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秦国为什么会灭亡
2. 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设想: 
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1.文体知识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2.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
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本文即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 
4.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9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5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        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5.正音: 
赂(lu)     率 (shuai,全都,一概)    暴(pu,暴露)    厥 (jue,他的)   
 洎 (ji,及、到)          为(wei,治理)国者无使为(wei,被)积威之所劫 
6.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7.翻译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破灭:灭亡      兵:武器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判断句。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利:锋利    弊:弊端    赂:(割地)贿赂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亏:亏损。  道:道理,原因。  赂秦而...判断句    或:不定代词,有人。    互丧:彼此相继灭亡。互,由此及彼。    率:全都,一概。      耶:吗。    以:因为。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故曰...判断句
翻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
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就在贿赂秦国。
8.研习第一段: 
提问: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弊在赂秦。
: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明确————总 
 
9.翻译第二段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以:凭借。    攻:攻战。    取:取得。  则:就。  获:获得。  邑:小城镇。  城:大城池。    较:比较。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其实:它实际数量。“其”代秦之所得。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其实:它实际数量。“其”代诸侯之所亡    则:那么    欲:想要。    患:担心的。  固:本来。
翻译:秦国凭借攻战获得土地以外(接受诸侯的贿赂),(不打仗)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把秦国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多到百倍。把六国
诸侯(贿赂秦国)丧失的土地,与战败丧失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就是六国诸侯最担心的,(这样,)本来就不通过战争来决定(胜负)。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思:回想。  厥:相当于“其”他们的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祖辈和父辈。      暴霜露:曝(于)霜露,译为,冒着霜露。      以:相当于“而”,才      视:看待。  举:拿。    以:把      芥:小草。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翻译:想想他们的(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儿土地。子孙对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它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来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致,以至于    颠覆:灭亡。    固:本来。    宜:应当,应该。  以:用。  事:侍奉。  得:得当,适宜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它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厉害。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确定了。以至于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研习第二段。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
破灭的原因?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引证法、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