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
⼀、填空题
1、传“传”本指古代驿站传递公⽂的交通⼯具,引申为由此达彼之义,因⽽递达古今语⾔也称作“传”。西汉时,齐⼈辕固⽣、燕⼈韩婴解说《诗经》,创⽴内传、外传之名。《四库全书总⽬提要》:“其书杂引古书古语,证以诗词,与经义不相⽐附,故⽈外传。”那么,内传就是与经义相⽐附的注解。“⼤传”之名,始于西汉张⽣和欧阳⽣的《尚书⼤传》,是“撰其⼤义”的意思。“⼩传”与其相对取“不贤识⼩”之义,是注释者的⼀种谦词。
2、说按:说即说明、解释的意思,引申为⽤以解说的词语。
3、解按:解的本义是分析,训诂就是分析语义,所以也叫解。汉⼈注书,常“解诂”连⾔,亦作“解故”。如贾逵《春秋左⽒解诂》。后世有所谓“集解”,与“集注”、“集传”同义,其义有⼆:⼀是通释经传,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是集各家的解说,如范宁《春秋⾕梁传集解》
4诂诂与故,古字通。汉⼈注书,多名为故,也叫故训或训诂。
5、训训与诂连⾔,或称诂(故)训,如⽑亨《诗诂训传》;或称训诂,如贾谊《左⽒传训诂》。⼜可与注连⾔,或称注训,如何休《论语注训》;或称训注,如刘兆《周易训注》。还可与旨连⾔,如卫宏《古⽂尚书训旨》。
6、笺注书叫笺,从汉代的郑⽞开始
7、注《仪礼·⼠冠礼》贾公彦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之注物。”
8、释《尔雅》19篇均以释为名。后世注书称释的很多,如陆德明《经典释⽂》。
9、校考核古书叫做校,有两种情况:
⼀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校对⽂字,改正脱误。
后有⼈把校和注区分开来,于是另有校注、校诠等名。如宋·鲍彪《战国策校注》
10、微《说⽂》:“微,隐⾏也。”经典假借为隐微、精微之微
11、义《说⽂》:“义,⼰之威仪也。”经典假借为谊,即义理的意思
12、疏注疏的疏,兼取疏通与疏记之义。
13、义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可以省称为义或疏。皇侃《论语义疏》义疏别称:义注、义章、疏义、正义、注疏、讲疏等等。
14、从注疏的对象来说,可分为注和疏注只释经,疏兼释注从传注的作者来说,分他⼈所注和作者⾃注
已有⾃注的书,如后⼈再加注解,则称其⾃注为本注或原注。
⾃注⼜名⼦注(以⼦从母,即以⼦注母)。
注中注,也是⾃注的别体。如《⽔经注》
《⼭海经》⽈:“昆仑墟在西北,河⽔出其东北隅”。《尔雅》⽈:“河出昆仑墟,⾊⽩。所渠并千七百⼀川,⾊黄。(《物理论》⽈:“河⾊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
补注分两类:
⼀是补原⽂的缺略;
⼀是补旧注的遗漏,如洪兴祖《楚辞补注》。
集注也有两类:
⼀是兼解经和注,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是采集各家解说以为⼀书,如何晏《论语集解》
15、《尔雅》是我国古代第⼀部词典式训诂著作。作者:经后⼈考证,⽐较⼀致的看法是秦汉之间的⼈编成的。
刘熙《释名·释典艺》:“《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之⾔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
《尔雅》的内容与编排共19篇,即释诂、释⾔、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释⽔、释草、释⽊、释⾍、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16、研究《尔雅》的著述:晋·郭璞《尔雅注》宋·邢昺《尔雅疏》
《⼩尔雅》分《⼴诂》、《⼴⾔》、《⼴训》、《⼴义》、《⼴名》、《⼴服》、《⼴器》、《⼴物》、《⼴鸟》、《⼴兽》、《⼴度》、《⼴量》、《⼴衡》为⼗三章
《释名》作者:汉末刘熙,字成国著书⽬的:“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称,⽽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七篇。”
