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一、全书要点(一定要了解,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中或有涉及)
1.远古传说
(1)远古传说: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反映。远古传说主要是有关氏族社会里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2)远古传说的内容:关于人类起源和自己祖先、氏族由来的传说;关于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故事;关于原始氏族、部落间战争的故事。
(3)远古传说的特点:传说中的人物都被神化;传说中的英雄都是不脱离生产和为公谋利的人物;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对自然的一种迷信或崇拜。(4)远古传说在史学上的价值: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
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
2.《春秋》与《左传》
(1)《春秋》:作者,孔子。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依据鲁国国史并参考列国史料所修。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事等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包括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到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实。
(2)《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
存在的问题:
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3)《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总计二百五十四年各诸候国的历史。《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的体列和史料价值:
1.《左传》以史实疏证春秋,其实是一部独立的编年体史书。
2.它突破了春秋只记事不记言的框框,事言相兼.
3.为我们保存了珍贵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最主要史料之一。
4.《左传》中体现了作者同情人民,揭露上层,“重人事,轻鬼神”的进步思想倾向。
3.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填空的可能性大
“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1)《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
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历史。《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史汉比较:
A、《史记》开创纪传体,为史学开辟了新的途径。《汉书》完善和改进体例,使之更加丰富和完备,其确立的“四体”,为后世史家写史树立了楷模。
B、在史学方法上的差异。通史纵贯古今,断代则以一代为限,二者各有所长。
C、同等重要的史料价值。
D、在历史观方面。二者都比较重视社会经济,但在历史观和历史方法论上有差异。
E、文学价值。《史记》“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书》文字详赡严密、凝炼简净、典雅高华。
《汉书》的史学成就: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开沿革地理之始,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保存了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对历史地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东观汉记》:汉代人称之为《东观记》,凡一百四十三卷,是一部以纪传体撰写东汉历史的史书,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当代史。《东观汉记》前后经过四次修纂,记事起于光武帝,终于灵帝,由汉代刘珍、延笃等撰,因馆修史设于东观而得名。在三国时代以后,将之与《史记》、《汉书》并举,合称“三史”,唐代以后渐以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纪》。
4.二十四史(其成书年代、所属时期)
“二十四史”成书于秦汉时期的有《史记》(司马迁——西汉)、《汉书》(班固——东汉)“二十四史”中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五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晋-陈寿《三国志》,南朝梁·沈约《宋书》,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北齐-魏收《魏书》。
唐修八史: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书》房玄龄《晋书》;李延寿《南史》、《北史》
成书于五代:《旧唐书》刘昫(后晋)
成书于宋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薛居正《旧五代史》,欧阳修《新五代史》
成书于元朝:脱脱等《宋史》、《辽史》、《金史》
成书于明朝:宋濂《元史》
成书于清朝:张廷玉《明史》以上“二十四史”
成书于民国:赵尔巽《清史稿》,柯劭忞《新元史》“二十六史”
巧记“二十四史”作者:
司马、班、范、陈、房、沈,
一萧、二姚、魏、李、棻,
徵、寿、刘昫、欧阳、宋,
薛、修、脱、濂、廷玉臣。
5.《蛮书》
《蛮书》:唐安南从事樊绰在咸通四年863年编的南诏云南志,又名《云南志》、《云南记》、《云南史记》、《南夷志》、《南蛮志》、《南蛮记》,共十卷,在云南自然地理、城镇、交通、里程、物产,特别是对南诏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云南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山川、交通城镇及诸国,作了系统的阐述记载,是研究唐代云南地区和邻近东南亚各国的民族、物产、风俗、政治、文化的一部重要典籍。
6.地方史志(《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性质、意义)
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综合性著述。
它有四个最显著的特点:(1 )地方性强;(2 )内容广泛;(3 )资料的原始性和可靠性;(4 )在编撰体例上,它遵循“分纲列目,事以类从”、“横排门类、纵写始末”的原则。它是一种综合性体裁的作品。
意义与价值:是研究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也为旅游事业服务;可补正史之不足;保存大量科技史资料
(1)《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物产、风俗、历史人物及交通要冲,还用大量篇幅反映了该地区的治乱兴替。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为研究我国古代西南边疆地理、政治史、经济史、民族文提供了宝贵的史料。(2)《洛阳伽蓝记》:杨衒之著,全书以洛阳佛寺为重点,按其原在区域,追记洛阳佛寺四十余年间兴衰之迹,兼及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人物、风俗、地理、苑囿、建筑、传闻、故事等。既是研究北魏佛教的史料,也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可补正史之不足。本书叙事简练,文词秀美,是著名的文学作品。
7.唐修八部正史及作者
唐修八史: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书》;房玄龄《晋书》(李世民御撰);李延寿《南史》、《北史》。
8.战国时期的私人撰写的史书
(1)编年体:《左传》、《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2)语类(以记语为主的史著):《国语》、《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中国历史学家
(3)谱牒类(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等):《世本》
(4)其他:《尧典》、《仪礼》、《山海经》、《禹贡》
9.荀悦《汉纪》
《汉纪》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体例为编年体,三十卷,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荀悦,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是中国第一部编年断代体史书。荀况于建安三年(198年)受汉献帝命依编年体《左传》体例,删略《汉书》改编撰写,于建安五年(200年)成书。该书的编撰主要为政治服务,宣扬天命观与正统观。本书成后,推动了往后编年体史著述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