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简介
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简介
1、严复(1854-1921年)
代表作:《原强》(1895)、《论世变之亟》(1895)、《辟韩》(1895)、《救亡决论》(1895年)、《天演论》(译作,1898)、《原富》(译作,1901)、《学肄言》(译作,1903)、《法意》(译作,1909)、《严复集》(1986)等。
思想背景:达尔文、斯宾塞和赫胥黎为代表的进化论思想,孔德、穆勒为代表的实证论思想,边沁、穆勒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
主要学术思想:世界上的社会方式有三种:图腾社会、宗法社会、军事社会,中国是宗法制社会,社会组织以宗族主义为中心,西方社会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学术上没有“黜伪而崇真”的精神,政治上没有“屈私而为公”,这都是因为不自由;而西方国家的长处根本的在于政治与学术,他们相互竞争,而竞争的机理与结果相反又相成,西方文化的要点是“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个体是体的基础,民智、民力、民德的高下,关系一个民族的强盛,只有进行教育提高它们,才能把发挥个人体的作用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才能取消君主专制,实行民主政治。在国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人民如果不自由就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国际竞争中就不会取得国家的自由,因此,民主与自由是变法的最重要内容,中国要富国强民,进行社会改良,就需要治学;经济改革、教育改革和政治改革相结合,才能达到治标又
治本的目的。
2、陶孟和(1887-1960年)
代表作:《社会调查》(1918)、《书评——乌格朋<;社会变迁 >》(1924)、《孟和文存》(1925)、《北平生活费之分析》(1930)、《社会与教育》(1934)、《中国劳工生活程度》(1932)、《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任务》(1951)等。
思想背景:威斯特玛克和霍布浩斯的社会学思想,英国的维伯夫妇以及萧伯纳的思想,特别是主张以社会调查推动立法实现社会主义的“费边学说”。
主要学术思想:社会学考究人关系的原理,解释人生活的状态,是各学科里最后发达的一种研究人的科学,它可以分为四部分:社会起源、演化、组织和改良;教育不仅应当使个人获得健全的身心,还应该使他与所居住的人环境相调和,并对那个环境有积极的贡献;社会学与教育的关系,就是应用社会学知识改良教育。教育社会学就是应用社会学的材料、方法、原理解决教育问题的分支学科,教育自身要成为一种社会组织,并应用社会学的原则,同时教育要适合于社会,并可以补救社会的弊端。个人与社会的功绩不可分开,没有领袖社会不能进步,没有社会个人自身就不能存在,个人的事业是需要社会化的。人类心灵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因为人性是能够变化发展的,人类可以吸收过去的经验,可以接受与其他人接触而产生的种种影响,教育是人类心灵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社会改良与进步的一个途径;
教育的责任是保持风尚与制度,同时改进风尚与制度。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淘汰方法,解决社会问题,改进社会制度,了解社会的目
的,实现社会理想等全都要依靠社会教育,人类进化的三种要素——智慧、努力与合作训练三种能力也都靠教育,教育是人类进化的最主要工具。
3、晏阳初(1890-1990年)
代表作:《平民教育概念》(1924)、《平民教育论》(1928)、《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1934)、《农村运动的使命》(1935)、《十年来的中国》(1937)。
思想背景:中国近代以来的救国图存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和教育观。
主要学术思想:“愚、穷、弱、私”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四大病根,应当通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分别加以医治;四大教育必须通过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种方式连环进行,以培养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民族再造”思想)。中国社会的改造在于乡村改造,乡村改造的根本在于人、组织、文化的改造,应当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以此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社会调查的意义既是为了改造社会现实,又是为了建设中国化的社会科学。
4、李达(1890-1966年)
代表作:《现代社会学》(1926)、《中国产业革命概观》(1929)、《经济学大纲》(1935)、《社会学大纲》(1937)、《胡适反动思想批判》(1955)、《梁漱溟思想批判》(1956)、《李达文集》(1980)等。
思想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理论。
主要学术思想:社会学的使命在于发现社会组织之核心,探求社会进化之方向,明示社会改造之方针;其研究问题包括:社会的本质、构造、起源、发展,家族氏族及国家,社会意识、变革与进化,社会阶级、问题、思想、运动,帝国主义,世界革命和未来社会。中国社会问题的结症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乃至世界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社会运动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其中的派别有进化派与革命派,前者认定旧制度会自发产生出新制度,后者否定就制度以建立新制度;推测社会进化的目的是预言其进行的途径,探究人类运动之路径与到达此目的的方法。
5、孙本文(1892-1979年)
代表作:《社会学上之文化论》(1927)、《社会变迁》(1929)、《社会学原理》(1935)、《现
代中国社会问题》(4卷,1942-1943)、《社会思想》(1945)、《社会心理学》(1946)、《近代社会学发展史》(1947)、《当代中国社会学》(1948)等。
思想背景:吉丁斯的“同类意识论”,爱尔乌德、发利斯、帕克等人的社会学观点,奥格朋、托马斯等文化社会学家的思想,凯史、卫莱、海史各费的社会观。
中国历史学家
主要学术思想:社会是表现为社会共同行动的一人,社会现象是个人与个人交互活动的现象,是客观实在;人格是社会环境的具体
化,是社会化的结果,文化是社会形成的决定因素,人的一切行为都为社会行为规则所制约。社会学是研究生活现象中社会行为(交互行为、共同行为、团体行为)问题的一门社会科学,它以具体社会为研究单位,研究社会生活的共通现象。文化是人类独有的,人类为满足生存需要必然产生谋生的手段与工具,就是文化;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称为文明;文化是一个复杂体,各部分彼此关联,相互结合成为比较有系统的全体,这种有系统的文化联结称为文化模式,文化特质是文化的最小单位,文化具有普遍的模式,是制约人类行为的普遍力量;属于同一文化方式的地理区域称为文化区域;旧文化的保存和新文化的增加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积累,文化的传播促进社会变迁,文化变迁不是线性的,因为存在文化惰性和文化失调现象。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与社会相互影响的那个人在社会中的个人行为,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其中环境又可以分为心理的和文化的两个部分(人的主观环境和物的客观
环境),同时个人特别是领导人物对社会也产生影响。社会学可以分为四类:纯理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社会学方法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即应用社会学,社会问题就是全体或一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中国的家族制度在西方家族制度输入之后产生了文化失调现象,表现为婚姻、妇女和儿童等社会问题。人口数量、人口品质、人口流动都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的人口品质问题不是遗传的问题,而是环境影响的问题,只是一个教育问题,应大力宣传节育完婚、限制早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