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
襄阳市
雪后初霁襄阳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 城市概况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襄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被我国古建文物专家称为“人类文明进程之标志,中华历史发展之瑰宝”。在《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关于请示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中,这样描述襄阳:“周属樊国,战国时为楚国要邑,三国时置郡,后历代多为州、郡、府治。襄阳城墙始建于汉,自唐至清多次修整,现基本完好,樊城保存有两座城门和部分城墙。文物古迹有邓城、鹿门寺、夫人城、隆中诸葛亮故居、多宝佛塔、绿影壁、米公(芾)祠、杜甫墓等”。
襄阳城墙临汉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襄阳城墙临汉门    中国名胜古迹图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二、 城市历史沿革
襄阳地处中国中部南北交接地带,上古时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在今日襄阳城内,曾先后建立起三座城邑:古邓国国都邓城、楚国北津戌基础上形成的襄阳城和汉末出现的樊城。
(1)邓城:邓国是春秋时期以前、上至西周(或更早些),位于汉水以北、南阳盆地南部的一个具有一定经济文化水平的古国,距今已有3100年左右。邓城作为邓国的国都,曾是政治经济中心,后被楚灭,邓城逐渐被汉水的樊城所代替,今存邓城遗址。邓城遗址位于樊城北约6公里处的高新区团山镇邓城村。现存土城墙略呈长方形。四面均有城门,护城河宽40米左右。城东南处有高约8米的土台,俗称烽火台,也称阅兵台。
(2)襄阳古城:楚之北津戌,是楚国为挺进中原所作的外交和军事准备。清代期间曾对襄阳城墙进行了多次改扩建,修缮城门城楼,加建敌台炮台和兵房,加固城墙,疏浚护城河及清理岸界。其城垣达十二里,高八点五米,城基宽六至十二米,城外护城河宽约百米,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铁打的襄阳”。上个世纪80年代,襄阳市政府对襄阳城墙进行修缮,加建了南门两侧的城墙,重新修复了北依汉江的小北门城楼,东南角的仲宣楼及一桥以东的长门城楼,形成了今日所见之襄阳城墙。
(3)樊城旧城:南依汉江的樊城一直都是襄阳的外围据点,随着邓城的逐渐衰落,樊城一
直作为南北商贸交易汇聚的中转点繁荣昌盛多年。城沿汉江而筑,形态呈东西带形,东西长约6里,南北仅1.2里,共有九门。今樊城城墙仅剩鹿角门(屏襄门)、定中门、柜子城遗址和建在城墙上的米公祠。
三、 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
1. 古城山水,极富特
襄阳城位于东北角汉江边,正所谓“岘山亘其西南。汉水萦其东北”。樊城夹江而峙,作为襄阳的藩城(樊篱、屏蔽)与襄阳互为犄角,扼水陆交通要冲。这个地形特点决定了襄阳不是通都大邑,只能是一座府城,必须在西南方向远离山,压住东北靠汉江的一端。以湍急的汉江为北部城池,凿开东南西三面宽阔的护城河作为排涝和防御体系,辅以不甚高大的坚城,就构成了著名的“方城”“铁打的襄阳”,难以攻克的军事防线。
2. 通衢要津,南北交汇
襄阳自古为南北交通枢纽,可谓南船北马、经济繁荣。明清以来,商业经济辐射到汉水下游、长江南北。当时樊城建有山陕会馆、抚州会馆等全国几十个地区的商务办事机构。由于
地理条件及南北文化交往,形成了当地朴实淡雅的建筑风格,其墙体厚实、构造轻巧。
3.“南城北市”,协调发展
“南城北市”指的是襄阳和樊城两座城市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分工。襄阳作为历代州、府、郡治所在地,是政治统治中心和军事中心。樊城则是商业贸易发达的城市。
4. 九街十八巷,历史的时空
樊城历史上有九街十八巷之说。保留下来的有中山前街、中山后街、定中街、劳动街(前沟街)、炮铺街、瓷器街、陈老巷等,可以说樊城古城的街道骨架基本上保存完好。
5. 名胜古迹,类型丰富
襄阳虽经历朝代更替,屡遭战乱,仍然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迹。襄阳市区内已公布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共计82处。有标志着襄阳城市起点的古邓城遗址,有作为军事重镇的襄城墙、护城河,有文人墨客居停的米公祠、习家池等,有反映商贸活动的抚州会馆、黄州会馆、山陕会馆,还有大量的三国遗址和纪念性建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