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六)】江西义门陈:忠孝为本耕读传家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六)】江西义门陈:忠孝为本耕读传家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带您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义门陈”
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陈姓一族,从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陈旺移家于车桥开始,到北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义门陈氏奉旨分家,历经332年、15代不分家、高峰时期人数多达3900多口。唐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后又屡朝旌表,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赞,“义门陈”遂名传天下。
义门陈氏创立了“至公无私”的管理体制,出现了“室无私财,厨无别爨”“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
灯火读文章”(宋吕端)之盛况。开办了我国最早的民办高等学校“东佳书院”,不少江南名士皆肆业于其家,所藏书贴,号称天下第一。其“家法三十三条”被宋朝奉为“齐家”的典范。
公元1062年,义门陈氏奉旨分家,共分291庄,家众散处全国各地,其后裔繁衍至今多达三千余万人口。
义门陈遗址
义门陈,座落于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义门陈开基始祖陈旺因官置产、造屋兴家于江州德安县常乐里,陈旺及其子孙以孝道治家,撰家规,立家范,置田产,办书院,曾经的义门陈方圆二十多公里的区域里,建有旌表台、百柱堂、御书楼、议事厅、德星楼、文昌阁、接官厅、东皋祠、永清寺、九里殿、都蚕院、秋千院、寿安堂、义门酒坊、廨宇、大公堂等宏伟建筑。
后来义门陈遗址毁于明初战乱,为再现义门陈文化,当地恢复了“议事厅”、“三道门”等文化遗址,修建了“义门陈文化历史展览馆”,“义门陈分庄纪念广场”、“义门陈先祖陵园”及配套景观工程,占地约150亩。
2008年成功申报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积极开展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多次开展义门陈文化专家学者研讨活动,2013年,举办了“海峡两岸义门陈文化交流”活动。
义门陈氏家规
义门陈氏家规由《家法三十三条》、《家训十六条》、《家范十二则》构成,是一部完整的家族管理制度。其中“家法”侧重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是家族事务的具体管理办法,核心思想是“均等”、“和同”,体现了“一公无私”的本质与内涵,被当朝奉为“齐家”的典范;“家训”、“家范”侧重规范家族成员的思想,训导家族成员孝顺重亲、团结和睦、明德修身、禁绝非为,形成良好家风传承后代。整部义门陈家族规范集中体现了忠孝仁义的儒家理念,闪耀着民主和智慧的光芒,在维系陈氏义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内容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
●脚本
江西义门陈:忠孝为本 耕读传家
[片花]:
15代人聚族而居
这是一个家族的繁盛
小学生家规3900口同锅共食
这是一个千古的美谈
家规家训
撑起一个家族的脊梁
德义忠孝
讲述一种民族的精神
一部家族史话
【庐山、鄱湖大景软切至航拍义门陈山川地貌,村落大全景,出解说】
在雄奇险峻的庐山南麓,清波碧浪的鄱阳湖畔,有一个古老的义门村落。山川静好,日月轮回。千百年来,这闭塞而宁静的一方水土因为世代栖居着以“忠孝节义为本、耕读奉公传家”的江州义门陈而口碑相传、誉名华夏。
历史赋予地理以时间和意义。追溯“江州义门陈”的来龙去脉,要从唐开元十九年一个叫陈旺的人说起,时任江州牧兼德安知县的陈旺举家迁徙至九江郡太平乡永清村即今天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筑屋造舍,繁衍生息,江州义门陈由此发端,创造了“忠孝节义为本,耕读奉公传家”的家族史话。
江西省德安县作协主席方明:
义门先祖伯宣公是陈旺的祖父,伯宣公出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注解史书八十七卷而名闻朝野。公元731年,伯宣公到庐山访友,见山川秀丽、清幽怡人,不忍离去而定居此地。就正是陈旺举家落脚之地。
此后,义门陈氏创立了“至公无私”的管理体制,出现了“室无私财,厨无别爨”“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之盛况。
