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模拟试题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长期以来,国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推翻这种说法的最可靠的证据是( )
A.学科专家的研究成果 B.古代先民的口耳相传
C.后世文献的详细记载 D.考古发现的出土遗存
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政治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称为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行省制
3.据考古报告,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十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批铁器实物。下图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战国时期文物——鼻子套圆环的青铜牛尊和铁锄范。据此推测( )
A.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器较普遍
B.井田制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C古代官员等级.争霸战争推动了工具的改革
D.各国纷纷变法确立新的制度
4.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的原因是( )
A.顺应了秦始皇集权的需要
B.汉高帝吸取秦亡的教训
C.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国情
D.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需要
5.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采纳了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并确定“天子独以印为玺,又独以玉,臣莫敢用”,玉玺上的文字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据此分析皇帝制度的特点包括( )
①皇帝至高无上 ②皇帝掌控中央 ③人治彩浓厚
④中央控制地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汤其领在《西汉郡国并行论》一文中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郡县制( )
A.确保了皇权至上 B.避免了地方割据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建立了官僚政治
7.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这反映了汉初实行( )
A.对外开放政策 B.抑商政策
C.重农政策 D.提倡节俭
8.“羌笛何须怨杨柳”“公主琵琶幽怨多”,羌笛和琵琶都是西北少数民族发明的乐器,传入中原后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流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9.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10.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荐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材料可佐证在唐代( )
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 B.科举考试考风极为不正
C.科举中重经世策论之才 D.门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
11.《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任)其耕稼,此则富矣。”贞观时期,体现上述思想的措施是( )
A.减轻劳役,发展生产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12.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它颁布前需要通过(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最终被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所替代。这种变化的结果是( )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B.小农经济取得重大突破
C.儒学开始成为选拔标准
D.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
14.隋炀帝时,科举制度创立,显示了封建皇权的上升和门阀士族势力的削弱,同时也是庶族地主势力发展的标志。由此可见,科举制( )
A.使门阀士族失去了参政的权力
B.促进了政治效率的提高
C.解决了魏晋时选官制度的弊端
D.有利于缓和君相间矛盾
15.“就中国文明的全面发展而言,佛教介入的最终结果是微不足道的,虽然佛教对中国的哲学、玄学等方面有重大贡献,但它并没有像基督教改造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
①政府一直对佛教采取迫害政策 ②佛教与中国基本传统背道而驰 ③佛教逐渐中国本土化 ④佛教不像基督教那样能给人心灵慰藉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16.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下列作品能体现出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彩的是(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7.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段话体现了( )
A.重农抑商思想 B.以民为本思想
C.众生平等思想 D.农业科技思想
18.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到“丝绸之路上的商队”“玄奘”“鉴真”等资料。这些资料体现的主题是( )
A.唐朝的经济繁荣 B.唐朝科技文化的发展
C.丝绸之路的繁荣 D.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
19.我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下列反映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的有( )
①雕版印刷术 ②孙思邈著《千金方》 ③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 ④最早的火药武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这反映了( )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21.对于宋朝的评价,以钱穆为代表的我国学者大多以“积贫积弱”定位,而以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却给以“商业革命”等较高的评价。这说明( )
A.国内外对于宋朝的研究还未达成共识
B.史料的缺失制约了对宋朝的研究
C.国内的定位体现出史学研究的务实性
D.研究视角影响对同一事物的认识
22.“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聚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相传这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励学篇》,由此可以看出宋朝( )
A.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注意缓和 D.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23.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加强控制地方 B.扩大统治区域
C.发展地方经济 D.缓和蒙汉矛盾
24.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元民族交融 D.宋代经济文化繁荣
25.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种墓葬风格的发现有助于我们研究(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