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影片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时值美国经济大萧条的高峰期,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苦苦挣扎。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经典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精选10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摩登时代》观后感1经典犯罪电影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上老师为我们放了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摩登时代》。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是有史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不包括最近一次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深刻动摇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根基,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也从自由竞争阶段逐渐过渡到垄断阶段。《摩登时代》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影片开始的镜头是一些巨型齿轮,之后便是一个个工人在流水线上重复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动作。主人公夏尔洛也是如此——不断地在传送带上拧螺丝,经过长时间的重复这一动作,他被弄得精神失常,之后又被自动喂食机整得死去活
来,还甚至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总的看来,影片里的工人已经等同于机器部件,自由几乎被机器剥夺了,人的健康也被机器毁坏了。
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了什么?给资本家带来了更多的财富,给工人带来了更多的贫困生活。工人的无时不刻不再给社会创造着价值,当然这些价值全被资本家榨取走了。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来解释一下: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时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片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还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资本家们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剥削工人。工厂老板不停地催促工人做工,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休息时间,其中发明喂食机来缩短用餐时间这一成产模式又用能用另一个理论来解释——泰勒管理方式。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
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为了追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他赤裸裸地向工人宣讲:“我雇你们来是为了用你们的体力和操纵机器的能力。至于用头脑,我们另外雇了人。”显然他把工人等同于机器,忽视人性。人在有生产力的同时也有主动性。资本家在久而久之地执行这一管理理念时,与工人的积怨则会越来越深。影片中的工人罢工,工人运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写照。
影片中有几个美好的理想:夏尔洛的进监狱的梦,伊莎贝尔的“小天堂”梦……监狱都比外面好,小破屋就是一个少女渴望的归宿。可见当经济危机到来时,下层贫苦人民的生活是这么的悲惨。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一事实,工人农民无力购买商品,这又是一事实。资本家就不能降低产品价格来“救济”贫困的人吗?我应该多问了,资本家的宁可销毁食品等商品来限制商品数量从而保持价格不变,甚至还想将商品价格提高。这对矛盾似乎在资本主义世界里永远都会存在。
Buck、up-never、say、die。Well、get、along!片尾男女主人公相互鼓励,携手微笑地向前走去,这似乎给影片画上了一个完满的结局,但他们会走向哪里?那里的生活又会是怎样?他们仍然不知,这一切还只是个未知数……
《摩登时代》观后感2
在这部影片中,卓别林演绎了一个衣衫褴褛、穷困落魄的流浪汉的形象。他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当时跌美国对外面临着克服全球经济危机,对内面临着整治大量工人失业造成的混乱治安的沉重任务。国内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治安混乱,工人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特别是美国的下层阶级更是难以承受资本家夜以继日的赤裸裸的剥削。卓别林演的夏洛克就是这样混乱时代下层小人物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因为他在再也受不了工厂里不断加快的传代式的工作线,最终被弄的精神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出院后经历了很多事与愿违的事情,使他觉得最好的容身之地竟然是监狱。我觉得,他想法设法的想要警察把自己抓进监狱的一系列场景设计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这是一个多么可悲而又可笑的场景设计啊。可笑的是卓别林那无奈的表情和行为举止,可悲的是当时可以称得上是新兴强国的美国竟然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本来监狱的开设是为了减少犯罪,稳定社会治安的,现在竟然反而成了那些向夏洛克一样饱受欺压、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心仪向往的好地方。夏洛克从一个被压迫的工人到精神病者,最后成为要为温饱而甘愿进监狱的流浪者,这不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吗?从一个受尽压迫的小人物身上反映的是社会的黑暗,资本主义的罪恶。而这部电影正是选择了这样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物,特定的角度来诠释流浪者
的悲哀,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角度虽小,给人的震撼力却很强。这样的设计真是一针见血,令人俯首佩服。
然而,结局并不是悲剧,流浪者夏洛克因为好心在一次次帮助了一位身世可怜的女孩之后赢得了女孩的芳心,结局部分他因为帮女孩偷食物被抓再次入狱,当再次出狱时,他和女主角一起向着远方走去,留给观众两个弱小却充满希望的身影。他虽生在乱世,虽受尽压迫,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追求。他一遍一遍的克服失败的痛苦,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也会气愤的用他的小拐杖进行还击,即使最后希望和梦想再次破灭,他还是只要轻轻耸一下瘦弱的肩膀,转身离去,继续寻下一个机遇。在我看来,他这是多么坚强而又充满智慧的流浪者,只是生活在了那个罪恶的制度下,饱受煎熬。尽管他的眼神里充满了迷茫,但是他那种不会轻易放弃的.精神和毅力,不仅仅激励了当时的很多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而且更成为感动观众,震撼荧屏的一股精神力量,至今我们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仍会情不自禁的发笑之余,为夏洛克的精神和毅力而心生敬佩和感动。
故事的结局留给观众无限想像的空间,不知道究竟夏洛克和女主角后来过得怎么样?但是看着他们充满希望的背影,我知道结局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卓别林演的夏洛克的流浪汉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引入观众的脑海里,事实证明,卓别林的名字已经永远留在观众的心中。
《摩登时代》观后感3
影片《摩登时代》(CharlesChaplininModernTimes)描写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背景是当时的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而主角夏尔洛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代表人物: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饭机器在他悲戚惊恐的脸上不住扇打……
“社会控制”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者爱德华·罗斯首先使用的,但是,当初他所指的是控制人的动物本能。后来,社会学家们将这一概念扩展开来,反之控制人的各种行为。而组织控制,即使组织利用组织规范对其成员的组织行为事实约束的全部过程。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为了保证其组织系统运行的有序性和方向性,以期达到组织目标,都必须以各种方式对其成员进行控制。
在《摩登时代》这部影片中,为了让每个工人都发挥充分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采用了一系列的方法。比如,打卡——要求每个工人按时到岗,coffeebreak(工余小憩)——适当的休息能提高工作效率,夏尔洛抽烟被训——上班时间要完全工作······类似的镜头还有很多,为了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组织对任何可能影响组织效率的个人行为进行控制。而根据是否
会对组织产生直接的影响,个人行为可以分为组织性的个人行为和个人性的个人行为。前者是组织控制的对象,后一般不受到组织的控制。我们通常会说一句话“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组织控制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规范化,而最主要额规范化是两大类:一类是角的规范化,另一类是组织的规范化。
工作在一定组织中的人,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地位,并扮演相应的角。而组织控制就是要促进组织中的各个角定向发展,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各守其德。每个角的行为都应该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可循。这就是我们说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干什么,像什么”。这些就是规范化的要求,个人将组织的要求变成了自己的自觉和持久的行动。反映在《摩登时代》中,大概就是每个工人都似乎变成了一个只知道工作的机器:夏尔洛不断地用扳手去拧螺丝,甚至出现了“后遗症”——双手一直在重复拧的动作,看到扣子就想到螺丝······英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家罗伯特·欧文认为“人是活的机器”,人单纯的被视为被动的,为厂主生产利润的机器。虽然欧文同时看到人这个活的因素在生产中有重要的作用,呼吁厂长们匀出一点时间、精力、金钱来改善和保养他们的“活机器”,但后面这一点似乎并没有引起资本家们的重视。人只是被看做了一种机器,并未被给予任何人性化的关怀。实际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财产是什么?不是资金,也不是厂房设备,而是拥有忠心耿耿、精诚团结、不惜
为企业打拼的员工。所有的财富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机器设备只有在人的运用之下才可能创造出“奇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