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冬:三里路长在哪里 ——《最长的三里路》文本解读
三里路“长”在哪里?
                            ——《最长的三里路》文本解读
三里路怎么就成了“最长”,“最长的三里路”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来描写“三里路”?看到这个标题,不禁发问。
从实际距离而言,“三里”就是一个确切数量,没有长短大小的分别,同更长的距离相比,它实在是个区区小数。题目为“最长的三里路”让人质疑,开卷读完之后,不禁哑然而笑:妙。作者的题目设置悬念,以“最”字厘分程度,略带感情倾向,暗示“路”上所包含的情愫,引人入胜。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从一生行走的经验切入题目:“最远”到过纽约,实际距离(直线)一万多公里,显然比三里长了许多倍。“可记忆中”四个字点明题目中的“最长的三里路”是主观感觉中的,带有感情彩,再从以下的文字叙述中得知:虽只三里路,却用了30年的时间走了“一百多里路”,不能不说是“长”,而且作者认为“走也走不完,走也走不够”。回的是姥姥家,那可是从童年走到中年再走到老年,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走和体会,足以说明路长情长。作者紧紧扣住题目,开篇就洋溢着深厚的感情。
从第二段开始,作者分别从“第一次单独回外婆家”,“快出镇口时彪春子抢东西”,“慢下脚步看故乡的山河和乡亲们过河的情景”,“甜瓜地里叔伯舅舅让吃瓜”,“河边洗衣服的妇女都是亲戚”,“终于见到姥姥”几个场景和内容来叙写,第九自然段水到渠成,只以“我到家了”四个字就轻轻打住,言虽尽而意尤长。
文章所写的都是回家一路上的见闻感受,平凡甚至于有些琐屑,但读来并不让人生厌,究其实,主要是作者于平白亲切的叙述中透出对故乡和亲人真挚的爱。在她眼里,无处不是乡景,无人不是亲人,无情不是乡情。
第二自然段在第二部分中比较独立的一段,描述了作者第一次单独去姥姥家的情形。
作者从两个角度来表现的。一是写拎包及包中之物,一“”包,“移动的货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包多人小的情况;详细罗列包内的东西,除了表现儿女们对老人生活的接济和孝敬,更体现无微不至的关心,细致周到的照顾。一是写见到姥姥后的情形:姥姥见到外孙女挂着一大包很欢喜,血浓于水的亲情不言自明。
本段虽说是叙写六岁那年独自走回家的事,却是对每次回乡情形的总体概括,笔墨经济俭省,算是写出一个“面”,为下面具体的叙述“三里路”上的情形张本。
第三自然段写镇门口与彪春子相遇,彪春子抢东西吃的情景。本段先总写三里路上飞奔的轻快脚步,表现回乡的快乐心情,也为在镇门口放慢脚步作一个铺垫,之后便浓墨重彩地推出特殊人物——彪春子。
作者先大笔勾勒彪春子的外貌形象:邋遢的流浪女,又傻又凶,是个“犀利”;再写自己八岁那年回家相遇的情景:彪春子在吃的方面一点都不傻,不给就抢,于是在镇门口上演一个成年傻子和一个小孩的对抗。“你不给我就打”,我哭了,她笑了;我笑了,她怒了。我没办法扔给她一个桃罐头,她在地上摔碎了吃,啃了一嘴的泥,场景滑稽有趣,人物呼之欲出。
离开彪春子快步走到丁子山又慢下来,作者的满眼都是故乡的山和水,山崖层层叠叠,绿绿幽幽,水流湍急,山水动静相生,壮美而又亲切,“从东流过的是上丁家的水,从北流过的水就是水门口的水了。”颇有情致,乡风民俗不言而喻,而作者驻足观望得最多的,恐怕是她的乡邻乡亲,他们“挽起裤脚提溜着鞋袜过河”。碰触到作者内心很柔软的地方,或者想到乡亲们的好,或是想起乡邻的日子过得艰辛。
故乡是山水是作者看不够的美景,每处乡景无不触发她深深的家园之思。
