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分的习俗介绍_节日习俗
关于秋分的习俗介绍
今天迎来今年第十六个节气——秋分。“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秋分到了,意味着正式进入秋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秋分的习俗都有什么?
秋分的习俗
1、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是月坛。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北京祭月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
2、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癌作用。实际上,岭南习俗所谓的“秋汤”也是和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只不过岭南习俗更加典型,有点土生土长的味道,没有上升到中医学理论的高度罢了。
3、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4、粘雀子嘴
竖蛋是什么节气的风俗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希望用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当然只是农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不过这其中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汤圆的黏性比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汤圆多以糯米为主原料和其他一些配料制成,糯米性温,味甘,所加配料亦往往是高糖分、高热量之物,在春寒季节少量食用有助于补充身体热能,补虚调血、升阳健脾。但糯米黏滞、难消化,多食容易导致食滞。搭配葱、蒜等辛味食物,可以平衡汤圆的滞缓效果。
5、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秋分的民俗文化与养生
一、秋分简述
(一)秋分的时与度
秋分的黄经度数
秋分度数信:以八月中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金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
阳历时间:20xx年9月23日04:01:44;每年9月22日至23日期间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180度
天地能量主运:金炁义德能量峰值期
人体脊椎对应:第6颈椎(C6)
节气序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实为第19个
前后节气:白露,秋分,寒露
(二)秋分天气气候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斗指酉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秋分时斗指酉,太阳在这一天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秋分之后,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因而地面散失的热量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现象更加典型,一场秋雨之后,就要加一件衣服了。“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在东北地区个别降温较早的年份,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在西北高原地区北部,日最低气温基本已降到0℃以下,有的高寒地区甚至已是雪花漫天飞舞。南方地区的气温也普遍降至22℃以下,也进入了凉爽的秋季。
二、秋分的民俗文化
(一)祭月
秋分时节是我国传统的“祭月节”,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仪礼,祭祀感恩“女和月母”常羲沐月调和阴阳的功德。现在的中秋节,实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变而来。据考证,最初的“祭月节”是固定在“秋分”节这一天的,但由于秋分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各不相同,并不
是每年的秋分当天都会恰逢圆月,所以在中秋节的习俗兴起以后,后人逐渐将“祭月节”由“秋分”调整至八月十五,与中秋节合二为一。现在社会上,中秋节俨然成了传统的祭月节日,实际上,秋分当日的晚上才是正点正时的真正的祭月之时。
我们在讲中秋节时提到过,《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其中的“夕月之夕”,指出的正是在夜晚来祭祀月亮。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天子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典礼,这四祭的祭祀场所分别被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别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礼记·祭法》:“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郑玄注:“夜明,月坛也。”北京西城区的月坛,就是明清时期皇帝用来祭月的地方。这种祭月的风俗不仅为王公贵族们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影响到民间而成为习俗。注重修身养生的人们要明白,实际上,现在民间的这种祭祀习俗也只是外在的,更重要的还是在体内真正地祭祀感恩。
(二)竖蛋
每到一年一度的春分和秋分那一天,昼夜平分,世界各地千千万万的人都会去做“竖蛋”的试验。竖蛋起源于中国,这个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游戏,现在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而成为
了“世界游戏”。竖蛋游戏的玩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饶有趣味:取一个匀称光滑、刚生下不久的新鲜鸡蛋,大头朝下,轻轻地在光滑平整的桌面上把它竖起来。竖蛋游戏中虽然失败者很多,但成功的案例也不少。因此,秋分日和春分日一样,也是竖蛋游戏的最佳时间点,与之相似的是,民间也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三)吃秋菜
在我国岭南的部分地区,有一个饮食习俗,称之为“秋分吃秋菜”。“秋菜”就是一种野生的苋菜,也叫作“秋碧篙”。每逢秋分节当日,全村人都会出动,去田野中采摘秋菜。人们在田野里搜寻到的都是嫩绿细长的秋菜,约有15厘米长。采回来的秋菜做成“滚汤”,营养丰富,名曰“秋汤”。有顺口溜:“秋汤灌臓,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四)放风筝
秋分时节,天高气爽,丰收在望,此时也是人们放风筝的大好时节,特别是孩子们,最是喜欢:因此在很多地方都有在秋分日这一天放风筝的习俗,甚至还会举办放风筝比赛,大大小小的各种风筝在天空中飞舞,庆祝丰收的节日气氛非常浓郁。
(五)送秋牛
我国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秋分时节挨家送秋牛图的习俗。一般会在一张红纸或黄纸上,印上整整一年的农历节气情况,还要配上农夫耕田的各种图样,名曰“秋牛图”。而送秋牛图的人都是选择的民间巧言善唱者,主要编排一些关于秋天耕种和顺应季节农时的吉利话,走到人家中便巧舌如簧、即景生情,见啥说啥,直到说唱得主人喜而给钱为止。编排的言词虽是随口而出,但却是句句有韵生动。俗称“说秋”,而说秋人也被称之为“秋官”。
(六)粘雀子嘴
每到庄稼秋收时节,麻雀等鸟类也会铺天盖地地飞来,跟人们抢食物。以前,农民在秋分日这一天都会按习俗放假,然后家家户户都要用糯米做汤圆吃,而且还会煮一些实心的汤圆,然后用细竹叉串着置放于田间地坎边,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麻雀、喜鹊等来破坏庄稼,影响秋收。农民们收完花生以后,还要赶紧再过滤一遍,否则喜鹊、乌鸦等一窝蜂地跟在后面,人还没有收拾完,它们就开始抢着吃了。
三、秋分节气的正善治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秋分作为昼夜时间均分的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人们在养生中也应遵循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能够保持住动态的“阴平阳秘”。饮食上应根据食物的性质和效用合理调配,因时、因地、因人、因病辨证用膳,可以避免机体早衰,保证机体正气旺盛。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养护正气,将其视为机体强壮的根本所在。
秋分以后主要是要防治秋燥,秋燥分为温燥与凉燥两类,下雨以后防凉燥,太阳高悬热的时候就要防温燥。秋分后主要是以凉燥为主,肺主皮毛,因燥而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鼻喉咽冒火,口舌生疮。脾土生肺金,脾主肉,开窍于唇,燥则反伤其母,出现口唇干燥或干裂,大便干结。在燥的症状上增加受凉的体征表现,例如畏寒怕冷,咳嗽、口干唇燥,舌苔白而干。所以,我们要注意防治秋燥症。防治秋燥症主要有三大类养生方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