唐中和四年,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后又屡朝旌表,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赞,“义门陈”遂名传天下。
一套家族规范
在义门陈村,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家里都悬挂着“家严三尺法,官省五条刑”的对联,这是义门陈第一代祖先陈旺以身施教,对后世子孙提出的最基本的一条家规。
【现场声:家训十六条: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尚节俭以惜财用……年长专家给学生讲解义门陈历史现场声转画外音,特技过度到义门村系列分镜头】
1100年前,义门陈第三任族长陈崇创制了《家法三十三条》、《家训十六条》和《家范十二则》,三位一体,形成了义门陈氏的良好家风。义门子孙恪守祖训,以孝义治家,定族规、置田产、办书院,建立了一个同耕日月、共享太平的大家庭,构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古代和谐社会的典范。
国家一级作家、文化专家吴清汀:
义门陈《家法三十三条》,条条说的是公理,行的是公道,其核心依然是“至公无私”;《家范十二则》900多字,规定家族成员要忠于国家、孝敬父母、亲和兄弟、敦睦邻里、忠厚勤恳;《家训十六条》则要求族人立身行己,孝悌为先,遵纪守法,明德修身,处处体现了家族管理的公明大义。
唐宋时期的江洲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十五代不分家、三千九百余人口、三百三十余年聚族而居、和谐共处的家族奇迹。唐中和四年,唐僖宗旌表“义门陈氏”,宋至道二年封义门陈氏为“天下第一家”。据史料记载,义门陈先后被唐、南唐、宋三个朝代九位帝王二十余次旌表。
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宋太宗宣召义门陈家长陈竸入朝,太宗问:“汝义门所以义聚,何也?”陈竸回答:“公也,公则无私,无私方可义聚。”太宗大加赞许,遂赐匾一块,御书“至公无私”,并招令将陈氏家法颁行王公大臣各一册,以参照施行推广。“至公无私”,宋太宗旌表的这块牌匾,是义门陈氏《家范》的精华所在:陈氏子孙一旦为官,就不能辜负平生所学,应当一展所能,回报朝廷和国家。家国情怀是义门陈的大义所在,历代陈氏子孙居庙堂之高,则唯忠唯仁;处江湖之远,则唯孝唯义。
《德安县誌》编写者王需民对义门陈的历史有着30多年的研究,说起义门陈的家训家规和传说典故,他都能信手拈来。
《德安县誌》续修主编王需民:
义门陈公有族产,公共劳动,公平分配,充分显示了一个“公”字。比方说吃饭,大家就共同在一起,设立了不同的餐席,老人是老人的席,成人是成人的席,儿童是儿童的席。什么时候吃饭,以鼓声为号,这就是“击鼓传餐”的故事,吃是公平的。公共劳动的时候,穿的服装,大家都穿同样的服装,不是谁穿的好,谁穿的破,这就是“堂前架上衣无主”。住,大家住的都一样,房子都是由每个庄统一建造的,不是说哪个住漂亮的别墅,哪个住破烂的茅房,没有差别。这个公平,表现的非常明显,义门陈没有谁搞特殊。
[画面:一本古书徐徐翻开]
孝父母,勤本业、崇节俭、尚忠厚、黜异端:守法可以保家,明理乃以涉世。概括三十三条家法的基本内容,它涉及到家族内的各个方面,在同族而居的岁月里,族人们共同劳动,同锅共灶,几千人聚族而居而能和谐共处的原因唯一“公”字而已。公则无私,无私方可义聚。天
下为公,是儒家思想齐家治国的大义所在。这个“公”字流传至今,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成长,在这片安宁的土地上,父慈子孝是为人的根本,村民和睦相处是必要的规范,老幼同乐的场景更是处处可见。
义门家风代代传
家风来自家规,礼仪源于教化。义门陈以耕读传家,正所谓“八百斗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义门陈氏创办了东佳书院,并在东佳书院兴办家族教育,将义门陈家规进行弘扬、普及和推广。起源于唐、延续至清末的“东佳书院”在唐宋时曾鼎盛一时,颇得声名。清风朗朗、文思悠悠,义门陈的家规家训也在道德文章中升华,在传承效仿中深入人心,在祖祖辈辈的学而时习中根深蒂固。直至今日,陈氏后人依然重视学习教育,子弟刻苦学习、崇文尚艺蔚然成风。
岁月如流,时间不居。北宋嘉佑七年的阳春三月,从义门古镇的大石板街至古官道上,车辚辚,马啸啸,一路上都是牵老扶幼、肩挑背驮的江州义门陈人。义门陈奉旨分家,大家庭分割为291庄,迁往全国72个州郡144县。义门陈后世子孙怀揣着象征家族文明的锅片,离开了一砖一瓦建立起来的家园,踏上了走向五湖四海的续梦之路,演绎了家族史上的大迁徙、
大分庄。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义门陈氏分布在世界各地,因而有了“天下陈姓出义门”之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