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师来了观后感三篇
中国老师来了观后感三篇
引导语:《中国老师来了》是一部BBC的纪录片,那么观看完之后,要怎样写一篇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中国老师来了观后感一
《中国老师来了》是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中国的五位初中精英老师给英国一所中学的孩子上一个月课,然后和英国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孩子成绩比较的故事。这种文化的碰撞题材的话题往往一出现就能抓住人们的目光,更何况是发达国家主动尝试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和教育呢?
有人认为英国的学生太懒散,需要中国老师去“灭灭威风”;有人认为中国老师太严苛,扼杀了学生活泼的天性。看第一集的时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会,那就是中式教育选择了权威、纪律和残酷竞争,而英式教育选择了自由、宽松和全面发展。而事实上结合中国人多教育资源少的国情来看,是残酷竞争选择了中式教育,或许也带些政治因素,不利的外部环境需要我们更
加高强度的学习。英国相对宽松的环境选择了英式教育,更小的班,可以使老师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教育模式的选择,不仅仅是非“中”即 “英”那么简单的事,它牵扯到一个漫长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间地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尊重老师,视频中的英国学生对中国老师的尊重显然是不够的。然而尊重是相互的,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不够的,公然训斥学生,不听学生的解释,众目睽睽之下让学生罚站等等。因此我们不该把矛头直接指向英国,应该自我反思。
不管是过程还是结局,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中国老师来了观后感二
此节目已播出很长时间,之前一直没机会看最近终于有些观看感触颇深,本节目是由BBC制作的关于中式教育和英国教育效果的对比,英国邀请5名在中式教育中有很大成就的中国教师到英国一所优秀中学任教四周,然后与本中学的相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测试比较高低。
由于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从一开始的校服就可以看出,中国的校服被英国学生戏称降落伞
(其实他不知道他身上穿的校服已是好的),很显然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管理学生的观念,中国教育注重的是服从权威,这里的权威便是老师、纪律、校长、领导等,要生在学校要对老师绝对服从,就像其中的一位教师所认为的中国的学生是最听话的(可能是因为他教授的中国学生好的原因吧);而英国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从学生的能力入手把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并且注重学生的自我思索,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和权威,他们在课堂上实际是把老师看做朋友而不是管理者。
从第一周开始就因为巨大的差异引发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便是纪律问题,中国老师们不得不在每堂课用很大的心思去要求学生保持安静,用心听讲,可一向自由惯了的英国学生显然不会那么听话,因此在影片中会看到很多不和谐的画面,以致英国中学方面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帮助中国教师维持纪律,效果也不太理想;第二就是授课方式的区别,中国教师主要运用中国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整节课都在不停地讲并且课下还要安排一些练习进行巩固,可很多英国学生并不能适应,有的只能坚持一会就失去兴趣开始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干扰其他学生,甚至做一些过激的行为反抗教师,连英国中学校长听了一会课后也感觉很煎熬,其实在中国这种情况也有很多,只是受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学生无从发泄而已,最后便是学校的时间安排,英国中学的学生一般下午很早就会放学回家自由支配时间了,而接受中式教育
的学生还要继续在学校上两节自习课,早上也要早起,总的来说中学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差不多是英国学生在校时间的两倍。
