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年⼤学⽣就业专业对⼝程度调查
我国近年⼤学⽣就业专业对⼝程度及影响调查报告
⼤学⽣就业专业对⼝指所从事⼯作与所学专业相符,⺫前,⼤学⽣就业中专业不对⼝的现象很普遍,并
随着近年⼤学⽣就业难的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2010年就业蓝⽪书中调查研究表明,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的对⼝就业率为67%,⾼职⾼专毕业⽣为57%。
本调查旨在研究近年我国⼤学⽣就业的专业对⼝程度,从地区、⾼校层次、学历层次、专业、个⼈意向等⽅⾯对专业对⼝的情况进⾏分析,从已经就业⼈员的就业情况(近5年)和即将就业的应届⽣的就业意向两⽅⾯综合调查,并分析⼤学⽣就业专业不对⼝对职业发展可能存在的影响。
本次调查中,针对已就业⼈员,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上调查和实地随机调查形式进⾏调查,针对应届毕业⽣,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北部选择北京,中部选择河南、湖南,南部选择⼲东),选择不同层次的⾼校采取实地调研形式进⾏调查。本调查实地调研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6份。⺴络调研问卷完整填写量为94份,实地调研和⺴络调研共收到990份有效问卷。
基本情况
(⼀)接受调查者情况
1.性别
接受此次调查的⼤学⽣性别⽐例为男⽣56.38%,⼥⽣43.62%,男⽣略多于⼥⽣,但性别⽐例基本均衡。
2.学习层次(学历)
接受调查者专科(⾼职)占25.53%,本科占29.79%,硕⼠研究⽣占28.72%,博⼠研究⽣占15.96%。本科⽣所占⽐例最⾼,除博⼠研究⽣外,其他三个层次的调查对象⼈数⽐例相差不⼤。
3.最后获得学位的学校层次
接受调查者的最⾼学位获得学校分布于各层次,其中“985”⾼校或中科院占31.91%,“211”⾼校占10.64%,⾮“211”普通本科⾼校占34.04%,⾼职⾼专校占23.4%。学校层次中位于中等的⾮“211”普通本科⾼校⽐例较⾼,其次是“985”⾼校和⾼职⾼专学校,构成结构既有普遍性,⼜均衡兼顾了较⾼和较低层次的⾼校。
4.获得最终学位⼤学所处地区
接受调查者最后就学的⼤学所处地区主要位于中南部,其中中⻄部内陆占42.55%,南部占36.17%,另有⼩部分属于北部(12.77%)和中部沿海(8.51%)。
5.所学专业
文科生就业 接受调查者的专业分布为理科(⾃然科学)占59.57%,具体学科根据受调查者的填写有数学、化学、⽣
物、⼒学、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科学、环境科学、医药、护理、园林、道路施⼯、⼟⽊⼯程等专业;⽂科(社会科学)占40.43%,具体学科根据受调查者的填写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经济学、会计、财务、英语、国际贸易、电⼦商务等专业。专业分布较⼲泛。
6.所学专业就业⾯判断
受调查者对本专业的就业⾯判断,认为就业⾯⼲和限于专业相关领域的分别为约40%,认为就业⾯窄、需求量⼩的占18%。主观判断总体较为乐观。
7.年级
受调查者中已毕业⼯作的⼤学⽣和在校⽣约各占⼀半,具体⽽⾔,2014年的应届毕业⽣占18.09%,⾮应届的在校⽣占26.6%,2013年及以前毕业⽣占55.32%。在校⽣和⾮在校⽣各占约⼀半的情况让两类调查对象较为平衡。
(⼆)接受调查者的对⼝就业情况与就业满意度
8.未来⼯作的专业对⼝意向
接受调查的在校⼤学⽣对未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的意向为,严格限本专业的占7.06%,与本专业相关即可的占
56.47%,对专业⽆要求的占17.65%,不想从事所学专业⼯作的占18.82%。可⻅在校⼤学⽣对未来⼯作的专业要求不严格,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对就业的专业要求宽松。
9.对未来的⼯作设想
