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起伏的兴安灵渠
在历史长河中起伏的兴安灵渠
作者:欣迪
来源:《中国西部》2016年第02
        地处广西桂林兴安县的灵渠,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秦始皇因为开凿灵渠而统一了中国,灵渠因其独特性、唯一性、珍稀性,为世人所认可,是我国古代水利建筑一颗璀璨的明珠,2007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名录。灵渠不仅孕育了桂林城,也是桂林历史文化的源头和灵魂之一。
        · 兴安历史文化的源头和象征
        “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易,蓬窗买酒便。水程今转顺,翘首望前川。清代道光年间恩科举人苏宗经一首《出陡河过兴安县》,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当年商贾云集、市井繁华的灵渠水街风情画。
        灵渠,又称兴安运河,古名秦凿渠,《旧唐书》称之为零渠,明清两代称陡河,解放前又称湘桂运河,是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一条人工运河。它分南北二渠,北渠流入湘江,经界首、全州进入湖南洞庭,注入长江,归入东海;南渠经严关、溶江,进入漓江,流经西江,汇入南海。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谋划发动统一百越之战。他派屠睢率兵五十万,分五路进攻南方的百越,史称秦戍五岭。秦兵攻取浙、闽,却在攻打两广的战争中受挫三年。秦时岭南与中原陆路没有通道,大军所至,粮秣不继,军需延滞。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督率士兵三年不解甲弛弩,与民夫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二水,打通长江与珠江水系,进军两广。水道的打通,保证后勤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前方,秦军终于取得了胜利。秦始皇统一了岭南,并在岭南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派兵戍守,最终把岭南广大地区纳
入华夏版图,进而成就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灵渠最早是作为军事水利工程而存在的,但它的意义不止于此。对桂林来说,由于灵渠的修建使得秦军最早占领了桂林一带,溯湘江而上的中原移民也最早到达桂林,包括后来的文臣武将、文人骚客、工匠商贾也都陆续从长江流域沿水路经灵渠入漓江来到桂林,他们对桂林这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因为军人和移民当中又以湖南、湖北和江西一带的人占绝对优势,所以桂林无论是语言、文化还是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受到这三地的影响。譬如语言,桂林官话就是西南官话的一种,与湖北武汉话极为相似,来源应该是古代的楚国,即今天的湖北一带;而兴全灌资(兴安、全州、灌阳、资源)四县的口音基本上属于湘方言区。又譬如桂剧来源于湖南的祁剧,与祁剧在剧目、唱腔、服装、化妆等方面有70%以上相似。
        古往今来,张九龄、柳宗元、李商隐、范成大、张孝祥、刘克庄、徐霞客、袁枚直至田汉、柳亚子、郭沫若等,都曾经往来于灵渠与桂林之间,并且留下大量诗词文章。可以说,灵渠是桂林文化的重要源头。
        随着学者们对灵渠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灵渠曾经发挥的历史作用愈加清晰起来,中国
古代水利史研究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陈兴华说:灵渠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在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灵渠文化本身包含一种奉献精神,灵渠默默地为民造福两千多年,至今仍发挥着旅游观光、灌溉和为漓江补水的作用。灵渠具备每天300吨的运输量。1938年,随着湘桂铁路的建成通车,灵渠的运输功能逐渐萎缩。但是,它的灌溉功能依然存在,如今仍有4万多亩农田得到灵渠水的滋养。
        · 凝结人类智慧的伟大工程
        郭沫若的一首《满江红·灵渠》是对灵渠这项伟大的军事水利工程最精炼的喟叹: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大小,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将军墓,三人葬。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史禄开疆难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
        最近,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文物保护加固技术研究中心的几位工程师和一些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灵渠秦堤修复方案制定之前的勘察。几位工程师对灵渠这项水利工程都赞叹有加。其
