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
文I罗元生
位“红大”的生死观
1934年,方志敏率部北上抗日,被拘捕入狱。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块手表和一支钢笔,只有两个铜板。敌兵不相信,堂堂共产党高官,竟如此穷
酸。方志敏却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邓颖超等四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的"红大",晚年洁白朴素的生活以及对
后事的安排,无不折射出一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情怀。
邓颖超:不留骨灰
1978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57周年纪念日。这天一大早,邓颖超就嘱咐秘书赵玮,准备好纸和笔。赵玮将纸笔准备好后,心想大今天要写什么呢?邓颖超似乎看出了赵玮的疑问,笑着对她说:“等一会儿我写岀来你就知道了。今天是党的生日,我要给党中央写一封信,对我的后事做一个安排。”
1982年6月,邓颖超又对这封信进行了补充。信是这样写的:
中共中央:
我是1924年在天津成立共青团的第一批团员。1925年3月天津市党委决定我转党,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人总是要死的。对于我死后的处理,恳切要求党中央批准我以下的要求:
遗体解剖后火化。
骨灰不保留,撒掉,这是在1956年决定实行火葬后,我和周恩来同志约定的。
不搞遗体告别。
不开追悼会。
公布我的这些要求,作为我已逝世的消息。因为我认为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所做的工作和职务也都是党和人民决定的。
以上是197&7.1写的,此次重抄再增加以下两点:
我所住的房舍,原同周恩来共住的,是全民所有,应交公使用,万勿搞什么故居和纪念等。这是我和周恩来同志生前就反对的。
对周恩来同志的亲属,侄儿女辈,要求党组织和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勿以因周恩来同志的关系,或以对周恩来同志的感情出发,而不去依据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给予照顾安排。这是周恩来同志生前一贯执行的。我也坚决支持的:此点对端正党风,是非常必要的。我无任何亲戚,唯一的一个远房侄子,他很本分,从未以我的关系,提任何要求和照顾。以上两点,请一并予以公布。
邓颖超
1982.6.17重写
不忘初心
同年11月,邓颖超又委托工作人员和所在党支部,办理自己身后的一些事情:
委托下列几位同志办的事项:
由杨德中、李琦、赵玮、张佐良、高振普、周秉德组成小组,请杨德中同志负责主持,赵玮同志协助〉
关于我死后简化处理,已报请中央批准外,对以下几件事由小组办理:
一、在我患病急救时,万勿采取抢救,免延长病患的痛苦,以及有关党组织、医疗人员和有关同志的负担。
二、未用完的工资,全部交党费:
三、我和周恩来同志共住的房子,由原公家分配,应仍交公处理。周恩来同志和我历来反对搞我们的故居。
四、所有图书出版物,除由中办发给恩来的大字理论书和历史书籍,仍退还原机关外,其他的交共青团中央酌分给青少年集中阅读的单位用。
五、我的文件,来往通讯,文书之类的文件,交中央文献办公(研究)室清理酌处;我和周恩来同志所有的照片也交中央文献办公(研究)室存或酌处;关于我的讲
话、谈话录音交中央文献
办公(研究)室存处。
六、有些遗物可(交)
公的均交公或交有关单位
使用。
七、我个人的遗物、服
装、杂件,交分配合用的
及身边工作同志、有来往
的一部分亲属,留念使用。
以上诸事,向委托办理的同志,
先此表示谢意!在以上范围以外的
其他物品统由小组同志议处。
邓颖超1982.11.5
信中提到的6个人,杨德中是中
央办公厅副主任,李琦是中央文献研
究室主任,张佐良是当时的保健医
生,高振普是警卫秘书,周秉德是亲
属代表。
邓颖超再三交代身边的工作人
员:“我死后,你们一定要保证给我
穿上平时穿过的那套旧衣服,用恩来
用过的骨灰盒装我的骨灰。骨灰盒只
是一个形式,骨灰撒掉了,骨灰盒就
没用了,如果再买新的太浪费。有一
个就行,这也是为国家节约一点钱。”
1985年9月,81岁的邓颖超主
♦1992年7月18S,遵照邓颖超的遗愿,她的骨灰
由她身边的工作人员撒入天津海河。
动辞去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1987
