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择业意向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陕西高校为...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择业意向影响因素
及对策研究
———
以陕西高校为例张静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7P003);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基于“互联网+”视阈下陕西省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张
静(1981-),女,陕西咸阳人,西安财经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企业管理等研究。
【摘要】分析当前大学生择业意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
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功效,健全区域结构合理的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应树立“重能力,轻文凭”的用人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应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择业意向;就业意愿;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8)04-0026-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
生”,并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
盾,鼓励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1]。本文针对陕西高校区域结构,通过对问卷调查获取样本的分析,探讨了影响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各种因素,进而提出了从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择业意向现状(一)问卷设计及样本选择
大学生的择业观是由择业态度、择业意识、择业动机、择业标准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2]。本问卷主要围绕这些构成要素展开设计和调查,通过对被调查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透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相关理论设计调查问卷,对陕西省范围内五所院校的2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择业意向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867份,回收率为93.35%,其中,有效问卷1821份,有效率为91.05%。
(二)大学生择业意向的样本分析
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女生954人,占总人数的52.4%,男生867人,占总人数的47.6%;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来自低年级(大一、大二)的学生612人,占33.6%,来自高年级(大三、大四)的学生1209人,占66.4%;生源地来
自大城市的学生703人,占38.6%,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750人,占41.2%,来自农村的学生368人,占20.2%;政治面貌:党员占23.5%,团员占71.3%,普通众占5.2%。在择业过程中,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更看中应聘者是否是党员身份,他们认为在大学期间入党的学生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或先进分子,党员在择业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更看重此,因而其政治面貌不同择业趋向很可能不同。此次调查样本中党员、团员、众的比例为“两头小、中间大”,即党员和普通众少,团员多,比例组成合理,具有代表性;是否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占66.5%,非独生子女占33.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故其人生观、价值观也会不同;外语水平:分别有67%和33%的学生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计算机水平:通过国家二级、三级和四级等级考试的毕业生分别占到63.7%、25.9%和10.4%。这些证书的取得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择业的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二、大学生择业意向影响因素分析(一)对大学生就业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首选的就业途径是校内外及互联网招聘(占49%),其次是通过社会实践(占30%)和学校推荐(占10%)获得就业机会,选择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2018年7月Jul.2018Serial No.238No.4
26··
通过熟人介绍和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比重较小。要改革和创新就业渠道,就需要互联网的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渠道,各类电商平台和服务商们利用其优势,凭借各自的资源加强与学校的合作。
(二)对大学生择业注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有近50%的大学生在择业时最注重发展前景,其次是工资待遇;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存在着固守大城市、东南沿海地区,不愿意去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思想;对大学生期望薪酬的调查显示,47%的人期望薪酬在3001-3500元,而选择在
2000-2500元的人只占8%,可见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薪酬总体比较自信。
(三)对大学生期望单位性质调查结果显示: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党政机关是毕业生就业的优先选择,其次是高校、科研院所,少部分同学选择三资企业和部队、国防系统。
(四)对大学生干部经历任职调查结果显示:在求学阶段有多一半的大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过担任干部的经历,说明当今大学生在校期间比较注重自身组织、沟通、协调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也会为将来就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对大学生择业归因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多大学生归因于自己成绩好、证书多等后天努力因素,32%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的择业优势是个人的能力强,只有12%的大学生认为是家庭背景好。这说明大学
生能够正确剖析自己,较为客观、理性、全面地分析就业成败的原因,而不是过分注重外表形象或是一味强调家庭背景、抱怨社会不公平等。
(六)大学所开课程对实际就业作用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专业理论课对实际就业作用大的同学占到71%,其次是实验课为54%,选择公共课和实验课对实际就业作用一般的分别为47%和41%。
(七)对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普遍认为要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多管齐下”,政府、学校、个人都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才能有效解决就业压力的问题,而不是仅靠一方单薄力量。
(八)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学校、个人都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就业压力的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对策探析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功效,健全区域结构合理的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
一是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二是改革人事和户籍管理制度,打破体制障碍,实现社会机会平等。除严格限制财政开支单位的进人指标外,其它的应该一律放开走向市场,由市场来调节人才的供给需求
大学生择业观结构,以形成合理的流动化体制[3]。三是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的管理,强化市场服务的职能。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社会中介平台和健全社会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四是建立信息共享的人才供需平台。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方式,由第三方负责搭建用人求职信息共享平台,实
现供需无缝对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就业市场网络,以实现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多项联合,更加准确全面地进行网络就业资源整合。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依照市场需求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原则,以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为载体,采取“内外结合,校企互动,订单培养,就业对接”的方式,推行“定单”、“定点”、“定向”培养的模式,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4]。二是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从课程的大纲、内容、课时安排等方面加大课程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创新丰富就业指导方法和手段,力争实现全程教育、全员教育。三是加大实践教学,构建多层次、多模块、多平台训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开展实践教学的新理念,构建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学生团队开展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整合科研基地资源,开拓实践教学的新空间。
(三)用人单位应树立“重能力,轻文凭”的用人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是招聘单位应树立科学的用人效益观。要通过规范人才市场价格,抑制人才高消费现象,做到对大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努力使大学生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二是应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建立人才合理流动的动态机制,为企业在市场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竞争力提供强有力保障。三是企业应加大与高校的联合,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依托高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增加就业机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学生应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不断锤炼自身品德意志,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有意识地加强挫折训练,不断磨砺心神意志,以强化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信心。此外,还应科学塑造就业人格结构,培养“热情”、“自信”、“科学”的择业心理,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二是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实践能力。要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技能的培训比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巧。三是努力培养创业精神,不断开发创新能力。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创新能力的高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则是中华民族具有创新精神的不竭源泉[3]。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便利条件,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依托高校知识载体的优势,丰富自己关于行业和职业发展的知识,做好就业准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沈之非.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张竹茹.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29-37.
[4]郭琪.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04):119-120.
27··
□编辑/张明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