中,专家组成员、研究员、国家文物局专家李传珠先生对灵渠这一伟大水利工程赞叹道:灵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当时,工程规模之大,开凿难度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工程如何选址,湘江、漓江有6米的高度落差,水的坡度如何计算,都是值得今人研究、推敲的。他特别赞叹道:古时不像现在有先进的测量工具,古人却算得那么精确,通过三七分流,让水恰如其分地进入湘江和漓江,实在很不简单!这些都为后人提供了水利建设的科学范本。
        的确,安静的灵渠名声在外,在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乃至世界水利工程中,灵渠有其独特的科学价值。
        灵渠的设计集多个之最于一身:最科学的大坝、最精当的铧嘴、最灵巧的南北渠、最科学的泄水天平、最牢固的秦堤、最古老的船闸。
        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自秦代开凿一直沿用至今,基本保持着原来的结构、原理和特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它的独特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至今仍焕发出特有的生命力。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灵渠的陡门堪称世界船闸之父。
        此外,灵渠的设计中有很多精彩的细节处理,比如修筑堤坝时在两块巨石之间灌注铁水(即燕尾槽),采用竖插排列的鱼鳞石结构使大坝成为整体,将泡水不腐的千年松木作为坝基组成部分,为减缓水流速度的“S”形渠道设计,三分入漓、七分入湘的分流计算都是灵渠精巧智慧的体现。
        灵渠有最理想的选址,国家文物局的专家李传珠也说:直到现在,让我们经过仪器测量,也还是选在这里,不知道当时条件简陋的古人是如何进行准确选址的。
世界三大运河        铧嘴是指建在大小天平顶端向江中延伸的一道石堤,是灵渠众多精彩设计之一。铧嘴建在大小天平坝的前端,前锐后钝,形似犁铧,保护着大小天平坝的安全和分导南北渠的流水。其基础是用松木打桩,外围用条石砌筑,中填砾石和泥沙。登临铧嘴眺望,可以见到湘
漓二水由此分流,七分湘水北去,三分漓水南流。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中原汉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与长城遥相呼应的国宝、桂林乃至广西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灵渠为民族融合、商业沟通、文化传播等历史细节打上了独特的注脚。
        历史深处的灵渠,如今随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酝酿和准备,重新焕发了生机。
        ·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无论是在历朝历代管理灵渠的官员眼里,还是在世代生活于灵渠边的平常百姓心中,都清楚它不可替代的价值,知道它对于国家政治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意义,不管是于公于私,还是出于责任或良心,大家都把竭心尽力地管理和爱护灵渠当成天经地义的事情。
        自古有北有长城,南有灵渠之说,但两者的气质是不同的。在长城的雄壮和险峻中,透露出拒敌千里的冷漠;在灵渠的宁静与从容里,洋溢着沟通心灵的温情。如果长城会令人想到金戈铁马的征战,想到烽火连天的岁月,而灵渠则会使人更加向往与自然和谐相处,在
青山绿水间守持天地。
        南渠、北渠是灵渠主体工程,总长34公里(包括始安水灵河段),陡门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设施,船闸主要建于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明、清两代仍有陡门30多处。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终点至兴安县城上水门东岸,长两公里。灵渠的修建,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过很大的促进作用。湘、桂之间的铁路和公路建成后,灵渠已被改造为以灌溉为主的渠道。
        灵渠的魅力绝不需要依靠热闹来体现,灵渠的价值和吸引力也并不以游客多少来衡量。它在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岁月,经历了众多的朝代更迭之后,仍在沉静中释放令人无法抗拒的力量,使走近它的人变得心境平和,甚至有了那种进入圣地般虔诚的心态。
        作为世界最早的人工运河,灵渠曾经导引过无数南来北往的舟船,也曾有过无限的风光;它灌溉土地,济世济人,泽及天下达两千多年而不怠,也在无数人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饱经风雨变化而无忧、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终日以清清流水为伴,任天上流云往来舒卷,岁月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责任编辑/文风 设计/毛艳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