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论语全文及译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
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篇二
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注:季文子,鲁国的大夫。三思:三指多次,思指思考。季文子这个人为人谨慎,做事之前总要经过多次的思考、权衡后再行动。孔子听说了以后就说:再,斯可矣。”“就是指两次,
孔子说,他只要思考两次就可以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孔子认为,做一件事情,多次思考的话,就会生出私心来。因为按照圣人的教化,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固化到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中的东西应该是比较趋向于正确的,也就是遇到事情时,第一个短暂的思考应该是本能的反应,本能反应过后,就应该是固化在头脑里的意识形态决定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和思考,圣人认为到此就可以了,基本上不会产生仁义道德上的偏颇。但如果再继续深入思考,以至于到三思的时候,就可能会生出别的东西来,就可能会想,我这样做对自己是有没有好处,是不是有利呢?这样就产生私心了,私心重就不能称之为君子了。
还有一种讲法,是你做一件事,第一次思考,是思考这件事合理不合理,合不合天理,合不合人道,符合我们就做;第二次思考,是思考如果做了这件事会不会对别人有所伤害,如果不会对周围的人有太大的伤害那就可以去做。但如果多次思考,那会是在思考什么呢?显而易见,只有事关自己利益的时候,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才会反复的思考斟酌,权衡利弊得失,甚至拿出多种方案和想法,而对于世间普遍的事物,如果站在一个君子之人的角度考虑,只需要问两个问题,合情吗?合理吗?合情合理就可以了,不用再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再去思考还合不合乎自己的利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