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打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分。
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元谋人 | 发现地点 | 云南省元谋县 |
生活年代 | 距今约170万年 | |
生活状况 | 能制造工具;知道使用天然火 | |
地位或发现意义 |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 |
北京人 | 发现地点 |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
生活年代 | 距今约70万—20万年 | |
生产生活状况 | 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且能长时间保存火种 | |
发现者 | 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 |
体质特征 | 头部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 | |
地位 |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 |
生活方式 | 过着居生活 | |
火的用途 | 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 | |
火使用的意义 | 改善了生存条件,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 |
山顶洞人 | 发现地点 |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
生活年代 | 距今约3万年 | |
生活状况 | 使用打制石器;掌握钻孔和磨光技术(骨针);有审美观念,爱美意识(项链);人工取火;过着体生活 | |
时代 |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 | |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原始农业 的发展 | 出现 | 距今约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 |||
起源地 | 南方长江流域最早栽培稻;北方黄河流域最早栽培粟和黍 | ||||
耕种方式 | 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 | ||||
重要标志 |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 ||||
意义 |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 ||||
代表 | 原始居民 | 河姆渡人 | 半坡人 | ||
距今年代 | 距今约7000年 | 距今约6000年 | |||
生活地区 | 南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 北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 | |||
房屋样式 | 干栏式建筑(通风防潮) |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 | |||
生产工具 | 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 | 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 | |||
农作物 | 种植水稻 | 种植粟 | |||
饲养业 | 饲养猪、狗和水牛 | 饲养猪、狗;打猎捕鱼 | |||
原始手工业 | 制造陶器(黑陶)、玉器和乐器、会象牙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 制作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和乐器;会纺织制衣;陶埙 | |||
出现不同的原因 |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 | ||||
启示 |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 | ||||
时代 |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 | ||||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炎黄联盟 | 阪泉之战 | 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
涿鹿之战 | 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 |
影响 | 华夏族(汉族的前身)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 |
传说中炎帝 (神农氏) | 发明贡献 | 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
传说中黄帝 (轩辕氏) | 发明贡献 |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銅,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
黄帝时期 | 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 |
尧、舜、禹的禅让 | 禅让制 | 原始社会时期(尧舜禹)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 |
大禹治水 | 方法: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 | |
禹的高贵品质:无私奉献、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以身作则、创新精神 | ||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 夏 商 西周 东周 | ||||||
时间 |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0 阳城 亳(建国时); 镐京 洛邑 殷(盘庚迁殷) 禹 汤 周武王 周平王 桀 纣 周幽王 | ||||||
都城 | |||||||
开国君主 | |||||||
亡国之君 | |||||||
夏朝 | 建立 |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 | |||||
历史地位 |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 ||||||
意义 | 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也标志着中国历史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 ||||||
“家天下”局面 | 秦国为什么会灭亡 是从启开始的,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 ||||||
都城遗址 | 二里头遗址 | ||||||
灭亡 | 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灭 | ||||||
商朝 | 建立 |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 |||||
盘庚迁殷 | 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都殷,统治稳定 | ||||||
灭亡 |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牧野之战) | ||||||
西周 | 建立 | 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 |||||
衰落 |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 | ||||||
灭亡 | 公元前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灭 | ||||||
东周 | 建立 |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 |||||
灭亡的共同原因 | 统治者的暴政 | ||||||
灭亡给你的感悟或启示 | 得民心者的天下;统治者要勤政爱民,重用人才,实行仁政,重视发展生产。 | ||||||
西 周 的 分 封 制 | 目的 |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 |||||
依据 |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 ||||||
对象 | 宗亲和功臣 | ||||||
等级 |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
特点 |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 ||||||
作用 |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 ||||||
弊端 | 随着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坏 | ||||||
内容 |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 ||||||
诸侯义务 | 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 ||||||
诸侯权利 |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 ||||||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 | 出现 | 原始社会后期 | 发展 | 商周时期 |
用途 | 用于饮食、祭祀以及军事等方面 | |||
特点 |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规模宏大 | |||
制作方法 | 泥范铸造法 | |||
代表 |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商) | |||
工艺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商) | ||||
甲骨文 | 含义 |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 ||
发现者 | 王懿荣(甲骨文之父) | |||
意义 |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 |||
造字方法 |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 |||
金文 | 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 | |||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生产工具的发展 |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 打制石器(旧石器) | 石器时代 | ||
半坡人、河姆渡人 | 磨制石器(新石器) | ||||
夏商西周 | 青铜器 | 青铜时代 | |||
春秋战国 | 铁器 | 铁器时代 | |||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 农业 |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 |||
手工业 | 青铜业、纺织业等有所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 ||||
商业 | 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 ||||
王室 衰微 | 根本原因 |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 |||
结果 |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 ||||
诸侯 争霸 | 原因 | 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 | |||
代表 |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晋楚:城濮之战) (齐桓是公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 ||||
影响 | 消极影响 | 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流离失所,生产遭到破坏。 | |||
积极影响 | ①在争霸的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②促进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 ||||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