17、声训,因声求义,探求语源,开了我国语源学研究的先河。《⼴雅》作者:魏·张揖⼜名《博雅》写作⽬的:增⼴《尔雅》
18、《⼴雅疏证》23卷,[清]王念孙
它是汉语训诂学史乃⾄整个语⾔学史上⼀部光辉著作,它对《⼴雅》进⾏了系统整理,在疏证词语时,不但举例翔实,⽽且运⽤当时古⾳研究的成果,“就古⾳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为古汉语的研究作了许多开创性的⼯作。
19、《经籍籑诂》106卷,[清]阮元主编按平⽔韵编排
20、《故训汇纂》
武汉⼤学古籍所宗邦福、陈世铙、萧海波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是在《经籍籑诂》基础上,⽤当代辞书编纂法,打破其按韵分编的体例,以字代词,按部⾸编排。扩⼤其资料基础,精⼼编制的⼀部⼤型语⽂⼯具书。
是继《辞源》《辞海》《汉语⼤字典》《汉语⼤词典》之后⼜⼀部⼤型语⽂⼯具书。
类书:是⼀种资料性质的语⽂⼯具书,保存⼤量的历史⽂献。21、《⽂始》作者:章炳麟,号太炎,此书是⼀部探索汉语语源的著作。、
《读书杂志》:82卷,[清]王念孙撰
《经义述闻》:35卷,[清]王引之撰
《通俗⽂》:服虔撰
《通俗编》:38卷,[清]翟灏撰
《语助》:[元]卢以纬,我国研究虚词最早的⼀部专著
《助字辨略》:[清]刘淇,为我国虚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传释词》:⼗卷,[清]王引之,继《助字辨略》之后⼜⼀部重要的语法著作
《虚词历时词典》:何⾦松,共收虚词4600余条,是我国⽬前虚词收集最多的虚词词典
《⽅⾔》(1)作者:扬雄(2)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
《字林》作者:[晋]吕忱
《类篇》45卷,[宋]王洙、司马光等撰,收字31319个,《类篇》是继《⽟篇》之后收字⽐较完备的⼤型字书。
《康熙字典》42卷,[清]张⽟书、陈廷敬等三⼗⼈奉诏编撰
是⼀部官修的⼤型汉语字典。
主要特点:
1、在编排⽅法上,把《说⽂》的540部⾸简化为214部,部⾸按笔画多少排列(始于[明]梅膺祚《字汇》)。⽤⼗⼆地⽀为集名,将全书46128字分为12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每个部⾸所属之字,也按笔画多少进⾏排列。
2、注⾳⽅⾯,它把多⾳多义字的读⾳分为正⾳和转⾳,与其释义中的正义、训义相配合。注⾳以《⼴韵》《集韵》《韵会》等韵书中的反切为主,同则兼之,异则分之。韵书中所⽆,则参之以《⽟篇》《类篇》。
叶⾳也称叶韵,叶句。“叶”也作“协”。指以改读字⾳的(错误)⽅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叶⾳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诗·周南·关睢》末章:“参差荇菜,左右芼(宵部)之。窈窕淑⼥,钟⿎乐(药部)之。”清代阮元刻《⼗三经注疏》附《释
⽂》说:“乐之,⾳洛,⼜⾳岳。或云协韵宜五教反。
3、释义⽅⾯,主要根据《说⽂》《⽟篇》进⾏释义,同时还⼴泛采集《⼴韵》《集韵》《洪武正韵》和其他经、史传注中的训诂。
4、引证⽅⾯,《康熙字典》注⾳释义均引旧典为证。⼀般是⼀义⼀例,也有⼀义多例的。
《⽟篇》30卷,[南朝梁]顾野王
《⽟篇》与《说⽂》的⽐较:
1、在收字上,《说⽂》所收的都是篆⽂、古⽂、籀⽂等,可以说是古字的汇编。《⽟篇》所收都是楷字,是我国第⼀部专收楷书汉字的字典。
2、在编排上,虽都⽤部⾸统领所收的字,但部⾸有同有不同,同者529,不同者13。部⾸的次序和安排⽅法则更不同。《⽟篇》除开始的⼏个部⾸和最后的⼲⽀部⾸与《说⽂》⼀致外,其他都是重新安排。《说⽂》“据形系联”,《⽟篇》则以义类聚。
3、《说⽂》先释义,后解形、注⾳,《⽟篇》先注⾳,后释义。注⾳的⽅法,《说⽂》⽤“读若”,《⽟篇》⽤反切。《说⽂》释义⼀般只释本义,《⽟篇》则于本义之外,兼释引申义、假借义,同时对多义字词的常⽤义,往往加以罗列,不厌其详。
⼀,惟初太极,道⽴于⼀,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之属皆从⼀。(《说⽂》)
4、在例证上,《⽟篇》⽐《说⽂》更加丰富。
版本:[宋]陈彭年等《⼤⼴益会⽟篇》原本《⽟篇》残卷
《经典释⽂》:[唐]陆德明