虽然最后结果出来显示中式教育在最后的测试中取得了胜利,可总感觉这样的教育下的学生失去了一些东西,也许也正像英国中学校长所说的那样,这样的教育下的孩子的童年很不快乐,总之由于中国和英国文化的教育体制的巨大差距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不同也有了很多的思考,显然英国已经意识到自己学生在国际竞争中的压力开始着手改变,中国是不是也该做出一些改变呢,不过对于其中出现的中国教师在国内授课时用英语授课的场景让我很欣慰,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国际竞争中不会因语言而落后,只是这样的场面只能出现在大城市的先进学校,对于广大的乡镇农村学校何时才能出现这样的场景呢,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很是期待也会不断努力去实现它。
最后祝愿我们的教育能越来越好!中国与英国的时差
中国老师来了观后感三
最近看了BBC的全三集纪录片《BBC:中国老师来了》,感触良多。纪录片的英文名字叫《
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它讲的是中国的5位老师到英国的一所顶级中学教九年级的学生(相当于中国的初三),为期一个月,然后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学生一起考试,比较成绩。那 5位老师都是中国老师的精英,他们平时用英语教学,教的中国学生成绩极高,按其中一位老师的说法是“九成学生能得到优秀甚至满分”,同时老师们进取心和荣誉感十足,他们极力想证明中式教育的优越性,当教学遇到困难时,有老师在私下场合甚至急哭了。不过这批中国的精英老师在英国碰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折射出我们两国文化和人才的差异。
纪录片中的中式教育方法大部分我都经历过,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一点不觉得有什么稀奇,反而我对英式教育和英国学生对中式教育的反应有点惊讶,我们中国人一直都是这样学过来的啊,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想法和不适应呢。
下面我把纪录片中提到的一些不同点列一下:中式教育需要做早操,这是锻炼集体意识的好方法,貌似英国中学的校长和学生还蛮喜欢的。中国课堂的学生非常多,这次实验是选了50个学生组成一个班,而英国班级一般不会超过30个人,英国学生对50个人的班级很震惊,我心里想哥上学时一个班70多个人岂不要吓死你们。
对于这么多学生,中式教育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法,中国老师基本上是在讲台上讲讲讲,为此校长觉得不可思议,对那些跟不上进度,打哈欠的同学深表同情。而英式教育是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老师讲的更少,更多是小组讨论和与老师交流中学习知识。英国的小伙伴们第一天上中式的课就有点吃不消了,首先是上学时间长,早上7点到晚上7点,一天下来小公举小绅士们就累成狗了。另外老师们讲的快,像片中的邹老师讲三角函数只花了差不多15分钟,班级上最好的学生也听不懂,大家心更累了。不过让人感动的是听不懂三角函数的几位好学生课后一起去以前的数学老师补习,可见英国师生关系的融洽。
对待中式教育的“填鸭模式”,不同的英国学生有不同说法:“我觉得她认为我们是机器人,我们能吸收她给我们的全部知识,然后就能得全优,光从黑板上抄下知识点并不能让我真正学会。”“她很容易失去学生们的注意力,在课上只是单纯地抄她的板书,这真的很无聊。”“我觉得她教得非常好,她说的每句话我都能听懂,博航特的课上我们不太会这样,因为。。。”“是啊。我也不知道。。。有一节课她在教平衡概念,但我们两个之前都不懂,而现在,我们立刻就懂了,因为她教的更清楚明白。”可见,像这种高强度的知识灌输,更适合那些注意力集中,愿意吸收知识的好学生,而另外一些喜欢主动思考,抗拒硬塞知识的学生
就非常反感这种教学方式了。乔什说:“平时,我学习很用功,但在中式学校里,我却完全不会用功,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我总想反抗,我要与众不同。。。在博航特里,在社会教育中,老师鼓励同学有自己的观点,而中式学校却不是这样,学生要一直抄写,这就是典型的中国课堂。学生会被告知一些事实是正确的,因为这些都是更有权威的人说的。比如老师,校长,或者是政府,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就像是流水线作业,创造了很聪明的学生,他们有共同的工作理念,我觉得这种模式是有市场的,但我不确定英国是否适合这种模式。我知道如果我能认真上课和复习,肯定能得到很高的分数,但我不会那么做,因为我觉得这不健康,这不是我想要的。”其实中国老师自身也不是全面接受这种流水线的教学方式,他们在镜头里也说到:“在中国,个性化是不被提倡的,我们为了国家而奋斗,我觉得这很好,英国也需要这个,需要这种力量,需要这种团结。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中式教育可能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自由,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在中国,我希望教育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潜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