年10月,在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上,
她又辞去了中央委员职务。1988年8
月,在圆满完成六届政协的工作后,
她不再担任党内外任何领导职务了。
但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谁也
无法更改。邓颖超的身体越来越虚
弱,她被送进了北京医院。1992年
春节前,周秉宜带着女儿去看望伯
母,此时的邓颖超只能靠输液来维持
垂危的生命。
1992年7月11日早晨,邓颖超
陷入昏迷。她没有再醒来,享年88
岁。
邓颖超逝世后,遵照邓颖超的遗
愿,赵玮取出保存了16年的那套旧
西装,和同志们一起,流着眼泪,把
西装缝补好。然后,仔细擦轼了精心
保存了16年的周恩来的骨灰盒。邓
颖超就是穿着这套旧西装,用总理的
骨灰盒而去的。
1992年7月18日,按照邓颖超
的遗愿,她的骨灰撒入天津海河。
曾志:不进八宝山
曾志是湖南省宜章县人,生于
1911年。1924年,入衡阳省立第三
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26年,在衡阳
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加入中国共产
党,任衡阳地委组织干事、农民协会
妇女干事。1927年7月,受湖南省
委派遣到郴州做党的秘密工作,1928 年初参加湘南起义。
1928年4月,曾志与丈夫蔡协
民随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 和湘南农军来到井冈山,蔡协民被分 配到红4军32团任党代表,曾志随
他到团党委办公室工作。1928年11 月7日,曾志在大井生下一个男孩。
孩子出生26天后,曾志把孩子托付
给了王佐部副连长石礼保,之后到小 井红军医院任党总支书记。1929年
1月,曾志随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
山,此后长达24年,亲生儿子杳无 音讯。1951年夏天,中央革命老区
慰问团在广州慰问演出,曾志得知慰
问团将北上途经井冈山访问,便委托 慰问团的同志到井冈山后,打听一下 她孩子的下落。在井冈山地方政府的
帮助下,很快到了曾志的儿子石来 发。石来发赶到广州,终于见到了自
己的生母曾志。石来发在广州呆了 20
多天后,曾志考虑良久,还是把儿子 送回了养育他的井冈山,让他一直在
井冈山上担任护林员工作。
"四人帮”被粉碎后,曾志恢复工
作,1977年12月,任中共中央组织
部副部长,协助开展平反冤假 错案和考察培养经济、科技战线干部 和人才等重要工作。1980年,她按照
"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
原则考察选拔200余名优 秀中青年高级干部。1982
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 曾志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 委员会委员,并任中顾委
临时党委副书记。1983年
7月离休。同年10月,她
重返革命旧地闽东,了解 到闽东尚未摆脱贫困,且
未定为老苏区、老根据地
时,遂向中央书面报告情况。1984
年问题得到解决。1987年12月,她 回湖南郴州参加湘南起义60周年纪
念活动。1992年,曾志当选为中共 十四大代表。1994年10月,回湖南 宜章参加邓中夏诞辰100周年纪念
本命年穿红由谁来买活动。在一次有关下一代教育的会议
上,她颇有见地地指出:“目前的反
腐倡廉工作,主要是在领导干部和经
济领域中展开,然而精神领域中的腐 败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忽视对
下一代的正确引导,忽视下一代全面
素质的提高,甚至娇宠下一代,同样 是一种腐败,同样危及到我们民族的 兴亡。”曾志这段论述,如今听起来, 依然发人深省。
1998年6月21日21时39分,
曾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曾志留下遗嘱,把省吃俭用节省 的6万多元钱全部捐献给祁阳和宜章
♦陶斯亮将母亲曾志的骨灰撒在井冈山。
两县的"希望工程”……
早在生前,曾志专门给党中央写
信,在《留言——生命熄灭的交代》
中,她特别强调,要求身后事简朴、 简单办理,并让女儿陶斯亮将其骨灰
撒在井冈山。中组部根据曾志同志生 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送别活
动。遗体于1998年6月26日在北 京火化。6月30 B,曾志家人遵照 曾志的遗嘱,将她的骨灰护送到井冈
山,掩埋在井冈山中国红军第四军医 院旧址旁的一颗树下——她曾经战 斗过的地方!