接受调查者对未来⼯作设想情况是,56.1%的⼈表⽰不清楚,但都愿意尝试,42.68%的⼈表⽰考虑得很清楚,还有1.22%的⼈从来没想过⼯作的事。对未来⼯作呈积极态度的⼈接近99%。
10.就读学校及院系的职业规划指导情况
接受调查的在校⼤学⽣中,15.66%的⼈接受过所在学校和院系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53.01%的⼈在⼊学时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还有31.33%的⼈从未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未提供职业规划指导的学校或院系超过三成,⽐例偏⾼。
11.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情况
接受调查者中,有略多于⼀半的⼈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部分相关,剩下的⼀半中,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完全对⼝的占26.83%,不相关的占20.73%。可⻅,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达到⼋成。
12.就职年份
接受调查者中,就职年份在2年以内的占67.12%,2年到5年之间的占26.03%,5年以上的占6.85%。⼤部分就职年份较短。
13.对现在⼯作内容和状态的态度
接受调查者中,对当前的⼯作状态很满意的占15.94%,表⽰⼀般的占71.01%,表⽰不满意的占13.04%。
14.认为专业不对⼝对⼯作发展有⽆影响
接受调查者中,认为专业不对⼝对⼯作发展影响很⼤的占17.33%,认为影响⼀般的占70.67%,认为没有影响的占12%。其中认为专业不对⼝影响⼀般的与对当前⼯作状态满意度⼀般的⽐例⾮常接近。
15.⺫前是否有跳槽打算
接受调查的⼯作者中,⺫前没有跳槽意愿的占22.67%,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的占70.67%,时刻寻机会跳槽的占6.67%。对于跳槽表⽰不急切也不排斥的态度较平和者所占⽐例,与对⺫前⼯作状态满意度⼀般的⽐例⼀致。
16.专业不对⼝对跳槽意愿的影响
接受调查者中,认为专业不对⼝是导致跳槽的原因的⼈约占60%,认为想跳槽是由于专业不对⼝以外的其他原因的约占40%。全部或部分由于专业不对⼝导致跳槽想法的超过被调查者的⼀半,说明专业不对⼝有可能影响职业发展和延续性。
结果分析
学校与专业类型影响对⼝就业情况,就职年份影响⼯作满意度
(⼀)在校⼤学⽣中,⽂科⽣认为就业⾯⼲,对未来⼯作接受范围宽;理科⽣认为就业⾯窄,对未来⼯作专业要求较严格
对于⽂科(调查对象中包括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经济学、会计、财务、英语、国际贸易、电⼦商务等专业)和理科(调查对象中部包括数学、化学、⽣物、⼒学、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科学、环境科学、医药、护理、园林、道路施⼯、⼟⽊⼯程等专业)学⽣所认为的本专业就业前景的调查结果显⽰,认为就业⾯⼲的学⽣中,⽂科学⽣超过2/3,理科⽣只有略多于两成(图1)。⽂科(社会科学)由于所学内容与社会、⽣活、经济各⽅⾯较为贴近,兼容性较强,所需应⽤的场合较多,学⽣对于专业就业⾯的预期较为乐观;⽽理科(⾃然科学)由于所学内容专业性和排他性较强,学习对象的特定性导致就业的兼容性不够,学⽣认为就业⾯的范围要求较为严苛(限与专业相关,就业⾯窄)。不同学科专业的学⽣对本专业就业⾯的预期不同,因此未来⼯作意向也有差异。⽂科学⽣受访者未来意向⼯作与专业相关或对专业
⽆要求的⽐例均⾼于理科学⽣,但表⽰不想从事所学专业⼯作的受访者,在理科学⽣中所占⽐例(26%)⼤⼤⾼于⽂科学⽣⽐例(8.6%)。
