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风俗
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充满激情,淳朴善良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浓郁醇厚的民族风情。
一、婚俗
彝族婚姻的特点是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禁婚。这一特点在凉山彝族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前若异族通婚,按习惯法要处死或逐出家族。严禁家支内婚,同宗、同姓通婚视为,违者处以死刑。严格执行等级内婚,统治阶级的兹莫和诺合与被统治阶级的曲诺、阿加、呷西之间,禁止通婚,婚外性关系也在严禁之列,违者均要处死。曲诺和阿加不通婚,但限制没有前者严格,主要区别在于彝族后裔和非彝族后裔之间,如彝族曲诺与非彝族后裔通婚或发生性关系,一些地区会被处死,多数地区是以降低其等级作为处罚。彝族传统婚姻中有转房习俗,有生育能力的妇女丈夫去世后,子女又尚未成年,则须转嫁给死者的同胞兄弟或近亲叔侄。如彝族家中无子嗣,家支内部有权分配其财产,称为“吃绝业”。新中国成立后,同族内婚和等级内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彝族青年男女以感情为基础自由恋爱,出现了跨族别婚、跨等级婚、跨国界婚。一夫一妻制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形态。
彝族婚姻的特点是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禁婚。这一特点在凉山彝族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前若异族通婚,按习惯法要处死或逐出家族。严禁家支内婚,同宗、同姓通婚视为,违者处以死刑。严格执行等级内婚,统治阶级的兹莫和诺合与被统治阶级的曲诺、阿加、呷西之间,禁止通婚,婚外性关系也在严禁之列,违者均要处死。曲诺和阿加不通婚,但限制没有前者严格,主要区别在于彝族后裔和非彝族后裔之间,如彝族曲诺与非彝族后裔通婚或发生性关系,一些地区会被处死,多数地区是以降低其等级作为处罚。彝族传统婚姻中有转房习俗,有生育能力的妇女丈夫去世后,子女又尚未成年,则须转嫁给死者的同胞兄弟或近亲叔侄。如彝族家中无子嗣,家支内部有权分配其财产,称为“吃绝业”。新中国成立后,同族内婚和等级内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彝族青年男女以感情为基础自由恋爱,出现了跨族别婚、跨等级婚、跨国界婚。一夫一妻制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形态。
二、泼水迎亲
彝族姑娘出嫁时,姑娘的姊妹兄弟和同辈的青年男女可以用水浇波迎亲者。比较大的彝族寨子,在姑娘出嫁的前十天,寨子里的青年男女。就砍些木桩钉在路两旁,然后用野藤控成绊索。等迎亲者到来时,就用路边早就准备好的几十桶水。朝着迎亲者拨去。迎亲者无法逃脱,被水浇成落汤鸡,只有拼命奔跑,跑进新娘家,才能不挨泼。因此,聪明的娶亲者早有准备,如果探听好姑娘家有后门或者村寨里有另一条路通向新娘家,便趁泼水者不注意时钻入女方家,在女方家供桌上点三柱香,烧三份钱纸,磕三个头,这样就不挨泼水。但大多数娶亲者不容易办到这一点,都要被泼水。冷天挨泼,冷得上牙打下牙,往往引得男女青年大笑一场,女方父母才衣服给迎亲者换掉。一般是泼清水,个别地方很早以前用牛粪水泼,如大小凉山。《西昌县志》卷十二中就有“以牛粪和水遍泼之”的记载。据说水要泼得风姑娘到丈夫家,才不会去老远的地方背水,天也不会早,有吃有穿等。
三、换裙仪式
