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设计解析
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设计解析
张帅
(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70)
摘要:城市郊野公园是指以原生态为特,侧重市民自然体验和郊野休闲游憩的公园,也是绿化美化城市、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公园种植设计发挥着“城市绿肺、城市氧吧”等潜在功能。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设计依据北方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及景观生态学理论,遵循“最小干预、生态野趣、融入自然”的设计理念。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突出地域文化特、增加市民休闲游憩场所”三大功能及五大种植原则统筹布局,对城郊地区发展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本研究聚焦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设计要点、绿地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整治、完善配套设施等内容,遵循用地整合、功能组合、空间围合的建设理念,充分挖掘地方文脉和自然野趣特。从规划层面系统性地对公园种植设计进行总体布局,进一步强化绿地所属的区域功能定位,为未来同类项目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城市郊野公园;种植原则;种植设计;生态环境
1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现状问题
1.1缺少统一的种植规划及空间构成
城市郊野公园是市民休闲游憩的场所,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北方地区许多郊野公园未形成统一的公园规划体系,缺少功能分区及分类种植规划的统一布局。北方气候特征干旱少雨,针对气候变化及环境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城市郊野公园缺少种植规划与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关联性,种植组团与城市功能板块衔接不足,应强化其辐射带动作用。
1.2公园板块破碎,区域生态环境脆弱
根据现场调研及基础资料分析,半数以上的城市郊野公园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常出现大面积地表裸露情况,部分因人为扰动,导致生态系统较为敏感,不能满足生态环境需求。园内板块破碎,常见的有废弃的矿区山体破坏、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等。特别是有梯田的区域被雨水冲刷和风蚀,土层厚度逐年变薄、土壤肥力持续降低,急需生态修复。但发展过程中,生态保护观念不足,社会经济增长的同时,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环境安全问题制约了生态可持续发展。
1.3绿地空间不足,缺少郊野氛围与情境
充分运用绿地空间和发挥自然野趣的功能情境,是当前城市郊野公园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相较城市绿地组团,郊区板块由于大面积绿地资源被遗弃,山地植被树种较为单一且稀疏,同时也缺乏层次与生态野趣氛围。道路多为土路,部分路段有水泥路,基础配套设施不足,急需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和景观绿化美化。
1.4公园环境管理不足,未发挥城市生态功能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而北方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城市郊野公园植被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没有系统考虑城市发展同生态环境、区域气候的关系,造成大面积绿地闲置,荒草丛生。如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公园环境管理、高效运用城郊绿地、发挥其生态功能是调整区域发展的新目标,提升区域魅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构建宜居城市的重要手段。
2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的功能与作用
发挥区域绿地功能,加强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功能,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助力区域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的总体绿化布局的构建。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设计应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突出地域文化特、增加市民休闲游憩场所三大功能。
2.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郊野公园是绿化美化城市,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城市绿肺、城市氧吧”等功能。整合城郊区域,林地、荒地、水体等自然要素,聚焦绿地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遵循用地整合、功能组合、空间围合建设理念,从规划层面系统性地进行总体种植空间布局。城市郊野公园的建设实施,对改善北方城市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2.2突出地域文化特