调查结果表⽰,⽂科学⽣就业意向灵活性较强,可接受范围较⼤,对专业相关的要求低,对本学科的认可度较⾼。理科学⽣就业意向或较严格地限制为本专业相关,或对专业认可度不⾼(表现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作)。这与以往理科⽣就业率⾼于⽂科⽣就业率,理科就业⾯相较⽂科更⼲的认识有所差异,但也能得到解释:因为以往的理科毕业⽣就业率和就业选择⾃主性较乐观,使得现在的理科学⽣仍坚持未来就业与专业相关,⽽过去不容乐观的⽂科毕业⽣就业情况使得现在的⽂科学⽣越来越放宽专业限制标准,降低就业要求,造成了“⽂科学⽣就业⾯更⼲”的这种认知假象。
(⼆)⾼职⾼专院校进⾏职业规划指导情况最好,⾮“211”本科⾼校次之,“985”⾼校和“211”⾼校最差
总的调查结果中,学校进⾏过⼀次职业规划指导的占53%,集中指导次数⼤于3次和为0次的分别占15.7%和31.3%。对受访者的学校层次进⾏分类分析后发现,不同层次的⾼校进⾏职业规划指导的差异较⼤。⾼职院校由于其“职业院校”性质,学⽣就读的结果是⾯向就业,因此⽐较关注学⽣就业问题,进⾏过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超两成,进⾏过⼀次职业规划指导的近七成,⽽没有进⾏过就业指导的约⼀成。其次为⾮“211”本科院校,进⾏过职业规划指导的近七成,从未进⾏过就业指导的约三成。“211”⾼校职业规划指导情况差别较⼤,进⾏过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超过四成,是四类中⽐例最
⾼的,但其中从未进⾏过职业规划指导的也超过四成,使得总体职业规划指导平均情况处于较差⽔平。“985”⾼校进⾏过三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仅为7.4%,为四类中的最低值,从未进⾏过职业规划指导的⽐例超过四成,总体情况为最差(图2)。
调查数据显⽰,⾼校进⾏职业规划指导的情况与⾃⾝的定位是相关的,⾼职院校是以培养⾯向就业的职业技术⼈才为主,故⾮常重视职业定位和指导;⾮“211”本科院校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弱于“211”和“985”⾼校,毕业⽣直接就业的⽐例也较⾼,进⾏就业指导能满⾜⼤部分学⽣的需求,从就业⽅⾯下功夫也能有效地提升在同类学校中的竞争⼒。⽽“211”⾼校
和“985”⾼校均属于研究型⾼校,更倾向于培养学术领域的专业⼈才,也⿎励学⽣继续深造,故不是特别关注就业;同时由于学校层次和知名度较⾼,其学⽣在择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种种优势使得学校不那么担⼼学⽣的就业问题。
对于不同层次学校的毕业者,就业与所学专业对⼝情况是,“985”⾼校和“211”⾼校略优于⾮“211”普通⾼校和⾼职⾼专学校,但差别不明显。虽然学校层次差别较⼤,但⾼职⾼专学校和⾮“211”本科⾼校已通过较好的职业规划指导,有效地缩⼩了在就业⽅⾯与其他两类⾼校的差距,充分说明学校进⾏适时恰当的职业规划指导作⽤明显。
(三)已就业的⼤学毕业⽣专业不对⼝⽐例理科⾼于⽂科
虽然应届毕业⽣的就业意向调查中,理科⽣对专业对⼝程度要求较⾼,但对实际已就业毕业⽣的调查结果显⽰,情况并⾮如此,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情况中,不相关的⽐例在理科毕业⽣中的⽐例为⽂科毕业⽣的3倍多。具体⽽⾔,理科毕业⽣中,从事职业与专业完全对⼝的约占三成,稍⾼于⽂科毕业⽣,部分相关的约占四成,不相关的约占三成;⽂科毕业⽣中,从事职业与专业完全对⼝的约两成,部分相关的约七成,不相关的仅⼀成(图3)。
调查结果⼀⽅⾯说明理科学⽣虽然对就业专业契合度要求较⾼,但在实际就业中,其被接受范围更⼲,⼀些⽤⼈单位在某些职位没有明确专业要求时,更偏向于招收理科⽣,使得理科⽣就业可塑性更强。⽽⽂科⽣虽然就业意愿宽泛,但实际就业中,⽤⼈单位对其专业相关度要求较⾼,能从事不对⼝⼯作的⽐例很低。另⼀⽅⾯,对于“是否对⼝”和“对⼝程度”的判断,受个⼈主观因素影响较⼤,由于⽂科所学内容与社会⽣活各⽅⾯贴近的可能性更⼤,成为“万⾦油”的可能性更⾼,因此⽂科毕业⽣做出“从事职业与专业相关”的判断的⽐例更⾼。
同时,理科毕业⽣的专业不对⼝⽐例较⾼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理解,⼀是专业对⼝程度不⾼使得所学专业知识利⽤率不⾼,未能充分做到“⼈尽其才”,某种程度上是对教育资源和⼈才的浪费,此为⽋佳的⼀⽅⾯;⼆是说明理科的就业灵活度⾼、适⽤⾯⼲,经过系统理科知识训练的⼈在即使相关度不⾼的岗位也能胜任,较具逻辑性的理科思维能得到⽤⼈单位的认可,此为具有优势的⼀⽅⾯。