解放前凉山彝族少女盛行换裙的习俗,她们把换裙和出嫁当作女儿家的两件终身大事。换裙,彝语叫“撒拉”,俗称“换童裙”,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换裙的时间依据
幼女的发育情况而定。一般在15至17岁。换裙多在单岁,据说,双岁换裙会多灾多难,终身不吉利。换裙前的女子梳单辞,穿浅两接裙,裙边镶有一粗一细两条黑布边。举行换裙仪式时,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只邀请女亲戚、女友和年老妇女参加。仪式开始,妇女们就说些逗弄少女的风流话和祝愿词,然后,请一个漂亮、能干、相好的妇女给换裙者梳头,带哈帕,将原来梳在脑后的单辫梳结到前边来,正中分开。在耳后梳成双辫,再戴上哈帕。额前的刘海用少许水打湿,使之整齐发亮,以显示少女的情窦初开,秀丽端庄。再佩上艳丽的耳珠,珠光闪耀。最后换上红、蓝、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或四接长统百褶裙,换裙仪式到此结束。换裙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她们可以谈恋爱,情人。换裙前女子受严格保护,不准调戏,如发生此类事件,就要受到社会习惯法的严惩。
四、迎宾礼
彝族人十分好客,热情劝客人饮酒。凡是到彝家作客,主人都要拿出酒来,相对举杯,席地而坐,一边倾心相谈,一边劝酒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的酒。喝吧;尽情地喝!”直到客人醉倒了方不再劝。每逢过年过节,彝家的阿妹子(姑娘、妇女)就抱着一坛酒,插上几支锦竹杆或麦杆,站在家门口的路边上。凡是来往行人都要劝你拿着杆杆从罐里吸饮过酒后才让你走路。人们称:“甜不过彝家一杯酒,好不过彝
彝族人十分好客,热情劝客人饮酒。凡是到彝家作客,主人都要拿出酒来,相对举杯,席地而坐,一边倾心相谈,一边劝酒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的酒。喝吧;尽情地喝!”直到客人醉倒了方不再劝。每逢过年过节,彝家的阿妹子(姑娘、妇女)就抱着一坛酒,插上几支锦竹杆或麦杆,站在家门口的路边上。凡是来往行人都要劝你拿着杆杆从罐里吸饮过酒后才让你走路。人们称:“甜不过彝家一杯酒,好不过彝
家人的心!”
五、服饰
彝族的服饰古朴、独特。生活在不同地区的 彝族有不同的 服饰习俗,大致可分为梁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等。梁山的彝族成年男子往往在脑后留一綹长发,象征男性尊严不可侵犯,俗称“天菩萨”。他们还喜欢用清布包头,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俗称“英雄结”,以示英武气概。梁山彝族姑娘的三节裙使用三种不同的花的布拼成,跳舞时宽宽裙摆的随风飘舞,向一朵朵大大喇叭花,而她们的华头包则被看作自由、幸福的象征。
六、日常主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各地彝族的住宅不很相同。但屋内大多设一个火塘,塘火终年不熄,除用于取暖、照明、炖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会客的中心。火塘的锅庄石或三脚架,不能用脚去踩,严禁往火塘里吐唾沫。烧烤不洁之物,并禁忌在火塘边裸露身体。在长幼、男女、主客之间,彝族有严格的礼俗。途遇长辈,晚辈须待立一侧,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余再依次而
