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书笔记15篇
《史记》读书笔记1史记中的小故事
《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倾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故事》中所选的故事都是《史记》中的'精华,这些故事不仅精彩有趣,而且还我们打开了了解历史的一扇大门。
通过这本厚厚的书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如:统治天下的秦始皇、勇猛的项羽、聪明的晏子、文武双全的伍子胥、善用兵计的孙武等等。但是,让我最喜欢的是勾践的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勾践忍辱负重,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躺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每天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吃饭时都要尝尝苦胆。就这样勾践经过了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他告诉我们:失败了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敢于面对,敢于重头再来。
《史记故事》是一本好书。它让我们从小就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这本书也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退缩,都要持之以恒,才能完成我们美好的梦想!
《史记》读书笔记2
孔子为人谦恭好礼,有些过分好礼了,所以齐国晏婴建议齐景公不用他,确实他不适合齐国的施政方针。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得脸厚、心狠、手辣,得见机行事善于权变,看样子孔子不具备这些特质,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关于礼的理论,并不适合那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实用啊。再说他脸皮也太薄了,与南子见了一面,回来被学生“不悦”,就急得发誓赌咒,“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不必这么紧张吧,反倒引人遐想。在他后期是有所醒悟了,会权变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没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称道的,还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编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确是中国千年文化中经典中的经典,他教育学生的种种言论,让我在这里评价一句正确都觉得不够贴切不够资格,因为孔子的思想已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每一个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养,我们其实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来衡量现实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对孔子思想进行评论。
关于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太博大的话题,以我笨拙的笔墨无法写出其中万一,只是觉得很奇
怪的是:一个说出那么多经典的对的话的人,为什么不能做对的事,让他能够在当世得偿所愿施展才华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让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涩。
《史记》读书笔记3
说到楚世家,就不得不提到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雄才伟略,才智过人,在他身上有一句名言:“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更是被奉为一代经典。
楚庄王很是神奇,在他继位的头三年里,他不理政事,并且发布诏令,谁如果敢进宫进谏,他就要处死那个人的全族。世界之人皆怕死,听到这个诏令后,基本上无人敢进宫谏言了。
但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一些不怕死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忠贞不一之士,这里提到的伍举就是一个不怕死的主。他直接进宫,晋见楚庄王,说山丘上有一只鸟,三年时间不鸣不叫,这究竟是什么鸟呢?意思不言自明,直指楚庄王。按道理楚庄王这个昏君应该非常愤怒,他本能的选择应该就是把伍举处死,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说出了这样一段话:“三年不飞翔,只
要飞翔就可以立刻飞到蓝天之上;三年不鸣叫,只要鸣叫就可以惊动天下所有的人。你的意思我清楚,你下去吧。朕明白了。”
伍举安然离开了,他从楚庄王说的话中,感觉庄王并不是一个昏君,他可能会采纳自己的建议而有所改变。但令他遗憾的是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依然我行我素,纵情声不理政事,还是延续着典型的昏君形象。
这时候另一位敢于进谏不怕死的大臣出现了,这名大臣名叫苏从。他进宫后一言不发,只是看着楚庄王。庄王问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禁令吗?我说过谁进谏我就灭他全族。”苏从说:“我不是不知道大王的命令,但是我知道做臣子的职责。我不来是不尽臣之忠,就算您要处死我,灭我全族,只要您能因此变成圣明的君主,我也在所不惜了(说得太好了,关键时刻忠奸便分)。”
直到这个时候,楚庄王才露出了他本来的面目,他可不是什么昏庸无能之人。他多年的不理政事,沉醉美,只不过是在麻痹对手。楚庄王深通韬光养晦而后发制人之道,他通过表面的昏庸,掩盖了自己真正的图谋,在这三年里他秘密地干了很多事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