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财政政策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第一阶段的应对措施 
1.时间阶段: 
(1). 08年7月以来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2). 08年9—12月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09年、10年12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具体措施: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推出“4万亿计划”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3.“4万亿计划”: 
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保经济增速维持在8%以上运行区间,我国政府于2008年11月9日宣布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十项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而落实这些措施的投资额到2010年底约需4万亿元人民币。 
4.“4万亿计划”的影响分析 
(1)中国经济的特点分析  长久以来,中国政府将GDP作为一方官员政绩的主要考核标准,GDP的增长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即中国经济为投资驱动型经济,过分依赖“铁公基”(铁路、公路、基建)和房地产的投资建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70.25%,全球最高。这使得中国经济结构和动能较为单一,高耗能产业的不合理占比将为过剩的产能埋下祸根。 
(2)“4万亿计划”的经济效应 
金融危机时间
由图(1)可以看出,4万亿投资计划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实现V型反转,由于中国经济投资驱动性质,固定资产的投资带动了就业增长。可以看出,这些政策的效应是立竿见影的。 
然而,这样的刺激政策就像是,只能暂时缓解暂时的疼痛,最根深蒂固的顽疾仍然在潜伏。由于政府并没有过多的财政盈余,政府只能依赖印钞机,这使得M2货币量暴增。市场上充斥着过多的流动性,引发了后来的通货膨胀和房地产泡沫。从表(3)和图(3)可以看出,在祭出了4万亿刺激计划之后,通货膨胀指标CPI与GDP一道反转。
通货膨胀的高企又抑制了消费的需求。从而,一个影响深远的结构性问题来临,在祭出4万亿刺激措施之后,由于内外部需求均表现疲软,而之前由于疯狂地进行扩张,过多的固定资产投资造成了供应过剩,产能过剩问题成为了经济增长始终挥之不去的阴影。 
另外,4万亿投资计划中大部分资金流入了国有企业,民营经济难以参与其中,而大型央企和国企在拿到政府投资资金之后,迅速加大扩张力度,这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民营经济出现凋敝,做实业很难挣到钱,又加快了资金的流出,使得资金难以流入实体经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