意义: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  要  内  容:
项目:
内容:
影响:
赔款
1、中国赔偿2100万银元
1、开创恶例,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割地
2、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
1、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被破坏
开放通商口 岸
3、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1、加速了英国的入侵。
2、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经济形态。
3、打开了中国的思想封闭。
4、标志着闭关政策的结束。
5、加速中国近代化步伐。
协定关 税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1、中国关税主权完整被破坏。
2、清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3、英国控制中国经济。
影响:
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打开了大门,从此各国侵略者接踵而至,它是中国遭受资本主义奴役的开始,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的破坏,独立的中国开始逐步向半殖民地的中国转化,中国一步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①条约内容:
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割地、赔款、开口岸、协税”。
通商口岸名称: 
方法1,用字头法记为“广、厦、福、宁、上”。
方法2,用谐音法记为“光(广)下(厦)不(福)能(宁)上”。
条约名称: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签订时间:
1843年7月22日和1843年10月8日(既签订《南京条约》后第二年)
签订国
中国清政府与英国  (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意义:
1、进一步规定了英国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主要内容
内容:
影响:
1.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
1、中国司法主权被破坏。
2.英国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1、成为以后各国窃夺侵略特权的重要手段。
2、还使英国享有在美国与法国在中国通过条约取得的特权。
3.英国取得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特权。
1、租界建立
条约名称:
中美《望厦条约》
基本情况:
签订时间:
1844年7月3日
签订国:
中国清政府与美国
意义:
1、使资本主义扩大在华特权,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宗教成为重要侵略手段。
主要内容:
1、使美国取得了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
2、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通商港口“巡查贸易”。
3、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
条约名称:
中法《黄埔条约》
基本情况:
签订时间:
1844年10月24日
签订国:
中国清政府与法国
意义:
1.使资本主义扩大在华特权,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宗教成为重要侵略手段。
主要内容:
1.法国取得了英、美在中国的同样特权。
2.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第二次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名称:
《天津条约》
基本情况:
签订时间:
1858年6月
签订国:
中国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
意义:
1、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主要内容
内容:
影响: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牛庄(营口)、淡水、南京、汉口、等10个通商口岸。
1、中国的门户进一步被打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范围扩大,从沿海深入内地,从南方扩展到北方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1、实即外国军舰对通商口岸进行武力威胁,破坏中国的领海权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白银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白银200万两。
①主要内容:
方法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公使驻京、开十口、外国船、外国人、赔款”。
方法2,用数字排比法记为“一开二赔三外”。解释:“一开”──增开通商口岸;“二赔”──军费、商损两种赔款,;“三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条约名称: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基本情况:
签订时间:
1860年10月24
签订国:
中国清政府与英国、法国
意义:
1、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第二次战争结束
主要内容
内容:
影响: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1、使第二此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增加为11个。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准许华工出国
1、实际上是准许列强掠卖中国人口。
5、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①主要内容:
方法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认天约、开天津、割九龙、准华工、增赔款”。
方法2,用字头法结和谐音法记为“准(许)天天”。解释:“准”──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天天”──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陪”──谐“赔”音,指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酒”──谐“九”音,指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第二次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影响
影响:
经过第二次战争,中国的神圣领土大片被割占,领土主权遭到空前的蹂躏;中国的主权被西方列强进一步破坏和践踏了,使中国社会经济加速半殖民地化;各国公使常驻北京,更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和影响。第二次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投靠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第二次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加深了。
第二次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课本P13-14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时间
不平等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六十多万平方公里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四十万平方公里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四十四万平方公里
1864年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9世纪80年代
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七万多平方公里
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中日《马关条约》
条约名称:
中日《马关条约》
基本情况:
签订时间:
1895年4月17日
签订国:
中国清政府与日本
签订地点:
日本马关
签订国代表:
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
意义:
1、该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该条约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4.该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主要内容:
项目:
内容:
影响:
割地:
1、割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1、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2、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最严重的一次割让。
3、它迫使台湾和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4、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民族危急进一步加深。
赔款: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1、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2、外国列强通过清政府的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放通商口岸: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1、新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设厂:
4、允许日本人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1、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争先在中国设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主要内容:
方法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割地、赔款、开口岸、设厂免税”。割地(辽、台、澎)、赔款(军费2亿两)、开口岸(沙、重、苏、杭)、设厂免税(口岸设厂,内销免税)
方法2,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哥哥开厂赔两亿两”。解释:“哥哥”──谐“割”音,指割地;“开”──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厂”──口岸设厂,内销免税;“赔两亿两”──赔款两亿两。
《辛丑条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