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时差”教学反思与建议
“产生时差”教学反思与建议
高中地理课程往往以介绍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激发了学生对浩瀚宇宙的遐想,培养了宝贵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但是进入第二节和第三节介绍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理意义,对空间思维能力的要求有较高提升,从教学效果反馈来看,学生普遍感觉难度加大,这其中又对地球自转的第二个地理意义——“产生时差”感到特别难以理解。“产生时差”涉及的新概念多,且易混淆,往往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第一个瓶颈,所以很有必要对教材重新梳理,化繁为简,让难点成为活学活用点,让地理课成为持续的兴趣课。中国与英国的时差
一、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
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本节内容有三个学习重点:①地方时的定义和早晚区分;②时区划分与区时定义;③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划分和对日期的影响。我们提倡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师可利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体提问可参考如下:
问题1:有位男生是铁杆球迷,经常熬夜看英超直播联赛,为什么我们中国是黑夜,英国却是
白天?
问题2:投影展示中国地图,观察首都北京的地理坐标,判别是否正好在120°e上?
问题321世纪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日出东方”是怎么来的?
在这样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课文和地图材料,通过分析得知:问题1,地球本身不透明不发光,平行的太阳光线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因为北京和英国东西经度差较大,经常出现一个在夜半球,另一个在昼半球的现象。再比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8820点开幕时,伦敦却是中午12点。问题2,仔细阅读地图不难发现,北京经度为约116°e,在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以西,但是隶属于东八区经度范围,北京所在地的区时采用东八区的区时,但早于北京的地方时。问题3,世界上最早迎来新千年第一缕阳光的是东边距离180度经线最近的地方,即最靠近国际日期变更线,因为这里是新的一天最早开始的地方,可以补充180经线不与日期变更线完全重合,是人为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出来的。
2.教学难点剖析
难点1:鲁教版教材对“产生时差”这部分内容安排为三小段,并配了一幅“理论时区”图。教材
中提出了几个重要概念:地方时、区时、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北京时间等,这几个概念联系又有区别,具有较大的混淆度,首次接触,不容易真正掌握,需要教师的讲解和习题巩固。
难点2:在一线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教材上涉及的时间早晚和钟点数值大小的对应关系存在一定误解。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讲5点起床比6点起床早(同一地点不同时刻),但是我们在地理课堂上涉及的时差换算背景为同一时刻不同地点。例如,当东八区区时为20点时,位置偏东的东九区时间更早,区时应该为21点,而不是19点,正确理解应该为日本东九区在1小时前就是20点了。这种误解可以在新授知识前向学生说明,总结规律时要及时纠正常见错误观点,趁早形成正确的共识:东早西晚,东加西减,位置越偏东,时间越早,数值越大,位置越偏西,时间越晚,数值越小。
二、课堂教学建议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和教学目标,产生时差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例题强化法等来组织课堂教学。
1.案例分析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与时差有关的现象。比如宾馆大厅悬挂的不同时区的钟表,条件允许的可在课堂上展示图片,比如北京时间、东京时间、纽约时间等。现在手机上也有时区功能,可现场操作,再结合问题1“铁杆球迷熬夜看英超联赛”等合作探究。总之,生活中鲜活的案例都是学习的辅助资料,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更培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让难点化为活学活用点。
2.例题强化法
课堂例题的选择不宜过难,但也要具有一定探讨性,例如我选择了“一题两解”来巩固和加深对时差的理解,中间涉及了日期变更线。
例题:一架由上海飞往美国芝加哥的飞机,飞机起飞时时间为816点,6小时后到达西六区的芝加哥,请问到达时芝加哥的区时是(
a.88 b.916
c.82 d.822
第一解法(常规解法):上海采用北京时间,即东八区区时,按照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换算方法,上海(东八区)816点飞机起飞时,芝加哥(西六区)为82点,再加上飞行时间6小时,所以到达时芝加哥为88点。
第二解法:上面东加西减的算法是以上海为参照向西转了一个优弧(14个时区),然后直接减去14小时得出的结论,其实也可以以上海为参照向东转一个劣弧(10个时区)加上10小时为826点(92点),但是在向东转劣弧的时候跨越了国际日期变更线(约为太平洋上180度经线),自西向东跨越要减一天,再加上飞行时间6小时,同样得出为88点,答案为a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盱眙中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