原本可以在北京八宝山安息的 曾志同志,选择了安静地回归井冈 山。
曾志的女儿陶斯亮在给妈妈的
小花圈上这样写道:"您所奉献的远
远超过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
过一个母亲1"这是对曾志一生的最
好总结。
李贞:遗物“一贫如洗”
1980年,经党中央、中
央军委批准,李贞定为大军
区副职级。可是,李贞仍住在
原来的房子里,一到节假日, 老同志和亲属们来看望她,
会客室里就挤得坐不下。大
家都认为,李贞将军还住这
不忘初心申记»
种“集体宿舍”,与她的身份不相符。李贞不这样看,她风趣地说:"有这样的房子住就不错了。住在这里置身于众之中,就永远不会脱离众了嘛「”
1982年元旦的前一天下午,有位领导同志到香山看望李贞,一进屋,见李贞家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会客室里的沙发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了,非常破旧。几把藤椅,还是七八年前从湖南搬家带回
来的,藤条断了不少。书房里有两个普通书柜,一个办公桌,几把沙发椅;卧室陈设也很简单,一个衣柜,一个衣服架,几把椅子和一张大床o这位领导同志看了李贞居住的地方,觉得很过意不去,甚至感到内疚:“像李贞大这样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生活得这么艰苦,是自己工作的失职!”李贞却乐呵呵地说:”这些家具显然破旧了些,但扔掉也可惜,修一修,补一补,还可以用嘛「你们不要为心7!"1984年春天,组织上反复要求她搬家,她才同意搬到紫竹院附近的一套军职干部楼房。在这里,李贞将军度过了她一生中的最后6个不平凡的春秋。
1985年9月,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李贞给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写了封信,请求辞去中顾委和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的职务。组织上同意了李贞将军的请求。
然而,病魔的折磨使李贞不久便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李贞感到自己要跟着丈夫甘泗淇而去了。她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果然,不幸的消息传来了。
1990年3月22日,新华社播发电讯:“鲜花与翠柏,簇拥着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身着将官服的彩遗像。今天下午,杨尚昆、宋平、李瑞环等领导以及数百名解放军官兵和各界人士默默走进八
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与这
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
期投身革命事业和妇女解
放运动的革命家诀别。中
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
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
战士、我军优秀的政治工
作者李贞同志,因病于3
月11日在北京逝世,终
年83岁。……”
李贞走完了她光辉的
一生,人们含泪为她整理
遗物时发现,这位参加革
命64载的女将军,除了记
录她赫赫战功的4枚勋章
外,其他的遗物简单到称
得上是“一贫如洗”—
—
4把用了15年仍舍不得扔掉的旧藤
椅;一个用了整整40年不肯更换的
行军箱;一台用了14年的“雪花”牌
单门电冰箱;11000元人民币,2500
元国库券;战争年代留下的两根小金
条。
李贞在遗嘱中这样安排她的遗
物:一根金条捐给自己的家乡浏阳
县,一根捐给甘泗淇的家乡宁乡县,
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存款一分为二,
一部分捐送北京市少年宫,一部分作
为自己的党费。
看着李贞的遗物清单,在场的工
作人员无不失声痛哭。李贞走了,默
默地永远地走了。她离开她热爱的人
民的时候,脚上仍穿着那双缀有蓝
和黑补丁的栗线袜。
帅孟奇:余款全部捐给教育
事业
1978年,平反后的帅孟奇出任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五届全国
政协常委、中央组织部顾问,并补发
♦李贞
了"”期间停发的两万元工资。
拿着这笔工资,帅孟奇心里有些
沉甸甸的。她想我个人的损失可以用
这些钱来弥补,国家和人民的巨大损
失又如何来弥补呢?!思索再三,她决
定把这笔钱捐出去。
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幵始有些不
理解,有的同志劝她说:"姥姥(身
边工作人员都这样亲切地称她),你
刚获得解放,一无所有,连身体都残
疾了,这点钱留着晚年用吧!”帅孟
奇说:“国家现在比我个人更需要钱,
虽然这点钱对一个大国算不得什么,
但总比没有好!"见帅孟奇的态度非
常坚决,有的同志便劝道:“要捐就捐
给您的家乡,捐给您的侄儿侄女吧!"
