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择业观 文档
树立正确择业观与增强自身就业素质
随着大学生逐渐增加,现在许多同学感受到社会就业压力的沉重,感叹工作不好。但是同学们如果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下,你会马上发现许多问题和机会。一.避免陷入求职误区:
在校园和人才市场上,常常听到一些大学生感叹:“工作真难!”其实,工作艰难,不仅有社会、学校的原因,更有自身的原因。如果走进了求职的误区,就很难到事业发展的方向。
误区一:自我期望值过高。不少大学生自认为学识渊博,因此他们在择业时极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自然择业困难。在目前紧张的经济形势下,许多同学对前来招聘的服务性行业单位(如商场、饭店、宾馆等)不屑一顾,对偏远地区单位或是非行政管理职位不予考虑,对招聘单位开出的千元左右的报酬条件仍然不太满意,这是不理智的选择。
误区二:过多的物质要求。许多大学生过多考虑物质条件,不但要求月薪高,生活好,还讲究住房、奖金等林林总总的物质享受,如果用人单位稍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便潇洒地“移情别恋”。
误区三:迷恋大型企业和大城市。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有到大型企业去干,才能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他们的理由咄咄逼人:大型企业具备了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机遇好,福利好,工作稳定,而小企业只有几十或几百人,资金不雄厚,谈不上什么发展前途。其实,大型企业里面人才济济,竞
争十分激烈,而一般的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事实上,近年来,大企业里的大学生往往“大材小用”,而小企业却多“小材大用”。尽管在小企业里,只要有真才实学,脚踏实地,同样能干出一番事业来。而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开发力度地加大,国家对大学生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就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力度会更大,广大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一样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误区四:追求热门职业。行政、人事是大学生追求的热门,可毕竟僧多粥少。用人单位只好“百里挑一”,落选者甚多。而一些冷门职业尽管急需大批人才,但问津者寥寥无几。这样,在人才市场就出现了“热门难进,冷门更冷”的怪现象。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误区,是在社会、个人双方合力下形成的。其实,大学毕业生此时应该多一点“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豁达,不要过分计较一时的顺逆,从“零”做起,从基层做起,从工作经验着眼,最终能在社会上到自己的位置。
二、树立择业的新观念:
在当前新形势下,要想应聘成功,大学生应当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择业新观念:观念一: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竞争
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面对就业竞争的现实,大学生应当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做好多方面的竞争准备。大学生择业观
观念二: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毕业生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
观念三: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自主创业是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等方式创办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来创造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自主创业给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
观念四:树立到基层、农村去的观念。在大城市、主要机关提供的就业机会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农村和基层的广阔天地也为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
观念五:树立发挥专业所长,但也注重综合素质的观念。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要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以做到专业特点于职业要求相匹配,发挥专业优势;同时也要考虑综合素质和能力,一味强调专业对口,会使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很多机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素质,以减轻自己的就业压力。说到大学生的素质,如果全面而言,那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如果具体而言,可能是见仁见智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要让他们成为人才,就是既要“成人”,又要“成才”。谈谈我个人心目中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一些素质,这些素质大概有以下七个方面:
1、知礼。“礼”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简单说,它强调的是社会的规范和秩序。而“知礼”,则是一个人自处于社会的一个行为准则。中国古代历来重“礼”,但目前的中国,随着社会的迅速转型,礼仪的缺失已成为了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孔子说过“不知礼,无以立”,我们的大学生作为将来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才,“知礼”自然是其必备的素质之一。
2、诚信。我认为,这是做人的最基本准则,是一条底线,也是现代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保障。如果说“知礼”强调的是对社会秩序的遵守的话,那么诚信的强调的就是一个人内在道德感的培养。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外信于人。诚信是由内心诚实表现的自愿行为,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熏陶。诚信危机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痼疾,建立诚信的社会道德体系是我国当今社会进步的基
本要求。因此,大学要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首先就要培养具有诚信素质的学生。
3、担当。敢于担当,是一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孙中山先生对大学生“做大事”的期待,正在于“担当”二字。我们知道一句话,叫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也知道李大钊的话,“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大学生要敢于接受并承担责任,首先是要有道德心去担当社会责任,要有爱心去奉献社会。其次,大学生要有能力去担当起社会责任。这种责任心,从大处讲是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和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爱国精神,是一种勇于将责任放在自己肩头的勇气;从小处讲是一种意志坚韧而富有爱心的精神有利于我们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4、勤奋。勤奋原是学生之为学生的题中之义,本没有太多值得讨论的余地。但我们面对的现状是,我们的学生在上大学前一定是刻苦学习、拼命读书的,否则是不可能进得了大学,但一旦进了大学,有一些就松懈了,甚至还有些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因此,我们还是要强调读书的勤奋。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不勤奋,一切都无从谈起。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在大学阶段,我们已经是成年人,应该自觉的“加负”,主动地去汲取知识。这将是我们解决就业难的一大法宝。
5、超越。敢于超越,是社会进步、国家强大的要求,中国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自身素质,减少就业压力,就必须要有超越意识,要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超越自我,敢于超越常识。只有敢于超越,才会产生创造力,才会成为我们常说的“创新型人才”。
6、阳光。同学们应该有所理想,应该胸襟宽广,应该自信向上。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个阳光的人在就业时会得到大多数招聘者的青睐。作为大学生,我们要自己变的阳光、自信。
7、职业准备。我们大学生应该有一种切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职业观,如果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困难,对于中国这样国民平均素质较低的国家来说,就是人才的最大浪费。大学生应该在就学期间就不断地重新评价自己,认真考虑自己今后的职业取向,作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