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设计依据北方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凸显北方地域特,亲近郊野自然的设计原则。积极发挥城市郊野公园在区板块融合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地域文化特及原始生态野趣的自然风貌,衔接城市功能板块,强化其辐射带动作用,实施与城郊地区和周边其他组团协同化、差异化发展战略,联合打造城郊地域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2.3增加市民休闲游憩场所
利用公园现有园林景观,因地制宜配置景观节点、游园步道等各种公园休闲游憩元素。各类景观功能区与城市郊野公园联动打造集中连片的大尺度生态空间,实现发展模式从“+生态”到“生态+”的有效转变,提升市民“出门见绿、起步闻香”的绿生活体验,满足周边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休闲游憩需求。促进该区域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有机融合,是打造北方城市郊野公园,山水共济、城景相融、宜居宜业的美丽城郊园林景
作者简介:张帅(1981-),男,吉林双辽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65
--
观的绝佳切入点。
3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设计原则
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设计应遵循“最小干预、生态野趣、融入自然”的设计理念,依据北方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及景观生态学理论,着重从增绿添彩,提质增效丰富绿化树种入手进行整体打造。推动郊区板块组团协同发展,是城市郊野公园分区规划及种植设计的重中之重,也是贯彻绿发展理念、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设计应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3.1坚持生态优先,亲近自然
通过加强生态优先的原则,结合我国北方气候特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郊区板块与城市融合发展。充分考虑区域地形地貌特征,结合自然环境及园内坡度、坡向、汇水流域、海拔等因素对种植空间进行合理布局。运用道路、山地、森林、湖泊、山石等丰富的区域自然环境,进一步深化城郊抱团发展,强化地区间的对接和协作,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区域协同发展步伐。
3.2坚持保护为主,种植多样性
城市郊野公园与城市板块在空间上相互衔接,在尺度上强化生态涵养功能的发挥,大面积的绿地能够有效提高区域空气质量,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地物种,形成较为完善的自然循环系统。注重生态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平衡的基础,会极大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的抗缓冲性能。
3.3突出地域特,发挥区域功能
发挥城市郊野公园在衔接城市功能板块,加强山区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结合北方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突出地域特,凝聚地区发展共识、增强合作信心、激发共同成长的兴奋点和切入点,引领带动整个城郊板块协同发展,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共铸融合发展典范及北方郊区绿发展的新格局。
3.4采用低成本维护,可持续发展
种植设计应充分考虑技术、经济、自然和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确保生态修复的可行性建立在技术成熟、适应社会经济和现有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与乡镇的发展规划相一致。综合考虑建设及运营维护费用,使用年限等诸多因素,在保障城市郊野公园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工艺流程及设施,合理控制建设成本与后期维护费用,充分应用串联及并联技术,利用现状地形地貌特征,使维护和运行费用最小化,保障并发挥经济效益的最优原则。
3.5坚持行政机构主导,服务大众
城市郊野公园建设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投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社会以认建、认养、认管等方式参与建设与管理。城市郊野公园的建设实施,以增强各个行政区的交流协作和联动协同,建立区域间多层次的合作,服务大众为基本原则,深化区域间资源共享和统筹协调。打破传统的“一亩三分地”硬联通模式,加速融合发展软联通,实现“1+1>2”的效果,促进郊区板块在经济、交通、生态、安全、教育等领域一体化发展。共同探索共建区域合作模式,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4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设计方案
4.1设计构思
北方城郊生态环境是反映城市建设状况的晴雨表,也是展现区域生态魅力和绿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设计依据北方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及景观生态学理论,坚持生态优先,亲近郊野自然的设计原则。遵循“生态和谐,因地制宜”的种植设计指引,构建和谐、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以生态学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为指导思想,协调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建设中采用近自然的技术手段,凸显自然郊野的地域特。
