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泰山岱庙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
【摘  要】岱庙,亦称东岳庙、泰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场所,它是泰山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岱庙古建筑体现了儒家思想,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也充分体现了祭祀文化的观念,同时还渗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影响。从其设计理念、建筑布局和规模来看,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渊源,是建筑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精华,我们要对它加强保护和利用。【关键词】岱庙;历史;儒家思想;祭祀文化;宗教影响岱庙,亦称东岳庙、泰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场所。处在旧泰安城南门通往泰山极顶封禅祭祀古御道的中轴线上。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布局完整、庄重宏大,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建筑。1. 岱庙是泰山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岱庙始建于汉,拓建于唐、宋,元、明、清皆有几次大的维修,目前基本上保持了宋代时的规模,是泰山上下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它历经数千载,屡有兴衰,不同时期
的文化遗存丰富多彩,特别是随着岱庙整体历史风貌恢复步伐的加快,古遗址的清理,使一些遗迹遗物暴露出来,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都充分证实了岱庙历史是悠久的。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从征记》说:“泰山有上中下三庙,下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帝所植也。”这里所指的“下庙”即岱庙; 1995年,在配天门、仁安门两座古建筑安装避雷设施而挖掘地线坑
时,发现了几件完整的“长乐未央”、“千秋万岁”汉代瓦当,说明在汉代,岱庙有了重要的大
型官式建筑。据史载,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公
元725年)来泰山封禅,封泰山神为“天齐王”,“令所管崇饰祠庙”;1963年,在清理岱庙厚载门内的堆积时,在地表下发现一个大型的殿基,柱础尚存。根据少量出土文物和规模看,应为唐代岱庙大殿的地基(唐代正殿多位于庭院的后侧);2002年在清理岱庙西华门北侧马道时
发现了唐代滴水,这都证实了岱庙在唐代已颇具规模。宋代对岱庙进行了扩建,据《宣和重
修泰岳庙记碑》记载,宣和六年,岱庙重修后“…增治宫宇,缭墙外周,…岿然如青都紫极,望之者知其为神灵所宅,凡为殿、寝、
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
合八百一十有三楹。”1984年和2004年先后对正阳门、西华门进行考古发掘时,在最底层都发现了宋代的基址;2002年还在清理岱庙西城墙遗址时发现宋代“官”字城墙砖及宋代龙凤角柱石等,都充分说明了宋代时已形成了现今“城堞高筑、周辟八门”的规模。此后经金、元、明、清各代修葺,但岱庙建筑布局形式仍保持了宋代风貌,是一座历史悠久,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建筑。
2. 岱庙古建筑体现了儒家思想,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
建筑体现文化,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核心是“礼”,礼制观念就是等级观念、等级秩序、君臣有别、皇权至上。岱庙是皇家专用于祭祀泰山神的庙宇,岱庙的建筑规格之高与泰山神的地位密不可分,唐代,泰山神被称为“天齐王”,宋代被封为“仁圣天齐王”,后又加封“天齐仁圣帝”,元代诏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其神宫规制也不断崇丽有加,至宋代,岱庙形成了“王者之居”的宫城式格局。
岱庙按“帝王”之居的宫城形制营造,规模宏大,整个岱庙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四周城墙高筑,四
浅析泰山岱庙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
赵祥明
(泰安市博物馆,271000)
在古典”的城市建设口号,致力于突显出其特有的宋代市井生活情境。一千个城市其公共界面应该有一千种不同的特征,但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各地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普遍。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封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政策,这些法律法规所重点保护的城墙、文保建筑、历史保护街区等都在形成公共界面特定性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城市的公共界面是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建立在特定地域、特定时期、特定人基础之上的,这种具备特定性的公共界面更便于人们认知、产生共鸣和记忆。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在民族文化、审美观念上有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因而公共界面在形态、风格、特征上表现出多元共生的特性以便“雅俗共赏”。
