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型泵站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李琪
1、大型泵站现状
1.1、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56年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机电灌排工程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04年底,全国已拥有大、中、小型固定灌排泵站50余万座,配套机井418万眼,各种农用水泵593万台,机电灌排动力保有量达7019.6万kW,比建国初期增加了近1200倍,占全国农用总动力的1/4强。在50万座泵站中,登记在册正规管理的泵站有33.5万座,装机容量2373.5万kW、机井装机2370.6万kW。此外还有水轮泵站2.15万处、水轮泵3.5万台、喷灌机组30万台。
全国泵站灌排总效益面积达35300千公顷(5.3亿亩)。其中灌溉面积:31160千公顷(4.68亿亩),约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55867千公顷(8.38亿亩)的55.8%。其中:纯灌面积22700千公顷(3.41亿亩);灌排结合面积8460千公顷(1.27亿亩)。提排面积12600千公顷(1.89亿
亩),约占全国除涝面积(达到五年一遇除涝标准)的70%。其中:纯排面积4140千公顷(0.62亿亩);排灌结合面积8460千公顷(1.27亿亩)。
全国共有274处大型泵站管理处,管理着483座大型泵站,动力保有量达297.3万kW。在这483座大型泵站中,承担防洪排涝的泵站有231座,动力保有量达139.5万kW。
几十年来,国家投入巨资,沿长江、黄河、淮河、辽河、汉江、湘江、赣江及其它主要河流和湖泊,修建了堤防,兴建涵闸和泵站;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兴建水库,拦洪、发电和灌溉工程;在无自流条件的易涝和干旱地区,兴建泵站除涝抗旱,为城镇防洪、工业交通和农业抗灾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随着机电灌排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型泵站的建设,在太湖、洞庭湖、东北大平原、江汉平原、珠江三角洲、苏北里下河、杭嘉湖平原及渤海周边等地区,形成了大面积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业生产基地,多数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西北等干旱缺水地区还建成了一批高扬程提灌工程,如甘肃景泰川、陕西东雷、宁夏固海、山西尊村等大型扬黄泵站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荒滩旱塬地区的干旱、低产、贫困面貌,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在防洪减灾的排水工程中,还是在灌溉工程中,机电排灌工程有力地提高了各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抗御水旱灾害,确保旱涝保收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国大型泵站建设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快、类型多、规模大、范围广,已建成的大面积灌排泵站地区有长江三角洲、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珠江三角洲、东北三江平原及西北的高原灌区等。在我国大型泵站比较集中的省份,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型泵站为骨干的抗洪除涝以及跨流域调水工程体系,以重点中型泵站为主体的流域性调水、灌排工程体系,以中小型泵站为主导地位的地区性除涝、灌溉工程网络。机电灌排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型泵站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灌排体系的骨干和支柱工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2.发展历程
泵站工程是将电(热)能转化为水能进行农业灌溉、乡镇供水及渍涝排水及跨流域调水的一项综合性水利工程。新中国成立5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农业对排灌、节水要求的日益提高,我国的泵站工程的技术及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古代,就有以风力、水力、畜力、人力为动力的提水机具进行灌溉排水的悠久历史,但是由于技术落后,规模很小到本世纪20~30年代,在东南沿海地区才开始出现以柴油机电动机为动力的泵站。到1949年,全国机电排灌泵站装机总量仅7万kW左右,灌溉排水受益面积约25.3万hm2。50多年来工程建设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
排灌泵站46万座,总装机容量达7300万kW,受益面积达3100万hm2,与此同时,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日益提高,工程规模与效益不断扩大,其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为1949~1957年,根据当时中国农业生产发展要求,以及机械设备和能源供应的可能,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小型为主、集体办为主,动力以内、外燃机为主(主要是煤气机、锅驼机),有条件地区少量发展一些电动机。在地区分布上,主要在水资源较丰富的平原、河网,圩垸等地区。1951~1957年增加机电灌排动力5.34万kW,灌排面积418万亩,超过建国前41年的发展总和,主要分布在平原圩区。新中国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农业的发展,国家在东部经济基础较好的部分省、市抓了农业机械的试点,重点建设了一批柴油机和电动机的动力泵站,到1957年底,机电排灌泵站的总装机容量达到40万kW左右,相当于1949年的5.7中国面积最大省份倍,不仅为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而且为全国的推广探索了经验,奠定了较好的技术基础。
2.全面推广与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为1958~1965年,这一阶段特点是随着中国电力、石油工业的发展,农田灌排动力发展逐步转向机(柴油机)电并举,并淘汰了煤气机、锅驼机。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兴建了一大批中、小型机电灌排泵站,并在长江中下游、山西、陕西等省陆
续兴建了一些大型灌排泵站,为提高中国机电灌排泵站建设和管理技术水平,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在福建、湖南、四川等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推广了水轮泵,并得到迅速发展,为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设与管理水平也得到提高,如江苏省江都排灌泵站,山西夹马口高扬程灌溉泵站,安徽撮镇泵站等相继建成发挥效益;具有中国特利用水力资源进行提水的水轮泵站得到重视和迅速推广;相应的管理办法与法则以及管理机构开始建立,1963年水利电力部正式颁发了《机电排灌站经营管理办法》。机电排灌泵站的建设与管理技术得到推广与发展,到1965年,机电排灌泵站的装机容量达到240万kW左右,比1957年增加6培。
3.稳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为1966~1978年,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北方平原地区的机井建设,南方低洼易涝地区大型排水泵站和西北旱塬高扬程灌溉泵站的建设,我国大型泵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型泵站主要集中在江苏、湖北、湖南、山西等省,为抗洪排涝、抗旱调水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广东、河北、辽宁、山西、陕西等省中小型泵站的建设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这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是:全国各地泵站建设热情空前高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机电化的进程,加速了我国农村电力、交通、水利的飞跃发展。到1978年底,全国机电排灌泵站的装机容量达到1500万kw,灌溉面积达
15370万hm2。其间,建成了一批大型泵站,如甘肃的景泰川电灌工程,江苏江都排灌三站、四站,淮安泵站,淮阳泵站,湖北省的金口、汉川、沉湖、南套沟、高潭口、螺山、排湖等大型排水泵站。这一时期的机电排灌泵站工程从总体上看得到了发展,但存在的问题是重规模、重速度,而对质量、效益与管理重视不够,为以后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