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内涵
凉山彝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内涵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彝语,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四川的21个地级行政区之一,凉山自古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
彝族居住形式与其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长期的生活实践,使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发明了富于特的各式民居。《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彝族的风俗习惯
凉山彝族境内陆形极其复杂,多高山、丘陵等地形,其地质活动频繁,使得当地民居建筑难度极大,为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在修建前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同时当地居民“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使其在进行民居选址时极注重山水形式。
彝族依山而居,通常选择依山临水位置,并多位于河谷山区的阳坡。选择山脊处建筑民居,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同时多选择环山地区建居,以有效降低大风对生活的影响。选择青龙白虎环抱之地,即山山交汇的凹陷处。此地必有水源,土质肥沃,林木茂盛,极利于居民耕作生活,也便于安全防御,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势。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构件形式都具有极强的民族特。墙的形式有许多种,各具特并具有极强的使用性能。建筑中利用木板墙拼接,可组合出不同的纹路图案,或直接在木板墙上进行雕刻,使之携带装饰性的花纹,如木格花窗等。木板墙的拼接方式多是平行拼接,因其拼接简单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室内木板墙上的方孔设计多是用于采光,也可用作射击防御,充分发挥墙体的实用性。
民居选取合适的杉树作为原材料,沿着树木的纹路将其切开,利用柴刀、楔子等工具将切口处的木片剥落,要注意保护纹路的完整性,再打磨木片边缘,制成一定规格的木瓦片,木瓦片用火烤干并熏成浅黑。在搭接时上方的瓦片要压在下方的瓦片上,左右方向上的瓦片要采用此起彼伏的错落搭接方法。搭建后要利用瓦板石镇压固定,瓦板石不能在死人的地方选取,不能在焚场内选取,不能选取沾染禽兽粪便的。
彝族传统民居只在正面设门,其既是主要的进出口也是主要的采光口。门多是双层结构设计,前面为向外开的栅栏门,后面是向内开的木板门。门的整体规格较小,其宽度在1米左右,净高在1.5米左右。门锁多安装在木板门上,木板门在休息或天气不好时关上,平时关上栅栏门即可。
彝族居民常在门楣上刻上太阳等图案,并悬挂牛角等物,表达对自然神灵的崇敬,驱除邪祟,
祈祷平安。彝族传统民居对窗的使用较少,民居建筑经常不开窗。部分开窗的多是利用窗户进行通风、装饰、瞭望、射击防守等,所以即使开窗其规格也较小,不会采用北方窗户的造型形式。地位较高或家庭条件较为富裕的家族会应用装饰性的窗,其窗花图案具有一定的寓意,如出现两个角相对的图案,则寓意着“财富”“权利”。
根据彝族传统民居使用的材料及建筑构造,可将其分为草房、生土木构架民居、瓦板房三种结构形式。这些建筑融合了彝族的地域人文、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形成了彝族自己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彝族建筑文化。
草房的整体框架是由圆木或方木构成的,依靠当地丰富的林木资源选取合适的树木,将之加工成为结实的建筑用料,并制成草房的基本构架。在围柱外围修建结实的土墙,在墙上开一道缝作为门。草房的门较低,且没有窗户。草房顶部用茅草铺盖,遮顶的草要将草绒处理干净,再浸冷水、经风吹、用火燎,这样草顶不会被风掀起,也不会渗雨影响居住者安全。
由此可见,草房已具备了民居建筑的基本结构,其建筑材料虽然简单粗糙,但具备民居建材的基本要求。从当代艺术审美角度来看,草房民居自然特征明显,因其建筑材料的影响,其整体颜协调统一,并突显出质朴、原始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民居建筑水平得到提高,生土木构架民居出现。该种类型的民居架构
由柱、梁、屋架结构组成,建筑材料依旧是木材,通过榫卯连接方式提高民居整体架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房屋面积扩大,满足人们增长的居住需求。利用此技术还形成了不同架构形式如穿斗式、抬梁式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