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依拉》《万马奔腾》 欣赏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歌曲《玛依拉》的鉴赏与学习,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歌曲《玛依拉》的试听与演唱,提高识谱演唱能力。
2.通过击打节奏,不仅掌握时值计算方法,而且能通过击打来表现出节奏型。
3.通过歌曲的延伸学习,了解变奏曲、花腔的概念。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演唱《玛依拉》,并且明确音乐的速度在情感表现中的重要性。
2.准确的拍打出前附点八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
3.了解变奏曲、花腔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
难点:准确的拍打出前附点八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
教学准备:有关乐曲的音像资料,钢琴或电子琴
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播放一段人民生活、节日的视频与照片,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做一个总结
教师设问:有哪位同学知道这是哪个民族?
教师总结:哈萨克族。
二、欣赏歌曲《玛依拉》
1、教师设问:同学们能从歌曲中感受到什么?你认为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内容?教师总结:“玛依拉”是一位哈萨克族姑娘的名字,传说她长得美丽,又善于歌唱,牧民们常常到她的帐篷周围,倾听她美妙的歌声,这首歌曲就是在描绘这位姑娘,歌曲曲调轻盈明快,把这位天真美丽的姑娘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2、再次欣赏歌曲并跟随旋律哼唱
教师设问:歌曲的速度是怎么样的?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教师总结:激动、兴奋、欢快、活泼的情绪一般都与快速度相配合。田园风的,比较抒情的
则往往采用适中的速度。而颂赞地、挽歌、悲伤地、沉痛的回忆等,则多与慢速度相配合。
3、学习演唱歌曲《玛依拉》
①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随进行哼唱,并画下认为的难点。
②请同学们提出在哼唱时发现的难点。
③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一一解答,着重讲解附点八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并带领同学们击打节奏,更直观的体会附点节奏型。
④学生跟随钢琴完整演唱。
4、最后欣赏歌曲,并跟随视频带着情感演唱
5、延伸学习
欣赏由《玛依拉》创作改变的《玛依拉变奏曲》
教师设问:为何将改编后的歌曲称为变奏曲?具体是哪里发生了变化?演唱方式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改编后的歌曲与原歌曲主旋律基本一致,只是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是在原歌曲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所以称为变奏,这也是变奏曲的概念。《玛依拉变奏曲》主要是在歌曲反复的时候发生的变化,演唱方式加入了花腔的技巧。在增加难度的同时,也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
三、欣赏《万马奔腾》
1、完整聆听音乐,思考: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具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场面?
2、随音乐敲击奔马节奏:X.XX;XXXX XXXX;XXX XX
3、老师讲述关于马头琴的美丽、动人的故事。
马头琴是哪个民族4、聆听音乐,并思考:作者是运用了音乐中哪些表现要素来描绘大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宏大场面?
5、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蒙古族的了解,包括民俗、饮食、音乐、生活习俗等。
四、课堂小结
我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本节课,通过赏析歌曲《玛依拉》走进哈萨克族,感受我国西北民歌热情、豪放的特点及以“玛依拉”为代表的哈萨克人民对幸福生活充满自信、充满激情的乐观生活态度。希望同学们课下多聆听、学唱一些民族音乐,用心灵去感受它们美妙的旋律,多方位提升我们的审美鉴赏力。
五、教学反思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