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255号提案的答复
杭州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255号提案的答复
文章属性
杭州市民卡中心【制定机关】杭州市民政局
【公布日期】2019.07.14
【字 号】杭民函〔2019〕119号
【施行日期】2019.07.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民政其他规定
正文
杭州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255号提案的答复
 
杭民函〔2019〕119号
 
 戚敏敏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居家社区“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新模式的建议》(255号)收悉。您的建议对提升我市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局高度重视,经我局主办,市卫健委会办,现答复如下:
  一、前期开展工作
  正如您在建议中提到的居家养老是基础,居家社区“医养护一体化”养老新模式对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至关重要。面对全市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我市积极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全市174万余名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完善居家养老设施规划。为适应养老需求新趋势,我市进一步完善养老设施规划,完成《养老设施布点规划》,明确将原先新建住宅每百户配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20平方米提升至30平方米,完善“城市社区步行15分钟、农村社区步行2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构建“街道(乡镇)-社区(村)”两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夯实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地位,以社区为依托,引导支持家庭照护功能的发挥。
  (二)提升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充分发挥照料中心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阵地支撑作用,推进照料中心分层分类建设,社区级照料中心注重自身特与服务覆盖,街道级照料中心注重突出综合化、专业化、强辐射带动作用。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推动建设60家兼具日间照料与全托服务功能的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康复护理、日托、中短期全托服务、喘息服务等刚性服务。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科学设置服务项目,打造生活照料型、自我增值型、文体艺术型、乡土文化型等不同类别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此外,在原居安养的大背景之下,积极发展集机构和居家优势于一体的嵌入式微机构,整合社区内外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就近就便就亲的养老服务,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三)推动医养护一体化发展。一是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效协作机制,通过卫生服务机构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驻点、巡诊以及签约医生等方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上门巡诊、家庭病床和护理指导等服务,并在去年建成50家医养结合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二是实施医保倾斜政策和双向转诊政策。城乡医保参保的签约对象个人起付线下降300元,在基层签约单位就诊时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我市初步构建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其中主城区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省、市级医院组成的两级转诊体系,县域组成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级医院和省市级医院三级转诊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可以预约上级医院的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等,一方面方便众,另一方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是实施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符合条件的签约居民开设家庭病床可享受90%以上的报销比例,深受老年人的欢迎,仅2019年主城区签约人数就达103万人,其中近70%是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积极推动了居家养老的发展。
  (四)稳定壮大养老护理队伍。一是加强政策保障。积极培养“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团队,为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签约服务,市卫健委于2016年出台有关政策,在晋升职称时对参与医养护签约的医务人员给予倾斜;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市民政局联合五个部门出台了养老
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项政策,通过资金扶持和社保优惠,鼓励大学生积极创办养老服务企业,带动养老护理行业兴起。二是开展体系化的技能提升。我们与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政校合作计划,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在全市4所中职学校、5所市属高校开设护理专业,招收护理专业学生1500余名。三是依托慈善基金,每年开展养老护理员岗前教育、继续教育等技能培训,累计免费培训养老护理员近8000人。
  二、下步工作打算
  根据建议中提到的居家社区“医养护一体化”的养老新模式,是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需要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我局将积极会同相关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立法。今年市人大将《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列入年度立法重点,这是我市养老服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全市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为确保立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对照市人大立法实施方案进度安排,我局专门成立起草小组,将于近期重点完成走访调研、座谈和意见征集,形成调研论证初步意见、条例草案稿及条例草案稿起草
说明,推动该项立法兼具杭州特亮点、符合养老需求、走在全国前列。
  (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落实好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规划,会同相关部门督促各区、县(市)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在每个街道、乡镇集中配建镇街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编印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明确内部设施、装修安全、功能建设等标准,优先发展日托、中短期全托、喘息服务、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老年人刚性服务,努力形成专业服务与一般服务相结合,收费服务与免费服务相补充,机构全托、社区日托、居家服务相衔接的居家养老服务格局。计划2019年新建64家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到2022年实现每个街道、乡镇均建成一家,不断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有特的居家养老服务。
  (三)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在落实入职奖补、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开展最美养老护理员评选等工作基础上,继续做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探索第三方等级评价机制,实施好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取消后的激励举措。持续为部分养老护理员提供免费的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举办养老管理人员培训,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加强与职业院校合作,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考核、服务内容和标准等,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开设与养老服务行业相关的专业。
  (四)深化医养融合。一是推进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同址或毗邻建设,鼓励养老机构或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部设置护理站,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科学的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二是进一步做实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联合门诊、双向转诊和预约转诊等服务,进一步强化家庭病床和居家医疗服务工作,在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老年康复护理病房建设;在总结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设立专区开展临终关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今后努力加以推广。三是继续做好长期护理保险桐庐试点,做好长期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标准的实践应用,按照国家对制度顶层设计和省统一部署要求,积极推动我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大力发展和培育长期护理服务市场,使之尽早在全市落地,促进健康杭州和养老服务业发展。
  (五)深化智慧养老。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对养老服务提质增效的支撑作用,搭建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养老”信息系统,对接城市大脑规划,实现全市养老服务数据汇聚。横向打通市级其他部门信息系统,纵向打通各区、街道、社区、养老机构的信息化平台,减少重复建设,避免资金浪费。试行养老服务一卡通,依托杭州市民卡,以刷卡信息记录服务时间、服务地点、服务人员等数据,进一步精准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引导养老服务商家布点规划。同时积极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实施养老资金绩效监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提升为
老服务多元化水平。
  感谢您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