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学名词释义(二)
太极拳学名词释义(二)
1.圆背
十要之一:练习太极拳对背部行功的要求。
在理论上,当胸空时背自然圆,实际操作时则以吸收胸窝而形成圆背。另外腰胯部位松空后,会体会到脊骨的节节上拔,久之脊椎会渐有热胀粗状感,这是能够圆背的基本。圆背相对空胸空腰来说是果,所以不必刻意在背上追求,求也难得!胸空为隐是阴,圆背是显是阳,胸空背圆则上身自然圆虚。在体用中可以在毫无形迹的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改变自身原有重心状态,以便避实就虚及引人落空。拳经中“虚灵在中”即指的是这种境地!如此才能做到“力从心借,气由脊发”,乃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之境。
2.弛项
十要之一:指对头颈周围部位的要求和行功法。
当神意远瞻时,(即做到虚灵神顶时)稍稍留意微收下颌,可使颈周围内外自然虚松。颈部舒松程度直接影响头部的灵活程度,是头部这个全身总指挥官能够发号施令的必须条件。
3.溜臀
十要之一:溜相对翻、翘、蹶、凸而言。臀即腰下腿后两股,俗语说屁股蛋。溜臀是放松臀部的要求和功法。溜臀有阴、阳两法,以配阴阳拳势。阴溜是臀部意思向下后向前,阳溜是直下。初习者虽用意也难体会,不易导致形体的被动运转,可相应注意收吸腹股沟,及空松腰胯部位,熟练后自然易于体会形意的相合,随机自溜。溜臀可使腰椎至尾椎部舒松,因此,溜臀和松腰互为关键,能空腰则臀自易溜。不溜臀则腰无法松空,尾闾部位无法中正,自然精神也不能上贯于顶。可以说溜臀是做到立身中正支撑八面的极重要因素,所以称之为人体的后中心。
4.裹裆
十要之一:即对裆部的要求和行功方法。裹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裆部圆虚,另有吊裆、圆裆说都是这个意思。要在身心松静状态中寻裆部圆虚的感觉,即是具体的操作法,提示:无形的收吸左右腹股沟,则易于体会到裆部的圆虚感。
5.鼻为中心
这是达到周身一致运行的关键!鼻子本身处于身体的正中,鼻动则中心动牵动全身。基于实手是鼻子的延长这一原则,则鼻子的运动是系于实手的。而实手的运动以是因为脚下的阴阳变转形成的!只要肩以下胯以上不生动意、不犯主动、没有妄动,自然易于达到“(脚下)一动(则全体)无有不动“的经典要求。
6.力点
凡人有力表现或应用力量时即产生了力点。泛指有力或用力处为力点即力的作用点(在人)、力的产生点(在已)。
7.退去力点
这是修炼太极拳的根本目标。人身到处会产生力点,也都存在本有的拙力僵劲,这都是人在生活中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导致的。太极拳行功就是要依理合法将全身内外松净虚透,不使再有丝毫本来的拙力僵劲存在及再生,从而达到气血的自然通畅。具体在与人交手时,要让与对方的接触点上毫无力量,则对方之力不能进入我身,即无法动摇我的中正。
8.四梢空接手
两拨
这是北京祝大彤对汪永泉先师“接手四梢空”的理论经典的曲解。
9.用脚呼吸
这是杨禹庭先师所传太极拳内练窍要。理论上符合先贤(庄子)“真人之息以踵”的遗训,具体做法是“脚平松落地,不踩地”——杨禹庭语。在行功中脚下重心虚实变转,即为一呼一吸。
相关经典:手上松空转,脚下阴阳变。
10.心脑不接
与人交手,主观意识上不能有迎接、承受、抵抗转化、牵扯对方手脚招式劲力的想法!这样虽然在形式上有接触,但不会和对方来力产生顶抗,便于做到随曲就伸的太极拳被动运行的基本原则,并可获得以下理论及实践上的有益体会:(1)对方功力再大,因我不与之相抗,自然无法作用于我身,对我造不成危胁。(2)因我处于无力点的松柔空虚状态中,周身圆满自然中正,对方在我身上因不到力的作用点,所以无法破坏我的中正身形,我常处中守正,对方自然偏听偏斜。
(3)不接则没有专注和对待,才可以随意对待,自然可以千变万化,符合事物变化的自然规律。(4)我在主观上不接来力,客观上身体松净,虽与对方有肌肤接触,因我们无意又无力。所以对方无法揣知我之意图。而我则能体察对方意图。即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5)我没有主观先动的意识及主动的行为,才以做到“因敌变化以示神奇”的被动自然宗旨拳学。心脑不接是周身放松的综合功力达到一定高度后表现出来的上乘太极内功。不是专修某一处肢体能够通达的,只能是“功夫到了自然成”,也是重阳祖师“心安而静”后的自然境界。
11.虚灵在中
在能够空腰.空胸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虚灵神顶”,可感知自身内部中空无物,恍惚之中似有一股贯通上下的气息.若有若无的悄然生发!这是从内在体会的,形体上保持“上下一条线”,再把这条线练虚了,可以忽隐忽现,即名“虚灵在中”。初习者当以守中为指导思想。
12.中定
在立身中正的情况下,能够随曲就伸做到八面支撑,即为中定!中定是“虚灵在中”状态下显示的
境地功夫.无论动静都不能失去中正身形,久为功,自致中定。想达到中定,必须切实注意“虚灵神顶”及“脚下离虚”的正确行功。
13.守中
中是自身的中心线,好比是自家的宝藏.乃精神命脉,又如是指挥作战的司令部.需牢牢守住.这是守中概念上的浅解.具体的理论思想则根据重阳先师“心安而虚,道自来止”的明训。中心线从开始体会感知的没有(中心线本身存在.但未练功者难以体察,故曰没有)、而通过“九松十要一虚灵”等正确的放松行功.渐渐的感知到.再将其培养的强壮.然后再通过进一步的深化行功将其隐藏起来,自然中空虚灵,神不外溢谓之守!简单的说,就是由立身中正渐至八面支撑的中定,进而使“虚灵在中”,即是在守中。
然而大多数学拳者立身时用力使五趾抓地,凡腰.胯.膝.踝.足等关节部位都用力摆扣成框架,筋.骨.气.血.肌.肤等尽力帮助,从而达到使他人推.撞不动的功效.这则是力量的表现,别人推撞不动.乃是因其力小,力在必能破坏!这是拳经中指出的“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这都是常人所具备的能力、不是太极拳学法理的表现行为.!但这也算是有中,只不过是常人都能程度不同达到的实中!而太极拳原本道家哲理“存无守有”的要
求而守的是虚中!是将存在的有练无,把身中心田打扫干净,让神意自然居住,此谓得中。得中又与守中有别,守中以不守为善!守则必须有中,即落于对待,.反之,有中不守,但要常使心身虚虚灵灵,似有若无杳无踪自然无,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自然牢不可破,自在自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