坐;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习称“上席”),下辈依次坐两旁和下方,并侍候长辈,为其添饭、夹菜、泡汤。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头。兄弟可与嫂嫂开玩笑,但兄长不能与弟媳开玩笑。客人入室让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边,小辈坐在客人对面。禁穿草鞋上火炕床;上楼要脱掉鞋子;禁裸体、半裸体成年人入家门;不能用脚踩门槛,或坐在门槛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说粗话;妇女的衣裤不能晾晒在过路的地方和蜂窝旁边;禁止面对着太阳大小便。
彝族极喜饮酒。酒是彝胞表示礼节、遵守信义、联络感情不可缺少的饮料。无论在家里或街上,甚至路旁、河边,几位彝胞碰到了一起,便拿出酒来,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酒碗或酒瓶,不停地从一人手中传到另一人手中,依次轮饮,倾心叙家常,俗称喝"轮轮酒"。
茶也是彝族的主要饮料,多喜欢烤茶。饮茶时,每次只斟浅浅半杯。在场者都可饮,但要按年长辈分依次轮饮。有的地方习俗,则谁烤制茶谁独饮,互不同饮一罐烤茶。客至时,每人发给一个小沙罐、一个茶杯,互不占用,意思是:饮别人饮过的茶不过瘾,同时也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诚意。客人到家,必敬酒、传烟、递茶,这是云南彝族的传统习俗。若客人不
彝族极喜饮酒。酒是彝胞表示礼节、遵守信义、联络感情不可缺少的饮料。无论在家里或街上,甚至路旁、河边,几位彝胞碰到了一起,便拿出酒来,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酒碗或酒瓶,不停地从一人手中传到另一人手中,依次轮饮,倾心叙家常,俗称喝"轮轮酒"。
茶也是彝族的主要饮料,多喜欢烤茶。饮茶时,每次只斟浅浅半杯。在场者都可饮,但要按年长辈分依次轮饮。有的地方习俗,则谁烤制茶谁独饮,互不同饮一罐烤茶。客至时,每人发给一个小沙罐、一个茶杯,互不占用,意思是:饮别人饮过的茶不过瘾,同时也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诚意。客人到家,必敬酒、传烟、递茶,这是云南彝族的传统习俗。若客人不
会抽烟,或不能饮酒,不要拒绝主人的盛情,可收下而不抽不饮,以示对主人的尊重、感谢。
彝族素有“打羊”、“打牛”(杀羊杀牛)迎客的好客之风,客至,必须杀牲款待客人。杀牲之前,执活牲于客人面前让其过目,俗称“领牲”,以此表示对客人的诚意和敬意。宰杀后,自首至尾、四腿、肚杂一锅煮之,煮熟后-一摆于客人面前,称为“全席”。待客肉食以膘肥、肉厚为体面,切成大坨,拌入佐料,俗称“砣砣肉”。吃饭前,主人必先在火塘中烧羊肝、牛肝给客人吃,表示敬重。鸡头送给最尊贵或最年长的人吃。席间,主妇时刻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等客人碗中饭吃光,便添饭给客人。彝族认为,客人碗里的饭吃光后才给他添饭是不礼貌的。
石林、玉溪、富民等地彝族,有一种“拜干亲”(也称“撞名”习俗。意为孩子“靠山”以“壮阳气”,避免夭亡。孩子在1周岁以前,若体弱气虚、多病多灾、经常夜哭,家长要择一吉日,带孩子等待在某条小路上,用树枝搭一座小桥在路中。有谁第一个经过这里,就拜谁为干爹、干妈;若碰到的第一个人也是孩子,则拜其爹、妈为干爹、干妈。当场举行拜亲仪式,设酒菜招待,干爹、干妈给孩子再取一个名字和送礼物(如当时身上确实拿不出可送之物,
彝族素有“打羊”、“打牛”(杀羊杀牛)迎客的好客之风,客至,必须杀牲款待客人。杀牲之前,执活牲于客人面前让其过目,俗称“领牲”,以此表示对客人的诚意和敬意。宰杀后,自首至尾、四腿、肚杂一锅煮之,煮熟后-一摆于客人面前,称为“全席”。待客肉食以膘肥、肉厚为体面,切成大坨,拌入佐料,俗称“砣砣肉”。吃饭前,主人必先在火塘中烧羊肝、牛肝给客人吃,表示敬重。鸡头送给最尊贵或最年长的人吃。席间,主妇时刻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等客人碗中饭吃光,便添饭给客人。彝族认为,客人碗里的饭吃光后才给他添饭是不礼貌的。
