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感知目标培养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感知目标培养
摘要:新课标后,小学音乐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新课标教学在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创造力,感知力,审美力等。基于此,小学音乐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审美感知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不断优化和完善音乐教学,在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育;审美感知;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感知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缺乏审美感知意识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过于注重传输音乐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理论性的音乐知识。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很难有效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更不要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了。存在此种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审美感知的重要性。
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
(二)音乐审美感知过于专业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很少有接触过专业音乐知识的,对专业术语的理解较为困难。而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习惯于使用专业音乐术语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听不懂教师讲解的内容,也很难在音乐学习中形成较强的审美能力,此问题也是当下小学音乐审美感知中急需解决的。
(三)学生缺乏音乐审美的意识
在小学音乐审美感知中,因为学生年龄较小,接触的事物和环境也相对较为简单,学生没有审美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不多给予学生一些指引,学生是很难主动发现美的,不知道从什么角度、什么方向进行审美,进而影响到审美感知效果,阻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感知的策略
(一)通过审美感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想要有效提升审美感知质量,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
实践需要依靠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为基础的特征。人对美的感知能力,是在对音乐音响进行感受中慢慢形成的。例如:在《母鸡叫咯咯》歌词学习的环节中,教师可通过按节奏读歌词,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母鸡有节奏的叫声。在演唱到“脖子伸伸 两翼噗噗"一处时,可通过对比演唱这一句的情感,让学生感知母鸡生下蛋时的喜悦心情。最后,再让学生通过自己形象生功的肢体动作模仿,在音乐中感知母鸡向人报喜的情景。
 (二)通过审美感知,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可以带给学生审美享受,还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每次学生审美想象的过程,都是向着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前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时间,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审美想象力。
 (三)通过审美感知,培养学生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丰富多彩,音乐表现艺术多元化,其中不仅涉及独唱、独舞、独奏等个人表现形式,还涉及到合奏、合唱、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可以共同对美进行
表现和创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关心,共同进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合作能力。
例如,在讲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时,若仅仅凭借教师的灌输式讲解,是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并且学生也很难理解,进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搭节奏”的游戏,指引学生自主组成小组,在搭搭拆拆游戏中指引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掌握。在游戏过程中,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掌握怎样搭节奏,还可以针对如何拆了节奏再搭新的节奏进行比赛,比一比哪一个小组节奏搭得好且快。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提升学生音乐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有效保证审美感知效果。
(四)通过审美感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创造能力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审美创造力,主要是指在审美实践中,审美主体根据审美规律,开展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在小学音乐审美感知中,音乐创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渗透音乐创造,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审美创造原则,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审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通过审美感知,培养学生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属于情感艺术,且音乐艺术本质特点就是表现人类情感。在小学音乐审美感知中,对学生表现意识进行培养,指引学生了解怎样进行表现,是当下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目标。在对学生表现能力进行培养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现欲望进行激发,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使学生常常感受到参与表现的审美愉悦感,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敢于表现和善于表现。
 (六)通过审美感知,培养学生审美评价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评价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审美评价主要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判断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评价内容包括人对事物认知、人对情感的反应等。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重教师、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播和反馈,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接受者。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小组表演后,教师应指引其进行自我评价,且其他小组学生也可以进行评价,还需要有教师总结。自我评价,主要是小组成员介绍设计理念;他人评价,主要是观看表演的学生,对表演学生的优缺点进行发现;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还可以促使学生通过
他人评价,及时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改善自身不足,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更加快速地进入到音乐审美状态。
总而言之,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中加强审美感知力度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整体音乐教育质量,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小学音乐审美感知效果不够理想,影响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作为重点内容,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不断提升学生音乐能力和素养,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学生未来的音乐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秦艺源.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感知的价值意蕴探微[J].艺术评鉴,2021(17):96-98.
[2] 许彬彬.关注音乐实践,培养音乐审美——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在小学音乐课堂的运用和思考[J].教育艺术,2020(7):47.
[3] 刘江红.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探析[J].中国文艺家,2020(2):171.
[4] 刘艳.关于如何培养小学音乐教育渗透审美能力的几点思考[J].黄河之声,2018(24):10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