北方城市郊野公园应坚持保护为主、种植多样性的原则。城市郊野公园选址通常位于浅山区或平原区,通过乔灌草植被补植、自然遗迹景观化利用、低效林改造和绿地恢复等方式,构建一条城市生态廊道,打造城市与郊区公园体系重要生态节点。北方气候特征干旱少雨,四季分明,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设
计将构建景观新亮点、线性绿廊、生态基底,打造北方植物景观系统为目标。植物种植以北方乡土树种为主,低成本维护,凸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植物季相变化,营造出春有花香、夏有绿荫、秋有红叶、冬有虬枝的四季景观。通过林相改造,为市民呈现一幅彩画卷。在保留原有长势较好植被的情况下,优化现有林相,提高无植被覆盖地区景观树种的比例,形成林相美观的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4.2分区设计
入口及核心景点区,结合现状生态环境及区域特征,配置观赏性较强具有特的果林、花田,提高场地植被的景观观赏价值,形成自然、生态怡人景观地标。植物功能根据基地地形以及植物习性等因素,将基地分成以育、防、缀、乐为主题的植物功能区,更好地发挥植物的生态和景观效益。种植方式以“乔木+花灌木+地被”为主,烘托节点空间气氛,形成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郊野氛围。种植选用如下,乔木:法桐、白蜡、国槐、槭树等;花灌木:黄栌、亚乔山桃、山杏、海棠、毛樱桃、连翘等;地被:金娃娃萱草、石竹、马蔺等。
地势平缓及植被覆盖率高的区域,风貌特点上以次第花开、浅山花海为特点,修复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
66 --
性。城市郊野公园具有生态环境提升的区域,在保护的基础上,勘察现状道路和植物的情况,采用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种植方式。种植方式采用“乔木+花灌木+地被”为主,乔木:松柏类、栾树、元宝枫、银杏、国槐、臭椿、馒头柳、国槐、蒙古栎等;花灌木:碧桃、海棠类、丁香、连翘等;地被:紫花地丁、二月兰等。对于地势平缓及视野开阔的区域,种植方式采用“花灌木+草坪”为主,结合郊野丛林风貌特点,兼顾生态修复功能。花灌木:海棠类、山桃、碧桃、贴梗海、迎春、接骨木+草坪等。
山林台地区,在保护自然山林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可种植一些花灌木和叶植物,结合坡地梯田以及现有植被,打造梯田花海景观。结合北方气候特,在地形变化最多样的半山区域,点缀叶植物,塑造七彩大地景象,烘托氛围,加强城市郊野公园情境。种植方式以“乔木+地被”为主,种植选用乔木:国槐、银杏、五角枫、栾树、臭椿、海棠、杜梨等;地被:崂峪苔草、白三叶、蛇莓、波斯菊、甘野菊等。
地势较高的区域,作为游人观景的活动体验场所,结合山体开阔草坪和制高点视野开阔的特征,可打造成开放空间或半开放空间。地势高、视野开阔区域,现场勘察现状道路和植物的情况,布置高温耐旱品种,凸显北方风貌特点,以山地森林为主,侧重植被恢复、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种植方式以“乔木+地被”为主,结合北方气候特征,种植乔木选用油松、桧柏、栾树、元宝枫、国槐、栓皮栎、黄栌等;地被选用二月兰、紫花地丁等。
陡崖坎山崖区,峭岩壁基本不具备植物生长基材附着或存储的条件,对于坡度在70%~80%的陡崖区域不宜采用传统种植方法,局部可采用在岩壁上开凿坑穴,或在崖壁上浇筑、砌筑小型围挡结构护坡,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山体裸露坡面应补植“灌木”为主的种植方式。生态护坡采用生态棒,喷播等技术措施,促进自然演波斯菊种植方法
替。花灌木选用紫穗槐、多花胡枝子、酸枣等。
水源涵养区,通过增加植被的方式来综合调蓄,避免雨水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流走,通过“干、湿”结合,引导、收集、促进地表径流的下渗与外排。避免大面积土方整地,车行路和人行路及登山步道应在原有路线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为了避免雨水冲刷设计挡土墙,在部分空地形成缓冲型地形设计,打造集水洼地,引导雨水流向并起到滞留净化作用。通过海绵城市应用措施,分流并消化径流量,超过绿地负荷的水量汇集到园内水系中,从而达到“渗、滞、蓄”的作用。另外,通过生物的净化与机械措施使水系水体循环、推流、净化来回馈区域内的灌溉用水,达到“净、用”的目的,从而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北方城市郊野公园内得到良好的体现。种植方式以“乔木+地被”为主,种植品种的乔木:丝棉木、垂柳、绦柳、水杉、银杏、白蜡、复叶槭、金叶榆、海棠等;地被:红瑞木、狼尾草、千屈菜、鸢尾等。
生态修复区,选用耐寒、耐旱、可以粗放管理的植物。采用片植方式,形成大体量绿化景观效果,营造园内森林落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场所情境。设置园路贯通全区,实现游人游览、休闲、游憩的统合。
种植设计以“乔木+花灌木+地被”复层种植的方式,以抗污染、景观树种为主,游憩性道路以静谧的自然式植物景观为主。种植选用,乔木:松柏类、国槐、银中杨、栾树、五角枫、白蜡、臭椿、蒙古栎、法桐、杜仲、杜梨、文冠果等;花灌木:山桃、碧桃、玉兰、紫叶稠李、天目琼花、榆叶梅、紫薇、木槿、绣线菊、红瑞木、红王子锦带等;地被:崂峪苔草、大花萱草、二月兰、金鸡菊、野牛草、华夏石竹、马蔺等。沿线道路景观区,种植方式采用“乔木+地被”为主,塑造沿路形象界面,依据道路分类及使用功能需求进行种植配置。乔木选用国槐、五角枫、银杏、法桐、白蜡等;地被:月季、八宝景天、玉簪、马蔺、石竹、锦带等(见表
序号分区种植方式主要品种
1入口区及核心景点区乔木+花灌木+地被乔木:法桐、白蜡、国槐、槭树等;花灌木:黄栌、亚乔山桃、山杏、海棠、毛樱桃、连翘等;地被:金
娃娃萱草、石竹、马蔺等
2地势平缓及植被覆盖
率高区域乔木+花灌木+地被乔木:松柏类、栾树、元宝枫、银杏、国槐、臭椿、馒头柳、国槐、蒙古栎等;花灌木:碧桃、海棠类、丁香、连翘等;地被:紫花地丁、二月兰等
3地势平缓及视野开阔
区域花灌木+草坪花灌木:海棠类、山桃、碧桃、贴梗海、迎春、接骨木+草坪等
4山林台地区乔木+地被乔木:国槐、银杏、五角枫、栾树、臭椿、海棠、杜梨等;地被:崂峪苔草、白三叶、蛇莓、波斯菊、甘
野菊等
5地势较高区乔木+地被乔木:油松、桧柏、栾树、元宝枫、国槐、栓皮栎、黄栌等;地被:二月兰、紫花地丁等
6陡崖坎山崖区花灌木花灌木:紫穗槐、多花胡枝子,酸枣等
