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3 “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课标要求] 评述康煕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一、少年天子
1661年即位,年号康熙,1669年智除严重威胁皇权的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归纳总结]
康熙继位初年面临的矛盾
(1)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2)中国同沙俄侵略者的矛盾。
(3)中央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
(4)民族矛盾(满族与汉族)。
二、平定三藩
1.背景
(1)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等三藩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影响了全国的军政统一和清王朝的安危。
(2)康熙决意削除三藩,吴三桂收到撤藩令后,公开举起了叛旗。
2.经过:1673~1681年,康熙帝先后平定了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的叛乱。
3.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统一的趋势,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历史评价]
平定三藩叛乱,消除了大一统国家潜伏的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也有助于消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民生。
三、统一台湾
1.背景
(1)1661年,郑成功率兵驱逐荷兰殖民者,光复台湾,台湾同清廷处于对峙状态。
(2)康熙亲政后,采取了攻抚兼施的方针,筹划统一台湾。1681年,康熙派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令姚启圣负责粮饷等后期供应,着手进取台湾。
2.概况
(1)1683年,施琅率水师从福建出发,攻下澎湖岛,促使郑克塽奉表投诚。
(2)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影响: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强固了东南海上防务,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历史评价]
清朝设置台湾府,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及对台湾的开发,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巩固了东南海防。
[易混易错]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深化探究]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明清史料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清]施琅《靖海纪事》
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帝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答案 (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
四、抗击沙俄
1.背景:从16世纪中叶开始,沙皇俄国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2.概况
(1)康熙两次亲赴塞外,视察东北,做好了抗击沙俄的准备。
(2)1685年始,康熙组织清军两次在雅克萨重创俄军。
3.结果:1689年,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
内容: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及外兴安岭至海为中俄的东段边界,岭、河以南属于中国,以北属于俄国。
4.意义:这是双方在平等谈判基础上签订的一个平等条约,从法律和国际条约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
[关键点拨]
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正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独裁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闭关政策开始推行,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可怕的伏笔。
[深化探究]
探究点 抗击沙俄奠定中国版图
材料 清康熙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两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明确规定中
俄两国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即斯塔诺夫山脉)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和流入黑龙江的河川,全属中国;以北一带土地及河流,全属俄国。乌第河流域划为待议地区,留待以后再议。
思考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遏止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武装入侵,使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在条约签订后的150多年间,两国按照这一条约管理边界,使黑龙江流域在此期间没有发生重大的边界冲突。这是中国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五、三征噶尔丹
1.原因:噶尔丹占据了天山南麓,并从科布多东犯,兵锋直抵离北京不太远的乌兰布通,而且他还和沙俄有所勾结。
2.概况
(1)1690年,康熙督师亲征,取得中国历史学家乌兰布通战役的胜利,噶尔丹逃回科布多。之后,康熙加强对喀尔喀蒙古的管辖,并举行多伦会盟。
(2)1696年到1697年,康熙又两次亲率大军征讨噶尔丹,使其服毒自尽。
3.影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蒙古各部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疑难辨析]
唐太宗和康熙帝处理的方式有何主要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唐太宗:以平等友好为主;康熙:主要是武力平叛。
时代特征:唐朝,封建社会繁荣时期,中国全面领先于世界;清朝,封建社会日益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中国落后于西方。
[方法技巧]
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
(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
(3)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4)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5)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历史评价]
康熙帝的历史贡献除了在“武功”方面的平三藩、收台湾、抗沙俄、三征噶尔丹外,在文治方面他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他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改革赋制、减免赋税、厉行节俭;重视文教、进用文士,并组织编成具有很大影响的《康熙字典》。康熙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极至。
[深化探究]
探究点 对康熙帝一生的评价
材料一 电视剧《康熙王朝》康熙夜观地图数忧患
台湾孤悬海外 俄罗斯重兵压境 全蒙尚未统一
材料二 康熙痛斥朝臣的台词:
朕刚即位的时候以为朝廷最大的敌人是鳌拜,灭了鳌拜,又以为最大的敌人是吴三桂,朕平了吴三桂,台湾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啊,朕收了台湾,噶尔丹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们当中,咱们这儿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想想吧,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哪?忘了!那棵老树还站在皇宫后边,天天的盯着你们呢。
思考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试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康熙形象(可包含生平及功绩)。
答案 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擒鳌拜、平三藩、征蒙古、收台湾、退沙俄、兴文教、修经典、开科举,促进了民族团结。他的文韬武略使大清迅速从一个立国不稳、危机四伏的异族王朝发展成为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国力强盛、声名远播的康乾盛世,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帝王。
课堂小结
1.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包括( )
①建立新王朝政权 ②对边疆地区未实现有效控制 ③沙俄势力威胁边防安全 ④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康熙初年所面临的问题。康熙继位,不是建立新的王朝,而是继承王位。康熙初年,地方有叛乱现象,外部有沙俄的入侵,故选B。
2.康熙帝统一台湾后,“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为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这说明(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