3 开封城市公共界面的完善策略3.1 风格的高密度
保留历史建筑同时又不排斥新建筑的和谐加入,这样更有利于连接历史的片段从而形成高密度风格的公共界面,挽救正在失落的文化特。1975年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一书中提出了“拼贴”的概念,并指出城市是一种历史合力的产物,任何人对城市的认识或影响都是片断的和局部的,而城市的整体正是以局部拼凑的方式形成的。
3.2 风格取向连续、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到当两个形式接近、相似、多个形式围合及多个形式在空间或时间上连续,易形成一个整体直觉单位。德国哲学家谢林也在《艺术哲学》一书中说:“打动
人的也许是个别的美,但是真正的艺术作品中
是没有个别美的,只有整体才是美的。”
连续的公共界面是人们感知城市整体意向的基础。试想,如果沿街及广场周围建筑随意地前进后退,左
右穿插,加上其他如广告牌等因素的干扰,公共界面不免陷入混杂与无序之中。因此,保证公共界面的连续性是非常必要的,这种连续性一般可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建筑布局、建筑的用途、风格、形式与彩及街道交通环境设施等的延续设计来实现,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点操作方法:
3.2.1 天际轮廓线的连续
天际轮廓线是城市特的积极因素,而建筑的立面轮廓正是街道天际轮廓线的主要组成部分,表现为高矮长短与特征形状的统一。现代派建筑师鲁道夫曾说:“现代建筑师最大的失策之一就是漠视建筑的天际线,我怀疑是否有人写过诗文来赞美夕阳西下时平屋顶建筑的轮廓的美。”连续的天际轮廓线作为一个突出的视觉特征,有助于加强公共界面的整体感。
3.2.2 尺度的相近
尺度的相近是公共界面延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唯有统一协调的整体空间尺度,才易于感知和把握。人们无形之中会把同样尺度关系的物体组合起来感知把握,这种尺度的协调使得公共界面的延续更易于维持。古代官员等级
3.2.3 间距的紧密
一切连续之根本首先在于间距控制,要素间应保持适度的距离。否则,整个公共界面体系断断续续、缺
乏整体性。风格高度一致的要
素之间的间距可适当加宽,以增加公共界面的渗透性,同时注意避免产生明显的分离感。
传统城市公共界面也需要创造出两种尺度关系,不仅有助于解决单一尺度的问题,还满足了城市中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一方面为了给人一个简洁、强烈、快速的视觉冲击以满足当代快速生活节奏下的审美观。另一方面还需要取一个较小的、近人的细腻尺度使公共界面更具人性化与人情味。
结语
城市公共界面是公共空间的限定面,是承载城市文脉与文化内涵的主要物质系统。相对于较为抽象的开敞空间,公共界面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更有利于表达城市的地域特,而这一点对于古城开封以及其他传统城市完善城市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来讲是一种新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经济的背景下,合理地控制与完善公共界面将在传统城市经济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芦原义信著.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 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黄兰谷 等,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 阿尔多·罗西著.城市建筑学[M].黄士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摘  要】对江南水乡古镇景观意境进行解读,如整体布局的和谐自然、街市巷弄
护与发展的建议措施,从景观形态与人文内涵方面去理解古镇空间的价值与意义。
的繁华恬静、江南文化的雅致闲适等。针对意境及其外化形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
江南水乡古镇景观意境对于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应
用初探
林墨洋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向辟门八个,门上有门楼。南面正中为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两侧为左右掖门和仰高门、见大门;庙东西各有一门,分别叫做东华门、西华门;庙北有一门叫厚载门。四角按八卦方位建艮、巽、乾、坤四个角楼。在内部建筑的排列布局上采用了以一条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中心,均衡对称地向横向扩展的组形式,沿中轴线的主体建筑有:遥参亭大殿、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中寝宫、厚载门。仁安门与天贶殿之间有东西环廊联系,构成岱庙的中心封闭院落。其主体建筑——天贶殿位于高大的双层品级台上,重檐庑殿顶,东环廊的中间为鼓楼,西环廊的中间为钟楼。同时其他建筑则均匀、规整对称地分布于两侧,东西两侧有对称的四个别院:西为唐槐院、雨花道院;东为汉柏院、东御座。具体分析,岱庙的总体布局、单体建筑都充分反映了封建礼制观念。
(1)岱庙古建筑体现了“择中而宫”的设计理念。
岱庙位于泰山中路的南北轴线上,以泰山作为大背景体现了一个非常宏大的艺术构思,岱庙与泰山中路建筑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体,布局宏大而有致,充分体现了统一对称和中正的秩序观念。岱庙古建筑本身也突出了中轴线的作用。主要建筑置于中轴线之上,无论开间大小,进深深浅,竖向高度,装饰彩,均比中轴线以外建筑讲究,辅助建筑分布于中轴线两侧。中轴线上的建筑都体量大,竖向高,琉璃瓦覆顶,中轴线以外的建筑都体量小,高度低,青砖灰瓦。就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来说,也有等级的差别:重中之重的天贶殿建在中轴线偏后点,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等级最高,体现“天子中而处”的原则;中寝宫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低一个等级;配天门、仁安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为门的形