离家越近,心情就越急迫,“再往前,我的人和脚就分开了,心在前,脚在后,就像在梦里奔跑,双脚始终够不着地”,不同于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虑和凄惶,亦不同于贺知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疏离与沧桑,有的是快快回家的单纯心念,有的是行在故乡路上的轻松和甜蜜。
接着,从甜瓜地里传出叔伯舅舅亲切的招呼,那里有舅舅亲切的问询和美味的甜瓜。吃完了“站起来就走”,叔伯舅舅没在那里也可以吃,那一大片瓜地“没有防护栏”,浓浓的瓜香,甜蜜的汁水,都是乡邻乡亲淳朴的味道。
再往前走,一路招呼,三姑六姨,渐近家门无人不是亲人,已跃然纸上。
在足够的铺垫后,故事及人物情感都发展到了一个高潮:要见到姥姥了!作者先写庭院边和庭院里的果树与菜地,突出其中的繁茂,欢喜之情已溢于言表,两次倾诉“我已经喊不出姥姥了。嗓子里堵满的都是咸咸的泪水”,反复咏叹,突出表达见到姥姥之前的激动心情,姥姥出来了,我到家了,此处水到渠成,不必大肆渲染,言简而意丰。
本文的写作有如下特:
一、构思新颖,剪裁得体
“君子怀情,小人怀土”,在孔子的道德标准里,“怀土”是“小人”,可“乡情”在中国文学里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同于其他诗文的或浓重或轻淡的愁绪,作者对事情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和独特的开掘。
首先是把乡情寄托在三里长的回乡路上,三里路实际不算很长,但怀揣浓浓乡情要走一辈子,所有的乡人要世世代代走下去的路那就变得很长。其次是在这条路上,到处都是自幼熟悉的乡景,熟悉的乡音,熟悉的乡人,因而可以说是“无处不是乡景,无人不是乡人,无情不是乡情”,相比写离愁别绪的乡愁,有更宽泛和温馨的内涵,这样构思立意很有别出心裁的地方,这是主题上的开掘。
三里路不长,但作文时如面面俱到,就很有可能写成流水账。作者选取六岁时初次回家所带物品及见到姥姥时的悲喜场面,简明地表现了每次回家的大致情形,表现父母对姥姥的孝顺和关爱,此为一个“面”,是文章第二部分的总纲;又以空间转换为序,选取三里路上的五个场面,从镇门口一直写到姥姥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展现乡情,结构分明,用笔简洁明快。
二、时空转换远近推拉
从六岁的第一次行走到后来的每次引起,到“走也走不够,走也走不完”,随时间的推移,乡情像一壶老酒,窖藏得越久,就越是醇厚浓香,时间的移动,还表现在时快时慢的脚步上,这样一来,缓急交替,情味纷呈,不仅能使感情得意充分地表达,还是行文富有节奏感,情景和人物时时扣人心弦。
作者一共描写了五个场景,具体表现三里路上的乡土风情。她以画家的手笔,运用“推拉镜头”的手法描写三里路上的经历和感受。其中“彪春子抢东西,叔伯舅舅让吃瓜,见到姥姥”等三个场面为“近镜头”,对环境、人物都做较细致传神的刻画;“看乡亲过河,与舅妈、舅姥打招呼”是“远镜头”,虽粗笔勾勒,仍然绘声绘。远近推拉,让读者透过作者的双眼,观看一帧帧纯朴、明净的乡村图画,而每幅图片又连成一轴浸透乡情的画卷。
三、以情动人,情景交融
本文抒发的乡情是由衷而热烈的。
首先是直接抒情。行文中,作者多次直接抒发感情:看不够的故乡,想不尽的故乡,希望永
远走在乡情路上。“这条路来回走了一百多趟,走也走不完,走也走不够。”“按说我是走不动的,可我竟然走得那么幸福。那么轻盈,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想走一回。”为跟彪春子争斗,多年之后十分后悔“怎么那么小气”;沉浸在乡里乡情之中的“这番景象是我心中说不出的乡情”;急迫地往家赶的心情,“我的心就和脚分开了,心在前,脚在后,就像在梦里奔跑,双脚始终够不着地”;就要见到姥姥时而激动的心情:“我已经喊不出姥姥了,嗓子里堵满的都是咸咸的泪水。”直抒胸臆,毫不矫揉造作。