7水源涵养区乔木+地被乔木:丝棉木、垂柳、绦柳、水杉、银杏、白蜡、复叶槭、金叶榆、海棠等;地被:红瑞木、狼尾草、千
屈菜、鸢尾等
8生态修复区乔木+花灌木+地被乔木:松柏类、国槐、银中杨、栾树、五角枫、白蜡、臭椿、蒙古栎、
法桐、杜仲、杜梨、文冠果等;花灌木:山桃、碧桃、玉兰、紫叶稠李、天目琼花、榆叶梅、紫薇、木槿、绣线菊、红瑞木、红王子锦带等;地被:崂峪苔草、大花萱草、二月兰、金鸡菊、野牛草、华夏石竹、马蔺等
9道路景观区乔木+地被乔木:国槐、五角枫、银杏、法桐、白蜡等;地被:月季、八宝景天、玉簪、马蔺、石竹、锦带等
表1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分区设计
67
--
1)。
4.3种植设计与配套服务设施
作为进入城市郊野公园的第一印象,门户形象的展示凸显区域地标,采用单一乔木品种的背景林入口为地标主体起到陪衬作用,绿化种植与形象展示一同构成旅游导向作用。可设置林地休闲区,就地取材,利用场地现有的料石或零散景观小品,结合区域文化元素,小品与小品之间采用地被及花卉进行有效衔
接,软景与硬景自然过渡,打造城市郊野公园的场地记忆。为保证景观效果及功能需求,需设置种植池及避雨亭,避雨亭穿插在园内片区种植区,原生、郊野、自然融入,为游人提供一个休憩避雨的场所。功能座椅根据公园规范服务半径要求进行设置,座椅结合周边植物分布,设置在高大遮阴乔木下方,避免夏季日晒,满足游人停留休息使用需求。
城市郊野公园处于郊区地带,便于施工及后期使用配套太阳能路灯,保证游人夜间游玩需求及夜景照明需求。城市郊野公园主标识系统设计可抽象提取树枝、树干等元素,形成特景观标识,烘托城市郊野公园主题氛围。园内出入口、交叉路口、功能区、重要景点、游径端点和险要地段设施标识,标识与周边植物软硬搭配,形成人工与自然相融合的景观风貌。标识牌的构建对整体形象起到文化延伸及指引作用,导览牌、标识LOGO等标识系统运用统一的郊野原生符号语言,打造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的品牌形象。根据《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卫生间间距设置为300~500m,兼顾人流量及使用半径综合布局,周边采用密林作为空气有效阻隔与景观视线隔离。
4.4种植设计与工程技术措施
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设计的实施既要考虑地区现实经济情况,又应考虑区域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制定严格的设计标准、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手段,以保证城市郊野公园种植工程顺利实施以及建成后的社会效益,后期保障种植维护,坚持行政机构
主导,服务大众的原则。建设实施后,可将各个行政区的交流协作和联动协同,建立区域间多层次的合作对接机制,建设单位应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设计的勘察、设计、施工进行全过程的控制。
经调研分析,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工程应充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园内种植工程地块基本地处郊区,立地条件差,种植的施工通常采用错峰施工的方式,树木吊装尽量在夜间或清晨完成,保证道路通畅。蓄水抗旱,在合适的沟域和低洼地建小型蓄水池,拦截天然降雨,以备灌溉之需。在进行种植作业、土方施工、种植穴、挖沟挖坑施工前,要充分了解地下管线才可实施,避免因损坏地下管线造成经济损失及延误工期。城市郊野公园的种植技术工程按照“资源共享、区域一体”的原则,重点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种植空间化、配套创新化与城市板块协同发展。
5结语及展望
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种植设计遵循“最小干预、生态野趣、融入自然”的设计理念,种植设计与施工建设既要考虑区域生态环境,又应考虑我国北方地区气候特征及长远规划发展目标。公园衔接城市功能板块,强化其辐射带动作用,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突出地域文化特、增加市民休闲游憩场所三大种植设计功能,推动未来的城市郊野公园种植设计发展模式从“+生态”到“生态+”的有效转变,提升市民“出门见绿、起步闻香”的绿生活体验,满足周边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
北方郊野公园种植设计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城郊地区的环境质量体系,良好的种植环境及生态环境可以带动区域板块健康发展,为城郊提供良好的环境资源和生态价值。“生态和谐,因地制宜”的种植设计为我国北方城郊地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居住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城郊板块在生态、生产、生活等领域一体化发展。
(收稿:2023-03-18)参考文献:
[1]喆
孙思玮,孙.郊野公园应成为大花园建设的重要载体——
—以杭州郊野公园建设为例[J].中国园林,2021,37(2):26.
[2]徐一丁.基于山地生态修复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河北省涿鹿县黄羊山郊野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0.
[3]王亚洁.基于自然教育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通州潞城镇郊野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1.
[4]来淑一.城市郊野公园植物造景手法分析——
—以北京三海子郊野公园为例[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5]刘淼.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景观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68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