(四)在校⽣学历越⾼对就业专业对⼝的期望越⾼,已就业者对⼝⽐例最⾼的是硕⼠学历,最低的是本科学历
在调查中表现出的就业意向受学历的影响较为明显,学历越⾼对就业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要求越⾼。在校博⼠⽣有⼋成期望未来⼯作与专业相关,剩下两成则表⽰不想从事所学专业的⼯作,受访者中没有⼀⼈表⽰对就业的专业⽆要求。这说明博⼠⽣对未来就业的⾏业领域定位较清晰,较⻓年份的学习和专业领域研究,对于未来⼯作的定位有所帮助。受访的硕⼠⽣也是近⼋成表⽰未来⼯作要与所学专业相关,⽽对专业⽆要求和不想从事所学专业⼯作的各约⼀成。这说明硕⼠⽣对未来⼯作定位也较清晰,但是相较博⼠⽣,能接受不限专业的⼯作,其灵活性稍强。对于⼤学本科和专科(⾼职)的受访者,期望⼯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分别为略多于四成和不到四成,⽽专科(⾼职)的受访者中表⽰对就业专业⽆要求的,⾼达近四成(图5)。这也表明了
较低学历的在校⽣对于就业对⼝的期望较低。
实际已就业的⼤学毕业⽣,对⼝情况与在校⽣的就业期望基本⼀致但略有差异。从事与专业(完全或部分)相关的⽐例最⾼的是硕⼠学历,最低的是本科学历。专科(⾼职)学历的毕业⽣由于在校接受过⾯向就业的专⻔系统的“职业教育”,有较明确的就业去向,虽然在校⽣对就业对⼝的期望不⾼,但实际就业对⼝情况尚可。本科学历的就业者的实际对⼝情况与期望较⼀致,均处于较低的⽐例。⽽博⼠学历的就业完全对⼝的⽐例明显⾼于其他⼏类,超过四成。
(五)就职年份越⻓跳槽意愿越低,跳槽意愿受就业不对⼝的影响较⼩
调查结果显⽰就职年份对跳槽意愿有⼀定影响,就职2年内和2到5年之间的受访者,表⽰不打算跳槽的⽐例均约两成,⽽就职5年以上的受访者该项⽐例翻了⼀番达四成。说明⼯作年份越⻓,⼯作的稳定性越强。还有约⼀成的⼯作2年内的受访者表⽰时刻寻机会跳槽,由于⼯作年份短,对⼯作的适应性和⼯作资源的积累都不够,跳槽的成本也较低,于是⼯作中稍有不顺就容易激起较强的跳槽意愿。
同时,就业的专业不对⼝对跳槽意愿的影响较⼩。受访者中表⽰跳槽完全是由于专业不对⼝的仅占4.5%。⽽专业不对⼝对跳槽的影响随着⼯作的进⾏和深⼊会继续变⼩。认为跳槽的原因完全是专业不对⼝的⼈中,有三分之⼆的⼈本⾝没有跳槽打算。⽽认为专业不对⼝不是跳槽的主要原因的⼈中,超过⼋成的⼈表⽰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这说明实际⼯作中,跳槽和专业不对⼝没有直接联系。
(六)就职年份越⻓⼯作满意度越⾼,对现有⼯作满意者也有跳槽打算
就职年份对⼯作内容和状态的满意度影响较⼤,就职2年内的认为现有⼯作很满意的仅占13%,⼯作2到5年之间的认为很满意的占17.6%,⼯作5年以上的该⽐例达到⼀半。⽽⼯作2年以内的受访者有近五分之⼀明确表⽰对现有⼯作不满意,但是⼯作2年以上的没有此表⽰。
对⼯作不满意者有略少于⼀半⼈表⽰在时刻寻机会跳槽,这是不难理解的。同时,对现有⼯作满意
的受访者也有略少于⼀半的⼈有跳槽打算,他们表⽰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虽然该⽐例与对⼯作不满意的受访者的该项⽐例很接近,但是含义完全不同。对⼯作满意者的跳槽意愿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平台,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虽然对现有⼯作满意,但是也愿意尝试新的岗位。可⻅跳槽的原因并不都是负⾯的。
对策建议
加强指导,调整结构,正确认识
(⼀)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指导,培养学⽣正确的职业观