帅孟奇还是摇头。
把这两万块钱捐出去后,帅孟奇
觉得心里轻松了许多。
其实,晚年的帅孟奇生活标准低
得让人不可想象。侄女承朴在她身边
上学时,要做一件白衬衣,帅孟奇买
了蓝的细布给她做了一件。殊知,
这孩子嫌衣服不白,太土气,怕学校
的同学们笑话她,死活不肯穿。帅孟
不忘初心申记使命
♦帅孟奇
奇耐心劝她说:“现在生活还不富裕,有这样的衣服穿就很好了,讲什么漂亮?这布结实,越洗越白,很好的。”任凭姑姑怎么说,承朴就是不穿。结果,帅孟奇自己把这件衣服拿去穿了。她的一套黑呢制服,穿了30多年,领口、袖口都打了补丁。
1992年,帅孟奇95岁生日时,
(上接47页)大,张贤约经常听取汇报,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协调各方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至1976年12月,终于建成长近2000公里的输油管线。中共中央在祝贺管线通油的电文中说:"这是中国人民继青藏、川藏公路之后,在世界屋脊创造的又一誠。”
1975年8月,张贤约任总后勤部顾问。1977年12月,他再次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82年2月,总后决定会同各大军区和海空军后勤部组成10个调查组,对全军边海防
当时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李
鹏也到场祝贺。工作人员
为她精心打扮了一番,李
鹏见后,摸摸她的衣袖动
情地说:"帅妈妈今天穿新
衣服了,帅妈妈是很少穿
新衣服的1"
1994年,帅孟奇因住
处拆迁而搬家,搬运工看
至哋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
东西,连电视机还是个12
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他们
有些不相信,怕是走错了
门,连声惊讶地说:"这就
是首长的家?!"
对自己生活非常"吝
啬"的帅孟奇,对公益事
业却异常慷慨。小时候家
境贫寒未能上学,因此她
特别关心教育事业。1980
年,家乡遭水灾,新民小学
被冲垮,帅孟奇得知后,马上把5000
元钱寄回汉寿县,支援修复校舍;她
还为湖南青年自学成才奖励基金会、
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中
国青少年基金会捐款,1989年被评
为北京市捐资助学先进个人。
1988年已过九旬的帅孟奇身体
仍很健康,头脑清晰。一天饭后,养
作一次全面调查。考虑张贤约年已70
岁,本未安排他参加。在他一再要求
下,总后决定由他带一个组到华东华
南沿海和岛屿调查。张贤约不顾年老
且有心脏病,带队到海南、广西、广
东、福建、浙江,对沿海设防岛屿上
所有部队,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每
到一岛,他都详细查看战士的饭菜质
量、被褥冷暖、住宿条件、生活用水、
医疗卫生等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他坚
持走遍每一值勤点,哪怕是高山或岩
礁,也要拄着树枝登上去。经3个月
跋涉,他由南到北走遍100多个设防
女沪子陪她漫步在林荫道上,问她:
“妈,您一贯生活简朴,每天都是清
茶淡饭,从不吃补药,身体还蛮好,
您的长寿秘诀在哪里呀?”"我长寿的
秘诀在于'心底无私天地宽,嘛!一
个人头脑里不要有私心杂念,不要考
虑低级趣味的东西,和人家比房子大
小,比拿钱多少,比职位高低,这样
一比较就要给自己增加许多不必要
的烦恼,一烦恼势必影响工作,影响
健康。”帅孟奇乐呵呵地对沪子说。
1989年3月,帅孟奇患过一次
脑血栓后便立下了遗嘱:丧事从简、
骨灰撒掉、余款全部捐给教育事业。
可是谁也没想到,她早在80年代就
为自己的后事作好了准备:她为自己
准备好了一个包袱,里面有内、外衣
各一套,虽不是新的,但洗得干干净
净;里面的一件毛衣和一个枕套是曼
曼送给她的,其余的是一双布鞋、袜
子、手帕、帽子等。她一切为自己准
备好了,免得让工作人员和"子女们”
多花钱。
1998年4月13日12时零2分,
帅孟奇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101
岁,遵照她生前的遗嘱,丧事从简,
她的骨灰一半撒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公墓的苍松之下,一半撒在她无限眷
恋的家乡湖南汉寿县的江河之中。■
岛屿,摸清了详细具体情况,为总后
决策提供了准确依据。在这次调查基
础上,总后用了3年时间,集中财力
物力加强边防海岛部队后勤建设,普
遍解决了住房、交通、照明、吃水等
多年未解决的问题。
1982年12月,张贤约卸任总后
副部长职务。次年6月当选全国人大
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
员。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
功勋荣誉章。9月,离职休养。2002
年1月9日,张贤约因病逝世,享年
90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