其次,作者借景抒情。密实而秀美的山峦,湍急的河流,乡亲们提鞋袜过河的景象,无一不被融入深厚的乡情和对亲人深切的眷恋,姥姥院中生机蓬勃的植物能使人恰如其分地联想作者对姥姥疯长的思念。
对景的描绘,属大笔勾勒,但刻画很见功力:山不高,但“层层叠叠,绿绿幽幽”,对叠词再加上一个“挤”字就轻松点染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趣;水不深但“湍急”,别有生机与活力,还情趣盎然:“从东流过的是上丁家的水,从北流过的就是水门口的水”,河流很平凡,可河沟上有了“挽起裤腿,提着鞋袜过河的男女。”画面就有了生动的故事,变得更加意趣隽永。山水美,山水之间的人情美,山川草木、人物、乡土无不流淌浓重乡情,虽只寥寥
数语,其刻画之深,情境交融,自不待言。对姥姥小院的果蔬,采用拟人手法,活泼细致,很好地映衬出姥姥的慈爱,我对姥姥的强烈的思念。
中国最长的三条河流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彩。”可以评价这篇文章。
四、绘形绘声,善于刻画。
整篇文章语言风格是平白质朴,穿插其中的描写自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却又生动形象,其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对比突出三里路的不同寻常
文章第一段看似不合常理,却暗合情理。到纽约的一万公里行程虽然比三里路三十年来回一百多趟的绝对距离要长许多。却说“最长的三里路”,突出了“路长情长”的眷念之情。
(二)对人的刻画,细节传神
姥姥见到六岁的“我”大包小包,大汗淋漓地回来,心疼得流泪却又不想让“我”知道,说是“滴雨星”,“我”明知实情又不愿让姥姥难堪,说“下雨了”,祖孙俩相互体恤,相互疼爱尽在朴实
的“谎言”之中,读来为之动容。
本文对姥姥并没有太多着墨,主要以侧面描写为主,一是反复渲染“我”急忙赶回去的行动和心情,一是泼墨描写姥姥小院的果蔬,所以当最后“头发梳着小纂儿的姥姥”姗姗而出时,所有细微轰然宏大,所有的情感登峰造极,所有的文字闪烁光华,“头发梳着小纂”,是唯一的,无法替代的,是“我”三里路奔忙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对叔伯舅舅的着墨更少,只通过一句问语和不给瓜设防的行为来表现他的淳朴厚道。
与之相反,对彪胡子的着墨反而较多。
作者光用“不知多大岁数”“常年一身漆黑油亮的袄棉裤”“流浪”,简笔写出她的外貌和处境,仿拟网络热词“犀利哥”造“犀利”,谐趣横生,一个流浪的傻女子滑稽地登场了。
再写彪春子讨吃,先是准确无误地指着装罐头的包威胁“你不给我就打你!”显得蛮横、凶霸,得到桃罐头后摔碎在地上,啃一嘴泥,粗鲁而又狼狈,近于白描,要言不烦,但十分的鲜活生动。
最简练传神的莫过于写“我”彪春子的纷争。“我哭了,她笑了;我笑了,她怒了。”四个“了”,四个动词,字句,共十二个字,避开争斗的具体情形(因为这与文章整体上的格调不吻合),我们却可从中得出两人斗智斗力的种种趣味。文笔洗练,可谓神来之笔。
对比其他各段中的人物,彪春子这一段似乎写得非常细致,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人呢?
归纳一下,不外三点:彪春子这个特殊的人物曾经与“我”发生冲突,给“我”的童年留下深刻的印象;进镇口这个节点,第一个就得遇见,无法排除;更重要的是,到镇门口附近,“我的步子一定是放慢的,为了见见彪春子”“我不仅不怕她,在青岛上学的日子还常常想念她,惦记她。”对这样的人都如此,对其他亲人乡人的思念就不言而喻了,这样从一个侧面很好地表现了“人人都是亲人,有亲人的地方才是永久的故乡”的主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