各⾼校应重视学⽣的职业规划指导,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开设⼀定量的职业指导课程,每学期⾄少开展⼀次集中的职业规划指导,在⼤学⽣⼊学时就进⾏相关指导说明,有意识地培养学⽣的职业素养;根据不同年级学⽣的课程内容和⼼态变化,实时跟进,及时关注和解答学⽣们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困惑和问题,使⼤学⽣有正确的职业⼼态和积极进取的职业观,客观冷静地认识⾃⼰,为毕业后顺利对⼝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校应重视学⽣在校期间与社会的接触,加强“社会课堂”的开展,为学⽣提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勤⼯俭学的机会,寻和开辟实习和实训基地,加强学⽣对与专业相关的⼯作的了解,明确个⼈的兴趣爱好特⻓,尽早制定就业计划。⿎励学⽣以积极的⼼态、吃苦的精神为出发点,提⾼个⼈的学业⽔平和职业核⼼竞争⼒。
(⼆)合理设置和调整⾼校招⽣名额与专业,⼤⼒发展⾼等职业教育
我国从1999年开始⾼校扩招,使越来越多的⼈享受了接受⾼等教育的权利,促进了⾼等教育均等化发展,每年的毕业⽣数量也不断增加,相对于岗位数量,毕业⽣供过于求的态势愈加明显。在⼤学毕业⽣就业率持续⾛低的情况下,就业对⼝率势必打折扣。在这种环境下,⾼校的⼈才培养亟须与市场对接。
要控制⼤学毕业⽣的数量,在源头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停⽌⼤学扩招,合理设置⾼校专业与名额,参考市场导向,使⼈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职业教育,推⼲职业技术体制,通过职业⼤学的教育渠道,培养训练有素、职业感强的毕业⽣,达到解决就业率和对⼝率低的难题,加快我国转型时期的产业升级。
(三)⿎励⺠办⾼校的发展,⽀持校企合作为毕业⽣提供对⼝就业机会
⺠办⾼校是社会组织或个⼈利⽤⾮财政性经费创办的⾼校,在过去没有受到⾜够的重视,但在近年其优势逐渐显现,尤其是由实体企业出资创办的⾼校,培养学⽣的同时也是在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才,采⽤“⼯学结合、就业直通”的模式,⼤⼤提⾼了毕业⽣对⼝就业的可能性。虽然⺫前对于⺠办教育的分类管理模式尚⽆定论,但实业界和学术界都进⾏了关注和讨论,应积极⿎励⺠办⾼校的发展,吸引社会资⾦投⼊⾼等教育,倡导以企业为⽀撑的⺠校⾃⼰根据需要培养⼈才,⾃⼰解决对⼝就业。
校企合作是⺠办⾼校发展的重要模式,企业创办的⾼校应加强同其他企业的合作,⽽没有企业背景的⾼校更应寻求和加强与多⽅的合作,与企业签订⼈才供需合同,展开“订单式”培训,开拓和丰富学⽣的就业渠道。
(四)正确认识专业对⼝的意义,培养学⽣就业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最后需要注意的,也是⾮常重要的⼀点,任何企业和个⼈都不应过分夸⼤就业专业对⼝的重要性。对⼝就业固然是充分利⽤了教育资源,减少了⼈⼒资源和知识浪费的现象,但在不能保证对⼝就业的前提下,更应重视求职者的职业能⼒和综合素质,挖掘和发挥个⼈潜能,规避不对⼝可能带来的负⾯影响。
⾸先,对于求职者个⼈,应勇于尝试不对⼝⾏业的⼯作,进⾏⾏业了解和职业规划,主观上增强就业的灵活性,分析⾃⾝的优势和⻓处,寻个⼈能⼒和兴趣与不同⾏业⼯作的契合点;同时加强通⽤知识技能的学习获取,例如外语能⼒、计算机使⽤、软件操作等,增强⾃⾝在各⾏业的适应性和兼容性。
其次,对于⽤⼈单位,也应改变不合理的招⼈条件,例如有些基层管理岗位,⽤⼈单位接收⽂史、政管等专业的学⽣,却拒绝数理专业的学⽣,这是在求职者公平竞争的起点上进⾏了区别对待,这种招⼈⽅式应得到改善。另外,⽤⼈单位应⿎励各专业交流,吸收具有不同视⾓的新鲜⾎液。
再其次,从职业发展和延续性来看,对⼝就业不具有必须性。就业者对于⼯作满意度的判别,对⼝与
否所占⽐例很低。⼀旦进⼊职场,就不需要刻意强调所学专业与⼯作内容的差异,毕竟⽆论对⼝与否,差异是肯定存在的,⽽个⼈扎实的基础、全⾯的知识、协调的能⼒、谦虚的态度,对于职业发展和延续都是很重要的。同时在拥有⼀份满意的⼯作时,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更说明了职场中可塑性的重要。职业延续固然能让个⼈厚积薄发,但是职业的流动性也是物尽其⽤、⼈尽其才的重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