石林、玉溪、富民等地彝族,有一种“拜干亲”(也称“撞名”习俗。意为孩子“靠山”以“壮阳气”,避免夭亡。孩子在1周岁以前,若体弱气虚、多病多灾、经常夜哭,家长要择一吉日,带孩子等待在某条小路上,用树枝搭一座小桥在路中。有谁第一个经过这里,就拜谁为干爹、干妈;若碰到的第一个人也是孩子,则拜其爹、妈为干爹、干妈。当场举行拜亲仪式,设酒菜招待,干爹、干妈给孩子再取一个名字和送礼物(如当时身上确实拿不出可送之物,
扯下自己一个衣扣也必须送)。过路人遇到此事要欣然接受,不能拒绝。拜过干亲,干亲抱着孩子走过路中小桥,要来回过三次,表示孩子从此摆脱病魔的缠扰。仪式结束,干亲要到孩子家中坐坐,认认家门,以便以后保持来往。
大部分彝区有“喝喜酒”(也称为“结亲酒”)习俗。凡娶亲嫁女,在庭院里或者场坝上,用树枝叶搭起一个大棚,俗称“青棚”。棚内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青松毛,象征吉祥,主要供客人闲坐、吃饭。吃饭时,围成一个个圆圈,席地而坐,一边倾心交谈,一边开怀畅饮。婚宴多为“八大碗”。饭前,先饮烤茶,后饮蜜糖水,象征“先苦后甜”。席间,破长辈和贵宾坐上方之例,由新郎、新娘坐上方。新郎、新娘要提酒端盘,-一向长辈、亲友、来宾敬酒。饭后,新娘端盘送瓜子、松子、花生、核桃和捏成小酒杯大小的圆形米花糖请客人食用,象征“多子多孙”。
七、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
彝族一年中有许多节日,如十月年(彝年)。二月八节、春节、火把节、密枝节等。彝族年节可分为两类,一是许多民族都共有的节日,如春节;一是本民族特有的节日,如十月年、二月八节、火把节、密枝节等。十月年时间在彝族历法十月“过年日”5天(闰年为6天)。二月八节是云南西部地区彝族传统节日,一般欢度3天,即农历二月初八至初十日。
大部分彝区有“喝喜酒”(也称为“结亲酒”)习俗。凡娶亲嫁女,在庭院里或者场坝上,用树枝叶搭起一个大棚,俗称“青棚”。棚内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青松毛,象征吉祥,主要供客人闲坐、吃饭。吃饭时,围成一个个圆圈,席地而坐,一边倾心交谈,一边开怀畅饮。婚宴多为“八大碗”。饭前,先饮烤茶,后饮蜜糖水,象征“先苦后甜”。席间,破长辈和贵宾坐上方之例,由新郎、新娘坐上方。新郎、新娘要提酒端盘,-一向长辈、亲友、来宾敬酒。饭后,新娘端盘送瓜子、松子、花生、核桃和捏成小酒杯大小的圆形米花糖请客人食用,象征“多子多孙”。
七、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
彝族一年中有许多节日,如十月年(彝年)。二月八节、春节、火把节、密枝节等。彝族年节可分为两类,一是许多民族都共有的节日,如春节;一是本民族特有的节日,如十月年、二月八节、火把节、密枝节等。十月年时间在彝族历法十月“过年日”5天(闰年为6天)。二月八节是云南西部地区彝族传统节日,一般欢度3天,即农历二月初八至初十日。
密枝节是石林、弥勒彝族撒尼人、阿细人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十一月鼠日,节期3天。其中,火把节是彝族最普遍、最隆重的节日,节期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有的地区节期为3天。节日期间举行传统的集会和文体活动,如耍龙、斗牛、赛马、赛球、摔跤、打秋千、打歌和物资交流。这些节日还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上述节日期间有一些禁忌:大年初一禁食荤和香油,禁串门子;二月八节女子不能参加;女子不能参加过密枝节,节日期间不能出村串亲访友等。还约定俗成一些禁忌:不能爬、砍象征山神、土地、祖宗神的神树;禁爬坟头等。
彝族的风俗习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