⼗四种经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庄⼦》、《三礼》、《尔雅》。⽆《孟⼦》
所谓“释⽂”,就是释⾳和释义,所以这⼗四种经典的释⽂分开来都叫做“⾳义”,如《周易⾳义》。
《⽞应⾳义》:唐代和尚⽞应,原名《⼀切经⾳义》,⼜名《众经⾳义》,为解释汉译佛经的⾳义⽽作。
《慧琳⾳义》:唐代和尚慧琳,原名也叫《⼀切经⾳义》
《说⽂解字》:作者:许慎,东汉经学家,⼗四卷,并序⼀卷,共⼗五卷,
清代研究《说⽂》的四⼤家:段⽟裁《说⽂解字注》桂馥《说⽂解字义证》
朱骏声《说⽂通训定声》王筠《说⽂句读》、《说⽂释例》《辞海》:1936年版:收词86000条,其中
语词条⽬占51%,百科条⽬占49%。把字典和百科性知识合为⼀体,是⼀部公认的综合性的⼤型语⽂⼯具书。
《汉语⼤字典》: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的汉语字典,不但是训诂学史上形⾳义结合的专著,也是汉语辞书史上新的⾥程碑。是楷书汉字⼤汇编,它以解释汉字形⾳义为主要任务,其编纂⽅针是“源流并重,古今兼收”。
《汉语⼤词典》:
全书收字⼆万多个,词语三⼗七万余条,约五千万字,是我国最⼤的⼀部汉语词典。
训诂体例是指前⼈在训诂实践中沿袭使⽤并不断发展的训诂⽅法、⽅式,⽤语特点,⾏⽂格式等
《五经正义》:唐太宗贞观⼗六年,命孔颖达、贾公彦、杨⼠勋等编撰新的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的五经义疏,计《周易正义》、《尚书正义》、《⽑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资料是辞书编纂的基础
辞书编纂的灵魂在于释义。
⼆、名词解释
1、随⽂释义,就是直接针对⽂献中的字、词、句、章的意义进⾏解释,⼀般只解释被释对象在⽂句中的具体含义,解释的内容依附于原⽂⽽存在。
2、集解”,与“集注”、“集传”同义,其义有⼆:⼀是通释经传,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存的部首是什么⼀是集各家的解说,如范宁《春秋⾕梁传集解》
3、章句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刘师培《国语发微》:“章句之体,乃分析经⽂之章句者也。”作为⼀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意。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讲⼀下全句或全章的⼤意,称这种注解为章句。如赵岐《孟⼦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4、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寻求语义。简单地说,就是从被释词的语⾳着眼,利⽤语⾳和语义的关系,推求它的词义。⽤来解释的词和被解释的词,或⾳同,或⾳近。
5、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材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的体式、⽅法、条例,揭⽰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以指导训诂实践
6、⽂本校勘是据版本异⽂和⽂情事理等对讹、脱、衍、倒的字句加以纠正,从⽽恢复⽂本的原貌。
7、异⾔:同⼀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有不同的称呼
三、简述
1、简评《尔雅》
成就:
1、它是我国乃⾄全世界第⼀部专释词语的辞书。
2、它汇集了古代常⽤的两千多个词语的训释,保存了它们的古义,为我们解释古籍提供了依据。
3、它反映了上古汉语基本词汇的概貌,不仅是我们研究上古汉
语的可靠材料,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学习百科知识的宝贵资料
不⾜:
1、有些条⽬中的同形词没有分开。如《释诂》:“台、朕、赉、畀、⼘、阳,予也。”
2有些条⽬中的多数词应当合并,《尔雅》⼜将它们分开了。如“觏、逢,遇也”,“觏、逢、遇,遌也”,“觏、逢、遇、遌,见也”。