式,又低一个等级。这种布局突出了主体建筑天贶殿,并借助两翼次要建筑的对比衬托,形成了一个既统一又主次关系分明的整体。
(2)岱庙主体建筑——天贶殿是采用“九五”之制的最高建筑形式。
所谓“九五”之制,就是大殿开间为九,进深为五的形制。《周易?乾》中有:“九五,飞龙在天”之说。孔颖达疏其卦曰:“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世均用“九五”尊称帝位。庑殿顶为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只有宫殿正殿才能使用。身为东岳大帝的居所——天贶殿采
用九五之制及庑殿顶都是中国历代最高形制的
建筑,这是符合五岳之尊的身份而名正言顺
的。东岳大帝这种独尊于天下的威势,正是传
统礼制的结果。
(3)岱庙继承了前为朝后为寝宫的制度。
岱庙的建筑布局分两部分,前部以天贶殿
为中心,供奉泰山神,后部以寝宫为中心,是
帝后燕息之处。这种布局体现了《周礼》前朝后
寝的现象。这个制度源远流长,是传统宫城设
计的重要制度。
(4)岱庙古建筑命名、彩的运用等同样表
现出对传统礼制的标榜。
如配天门,取孔子语“德配天地”之意。仁
安门,取孔子语“天下归仁”之意。岱庙在建筑
彩上享有皇宫的规格,即红墙黄瓦。黄在
我国古代是最尊贵的彩,五行说认为黄代
表中央方位。从唐以后规定,只有皇帝宫殿、
陵墓和奉旨修建的坛庙等建筑才准许使用黄琉
璃瓦。红则美满、喜庆的象征,意味着庄
严、幸福、富贵。自周代开始,宫殿建筑普遍
用红,显示“至高无上”和“尊贵富有”。
3. 岱庙古建筑体现了祭祀文化的观念
岱庙是一座皇家祭祀庙宇,主要供祭祀用
的建筑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祭祀性建筑的核
心是由天贶殿和仁安门及环廊组成的中心院
落。岱庙以遥参亭作前导, “遥参”即“望祭”,
古代帝王来岱庙祭拜时,先在遥参亭举行简单
的仪式,然后才到岱庙举行祭祀大典。在岱庙
与遥参亭间有岱庙坊,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创建,坊系石作,重梁四柱,通体浮雕,造型
雄伟,雕工精细,堪称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它使遥参亭和岱庙前后两组大小各异的建筑在
形式上各自独立,在内容上又巧妙地融为一
体,以突出岱庙的祭祀地位。从正阳门进入岱
庙大院,正阳门往北是配天门,帝王来岱庙祭
祀泰山神的时候,要于此门前降舆,入门内黄帏少憩,并盥手而入仁安门,过仁安门便是岱
庙的中心院落,首先是一个方形石砌栏池——
阁老池,为随帝王来祭祀的阁老级官员至此止步,不准前行。阁老池北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
——天贶殿,建在“凸”字形的台基上,是祭祀
的主要场所,天贶殿四周有环廊,祀七十二
司。天贶殿创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 1009
年),殿内供奉东岳泰山之神塑像,殿内的东、
西、北三面墙壁上有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
图”,长62米,高3.3米。壁画以大殿后门为界
分为东西两大部分,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神”出
巡和回宫的盛大场面,体现了泰山神的神威。
此外,在中轴线两侧院落中,还有与祭祀有关的古建筑,主要是古代皇帝或官员来岱庙祭祀时的住所和存放祭品的地方。据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东岳别殿重修堂庑碑》记载:“…宋大中祥符肇建今祠,大其制一如王者居。…其内湢城西南隅有堂曰”诚明,缭以回廊,别以庖,以待天子行人衔王命以代祀者。…至正丁亥岁,…又创为新堂五楹,前轩后闼,高明虚敞,以待宾客。西为神库,以载天子赐物,复辟东廊,设以轩榻,高其陛所,以待诸官府有事岳祠者,总计若干楹。碑文中提到了元代的2个与祭祀有关的建筑:诚明堂和神器库,诚明堂为朝廷遣来祭祀岱庙时居住的地方;神器库为藏历代官庭及民间祭品供器的地方。清代也有1处乾隆行宫:即“东御座”,为清乾隆皇帝祭祀泰山神时的住所,现保存完好。4. 岱庙古建筑也渗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影响早在道教产生之前,岱庙作为泰山神的祠
宇就早已存在,它是典型的礼制建筑,作为传统庙宇,岱庙建筑中也融入道教、佛教文化因素。(1)岱庙渗透了道教文化的影响。据史料记载,宋以前岱庙有地方长官直接管理,元代,岱庙主持为紫衣道士——张志纯,张志纯既是道士,也是官方委任的官员。明清之际,岱庙设有道纪,主持岱庙的道教事务,其职为朝廷直接任免。现庙内中轴线两侧院落尚有部分建筑遗址,唐槐院内的延禧殿奉祀延禧真人,雨花道院是旧时道士管理岱庙和居住的场所,今
遗址尚存。(2)佛教文化对岱庙建筑也有影响。佛教因素在岱庙古建筑也有体现。如部分建筑构件:(a )须弥座。这种建筑形式是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起初只用在佛教建筑上,后来逐渐为皇家所采用,成为帝王营造宫殿、陵寝的基座。岱庙天贶殿台基基座即为须弥座形式。(b)
狮子。狮子相传是佛祖的坐骑,能驱魔清邪,是我国古代建筑物前的装饰物,岱庙有石狮子2对(岱庙厚载门外、仁安门前),铜狮1对(配天门前)
,铁狮1对(遥参亭南山门外)。(c)岱庙出土的唐代莲花纹瓦当、莲花柱础、宋代妙音鸟等古建筑构件,都带有佛教彩。岱庙作为五岳名山的庙宇,是全国著名的宫殿式建筑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从其设计理念、建筑布局和规模来看,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渊源,是建筑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精华,我们不但要保护它,更要利用它,让那些古老的艺术在新的时代放出光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