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大学生求职择业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第七讲  大学生求职择业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由于择业问题的复杂性和当前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性,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面对择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冲突,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和矛盾的产生。全面分析大学生求职、择业中的心理误区和心理冲突,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排除心理困扰,走出择业误区。
  一、择业心理误区
    所谓择业心理误区,就是个体在求职过程中,对自我求职目标的期望、评价等方面,存在不乐观或与现实存在较大差异的一种影响求职的心理倾向。
    随着我国用人制度和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在择业空间更广阔的同时,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有些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误区,从而导致求职过程中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如不讲诚信,同学之间互相拆台,多头签约,甚至诱发重性精神病、自杀等。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已成为各高校心理教育中重点课题,也是当前不可回避的教育问
大学生择业观题和社会问题。
    常见的大学生求职心理误区有以下几点。
    1.自负心理
    一些大学生对自己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以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或者认为自己身出名门,紧俏专业,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有的大学生这山望着那山高,抱着“是我去择业,而非职业选择我’’的错误观念。对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需求不了解,完全按照自己想法一厢情愿地谋求高薪职位,结果由于目标定位不切合实际,在择业过程中屡屡碰壁。高不成,低不就,花中选花,越选越差,最后错过花期。
    2.自卑心理
与自负心理相反,但也是自我认知偏差造成。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过度自卑会产生精神不振、消极、沮丧、失望、脆弱等心理现象。这些学生面对就业问题时总感到自己学校不是名牌,学历不高,专业不热,既没有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可打点,总之自己一无是处;特别是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高学历,高职称,高薪酬的“三高”政策更是自怨
自艾,不敢面对。以至于自己不多的闪光点也被埋没,使他们失去了不多的机会。俗语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我们经常在招聘会上看到有些学生言行木讷,面对考官,总是让父母出面,如此当然难得到满意的工作。正如有的用人单位所说的,“一个自己都不认可自己的人,还能得到单位的认可吗?”有的用人单位招聘时明确提出见求职者本人。一般来说,硬件劣势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以及受到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的女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3.急功近利心理
    有些同学择业时过分看重地位的实惠,一心只想在大城市,留在沿海发达地区,留在跨国公司。为了功利不惜抛弃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这当然能会得到一时的满足,然而抛开专业优势和自己兴趣去竞争,时间一长很容易遭受挫折。
    4.依赖心理
    部分大学生的观念仍停留在“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上,不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消极地等待就业单位选择。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从小受到过度保护,依赖性较强,缺乏自我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在就业时缺乏进取精神,择业时过多地依赖他人。有些学
生寄希望于父母、学校、老师,怀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超然于求职之外。一旦希望落空,就会怨天尤人,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埋怨父母无能,社会不公,甚至出现欺骗等极端行为。还有一些独立能力较弱的女生受传统观念、家庭环境的影响,就业时也存在依赖心理。这种依赖心理继续发展,形成依附心理,觉得只要个条件好的男友甚至嫁个有能力的丈夫,自己有无工作和工作理想都无所谓。
    5.焦虑心理
    就业对大学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很多大学生面对就业和步入社会深感焦虑。眼看着毕业的脚步越来越近,眼看着身边同学一个个名花有主,焦虑心理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担心择业上的失误导致终身遗憾,担心专业学非所用,担心下一次应聘又会被拒之门外。毕业生择业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很正常,但不能过度。有的同学整天坐立不安,胡思乱想,情绪不稳定;有的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忧心忡忡;有的东奔西跑,四面出击,马不停蹄。大学生就业由“统包统分”发展为“自由择业”。目前我国就业采取“双向选择”的原则,即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相互选择。大学生就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职业选择的自由度越大,选择行为的责任就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也越大。很多大学生把人生的憧憬和前途都放在就业上,
既渴望进人社会,谋求到理想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绝,担心择业失误造成终生遗憾。因而容易焦虑,对走进社会心里没底。有人甚至患了“择业焦虑症”,一提到择业就心理紧张,怀疑自己的能力,个别人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出现极端行为。还有毕业生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求职屡遭挫折,产生极度的焦虑感。
  6.抑郁心理
    在全社会就业压力普遍较大的情形下,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择业过程中遭受挫折是正常的事。试问一下,当今社会,除了国内顶尖大学的紧俏专业,还有谁能一锤定音?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一次次吃了闭门羹后,才推开那扇属于自己的门。有的学生受挫后不能正确对待、不思进取、漠然置之,甚至放弃一切努力,把自己孤立起来,自我放逐,不与外界交往,这样就导致抑郁心理发生。
    7.偏执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学生的偏执心理主要表现为追求公平的偏执,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和对专业
对口的偏执。特别是面对社会上择业的不良风气,如搞关系走后门。有的学生以偏概全,不能正确对待,把自己的择业挫折全部归咎为社会不公,给自己造成阴影。认为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人为操作的,从来就没有什么公平可言。学得好,不如关系好,能力强不如容貌强。有的不愿降低择业标准造成有价无市的局面。
    不少大学生在求职路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上述心理误区,如果不加以调适,不仅仅会在求职过程中屡遭失败,甚至还会有心理健康问题,为今后成才埋下祸害。俗话说求学、求职、求婚是人生三部曲,每一步都要走好,一旦走不好会给人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8.懈怠心理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生中出现了“不就业一族”。有些大学生因对工作岗位挑挑拣拣,“高不成,低不就”,自动放弃就业机会,有的在学校附近租房“安营扎寨”,一边打工,一边工作;有的干脆待在家里靠父母养活。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无所事事,闷得无聊,时常返回学校四处游荡,自称为大学校园“漂一族”。“毕业不就业,未来还是梦”是“漂一族”心理的真实写照。此外,还有部分学生由于考研、出国、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等原因而选择“不就业”,从而获得继续升学,办理出国手续、做好创业准备等“缓冲期”。
二、择业求职中的心理矛盾
心理矛盾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欲望、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由于莫衷一是而引起的紧张状态。心里矛盾并不奇怪,一般心理矛盾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动力。但过分强烈会对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大多数大学生希望通过择业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渴望到既能满足物质需要,又能实现精神需求的工作岗位。这种不合实际的过高预期,使他们处于两难的心理困境。长期存在于择业求职中的心理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