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通过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3个生字 。
望洞庭诗意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重难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学过李白的哪些古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简介诗人李白。
3.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理解课题。
二、初读全诗,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圈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自学情况,给予评价。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新词。
3.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孤”字中“瓜”的竖提;“楚”字上边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
4.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归纳)
(1)中断:指天门山被江水隔断。至:到。回:回旋。相对:互相面对着。出:挺立,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孤:单独。日边来:从太阳旁边驶来。
(2)诗意: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由东流到这儿回旋汹涌。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出现在眼前,一叶孤舟从太阳那边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划分节奏,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学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3.讨论: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天门山、江水、青山、船、太阳)
(2)如果让你提笔画下这幅美景,你觉得应该体现天门山和江水的什么特点?
(天门山夹江对峙,险峻巍峨;江水碧绿,浩荡的江流被东西两面的天门山夹住,激起回旋,
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3)默读古诗,想想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通过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
四、课堂小结
《望天门山》是李白歌颂祖国名山胜水的诗歌佳作之一,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古诗。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2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并能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重难点)
一、释题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2.师:谁能说说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什么意思?[“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诗题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诗人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正音:潋(liàn)滟(yàn)(教师指导读准多音字“抹”)
3.听老师范读,划分节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指导读出节奏。
5.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同桌交流→班级汇报→教师归纳。
(2)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相宜:适合;适宜。
(3)诗意:西湖在天气晴朗时,湖水波光粼粼,显得景迷人,在山迷茫的烟雨中更显奇丽。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丽。
三、品读感悟,感受意境
1.感受西湖晴天和下雨时不同形态的美。
(1)诗人是如何描写西湖晴时和雨时的变化的?(提示:“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结合课件理解“潋滟”。)
(2)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忽然,下了一阵雨,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提示:“空蒙”是迷茫的样子。大雨也好,小雨也罢,这阵雨并未浇灭诗人的游兴,用一个词概括雨中的西湖,便是“奇”。雨中的西湖真是奇妙无比啊。)
2.理解比喻之妙。
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提示: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
四、总结延伸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关于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两首,自己读读、背背。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重难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八百里洞庭,水天一,烟水茫茫,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摄人心魄。远望洞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
这么美的景,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呢?一千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见了秋月辉映下的洞庭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板书:望洞庭)现在,就让我们追随他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望洞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遥望:远望。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打磨过的铜镜。比喻月下的湖面虽然平静,但有点朦胧,像没有磨过的铜镜。
3.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朗读节奏把诗读熟。
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