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生活知识_最好的地震知识
2023最好的地震知识
地震的救援
  应准备哪些震后急需用品?
  1.生活日用品,如水、食品、衣物、毛毯、塑料布等
  2.必要的常用药品,如感冒、肠胃病的药,一般外伤用药等
  3.照明用品,如应急灯、手电筒(电池)或自动充电电筒、蜡烛等
  4.必要的身份证件等重要物品
  应注意哪些震后饮食安全问题?
  ①被污水浸泡过的食品,除了密封完好的罐头类食品外,都不能食用
  ②死亡的畜禽、水产品
  ③压在地下已腐烂的蔬菜、水
  ④________不明、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
  ⑤严重发霉(发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
  ⑥不能辨认的蘑菇及其他霉变食品
  ⑦加工后常温下放置4小时以上的熟食等
  灾后为什么要大力杀灭蚊蝇?
  震后,由于厕所、粪池被震坏,下水管道断裂,污水溢出以及有尸体腐烂,加之卫生防疫管理工作可能一时瘫痪,会形成大量蚊蝇孳生地,极易在短时间内繁殖大批蚊蝇,造成疫病流行。因此,必须,大力杀灭蚊蝇。
  地震小常识
  中国地域辽阔,多地处在地震带,是地震多发的国家。所以,了解一些地震常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地震的认识。
  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这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两次。
  问题一:为何同一地震不同机构说的震级不一样?
  世界各国对地震震级的参数标准有一定差异。当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地方性震级ML、体波震级(mb和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比如尼泊尔地震,我国测得8.1级是面波震级,而美国测得7.9级是矩震级。
  问题二:什么是地震烈度,它与震级有什么不同?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反映的则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
  问题三:世界上有几个主要地震带?
唐山大地震发生时间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问题四:什么叫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每个活跃期均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左右的巨大地震。地震活动周期可分为几百年的长周期和几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带活动周期也不尽相同。
  问题五:地震能预报吗?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大约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进行研究。我国地震预报的全面研究起步于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问题六:地震预报由谁发布?
  地震预报的社会影响是很大的,为了不致造成混乱,我国政府于1998年发布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明确指出,地震预报只能由各级政府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因此,大家千万不要听信谣传,一定要相信政府,相信科学。
地震灾后饮食安全和震后急需用品
  地震自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设法脱离险境。如果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如果你在三脚架区,可以利用旁边的东西来护住自己,以免余震再次把自己伤害,再把手和前胸伸出来,把脸前的碎石子清理干净,让自己可以呼吸,等人来救你。
  震后互救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窒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众通过自救、互
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