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197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中  国  现  代  史
一轮复习  经济篇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7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
总结其经验教训。
【阶段特征】
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温故知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课前巩固练习
1.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从根本上去分析,分清根本与派生
4.从1950年到1957,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 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A. 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 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 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DBBD
一、知识梳理:
1. 1956年4月,做《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标志我党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①国内原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完成,党和国家的
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从1953年期的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三年的实践经验;
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国际原因:苏联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带来的思考。
                                                                               
中共八大(1956年9月,北京)
背景\国情分析\主要矛盾\主要任务\解决方法\经济建设方针
评价: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的探索。(成功探索)
3.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提出了正确的处理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
1957年4月发起整风运动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
目的: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1957年6月,反“右”扩大化. 起因:极少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反动分子乘机猖狂进攻。注意:反“右”扩大化埋下了之后左倾错误的根源。
5 1958年:三面红旗
★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 的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指标、高速度。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人民公社化:以“一大二公”为特点(是指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和人民公社化:实质:左倾错误
评价: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结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农业生产下降。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课中练:
①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20世纪50年代, 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 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 是指(  )
A                    B. “一五” 计划
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 人民公社
6.1960年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
着重去理解
③.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
④.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DA
7动乱的十年(1966-1976)
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1971-1973年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1974-1975年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
实质上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三大成功探索:《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及八字方针。
  四大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人民公
      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探究一: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19561976),党和政府主要围绕哪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
索?
提示:(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探究二: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1953年至2001年中国GDP社会主义探索阶段增长率图,思考:
(1)请你概括上图中我国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变化的总体态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