3、同⼀条⽬中,往往罗列很多词,但它们的意义相同、相通、相近都有⼀定的条件,它们或⽤本义,或⽤引申义,或⽤⽐喻义,或⽤假借义,等等,⽽《尔雅》仅仅以“某,某也”的形式来概括,未免粗疏。
4、词语的分类也不够科学。
2、简评《释名》
它保存了许多词语的古义,记录了许多有关名物、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的知识,提供了许多探求语源的线索。此外,它所提供的东汉末年的语⾳资料,可以据以考察当时语⾳的演变。
3、《说⽂》的四⼤创新(简评《说⽂》):
(1)许慎根据“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的编写原则,创⽴了⾃⼰全新的字书编辑体例。⽤540部⾸统摄9353个汉字。“据形系联”:以形相近为次,如⼀、丄、⽰、三、王、⽟、珏
以义为次,如齿、⽛各部之内,列字之次第,按类编排以声⾳为次以义同异为次先名后事
(2)许慎在《⾃叙》⾥概括地阐明了“六书”的要旨。⼜在每⼀字之下,⽤不同的说解揭⽰其造字的⽅法。
关于“六书”:
●周礼⼋岁⼊⼩学,保⽒教国⼦,先以六书。⼀⽈指事,指事者,视⽽可识,察⽽可见(见意),上下是也;⼆⽈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三⽈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会意,会意者,⽐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转注,转注者,建类⼀⾸,同意相受,考⽼是也;六⽈假借,假借者,本⽆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说⽂解字·叙》)
(3)《说⽂》对⽂字的说解,先释其义,次解其形,然后注明⾳读。释义就是训诂之学,解形就是⽂字之学,注⾳就是声韵之学。许书或者就形以说义,或者因声以求义,把⽂字、声韵、训诂融为⼀体。
《说⽂》释义,⼀般都是解释本义,兼释引申义和假借义。
祥,福也。……⼀云:善。
爰,引也。……古⽂以为车辕字。
《说⽂》注⾳的⽅法:
⼀是指出形声字的声符;⼀是采⽤“⽐况”的⽅法,注明“读若”、“读若某同”、“读与某同”。
(4)许慎⼴引书,博采通⼈,⼒求做到“信⽽有证”。同时⼜能保存异说。
缺点和错误
(1)由于历史的局限,书中也有⼀些牵强附会的说解。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古之造⽂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也,⽽参通之者,王也。”
(2)说解的讹误:释形、释义(3)体例⽋严谨4、形训的作⽤:
⼀是求本义,是诠释古代典籍,辨明通假现象,以及研究词义系统不可缺少的⼀步。
向塞向墐户《说⽂》:“北出牖也。”
取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
⼆是求词义系统:兵—
三是有利于语⽂教学和识字教育殷焕先《汉字三论》
5、声训的作⽤:
1、说明⽂字的通假
《诗经·周南·汝坟》:“未见君⼦,惄如调饥。”⽑传:“调,朝也。”
《诗经·⼩雅·四⽉》:“秋⽇凄凄,百卉具腓。”⽑传:“腓,病也。”
《尔雅·释诂》:“痱,病也。”
2、探索词语的来源
刘熙《释名》
《说⽂·⿉部》:⿉,⽲属⽽粘者也,以⼤暑⽽种,故谓之⿉。《说⽂·⾲部》:⾲,菜名,⼀种⽽久者,故谓之⾲。《说⽂·⼥部》: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阴也,故⽈婚。从⼥从昏,昏亦声。
3、保存古⾳的历史⾯貌
声训的缺点:
1、主观推测,没有佐证
2、曲解“⾳近义通”,扩⼤声训范围:同根词
3、误解⾳义关系,出现不科学臆说
邹伯奇:“声象乎意说”
陈澧:“声者肖乎意⽽出者也”
6、两汉训诂的特点
1.确定了随⽂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
是训诂学⾛向成熟的标志
2.开始由语⽂学领域进⼊语⾔学领域
语⽂学指对⽂字或书⾯语⾔的研究,特别着重对⽂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philology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