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精选推荐
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是指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游戏是竞技民俗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最有趣味的娱乐活动。具有广泛性、自由性、竞赛性、趣味性,内容具体生动,形式活泼、轻松的特点。民间传统性游戏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并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流传和发展,民间游戏已成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习尚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模式。民间游戏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间游戏有很多,如儿童游戏中的跳皮筋、翻花绳、踢毽子、打陀螺、斗鸡、滚铁环、捉迷藏、老鹰抓小鸡、拾石子儿、摔“宝”、挤悠悠(挤狗肉)及各种拍手游戏等。
民间游戏是一种以口头形式传授,以直接参与为目的的竞技和演示活动,分为和儿童游戏。
第一节儿童游戏
在望都县,民间儿童游戏有很多,如跳皮筋、翻花绳、踢毽子、打陀螺、斗鸡、滚铁环、捉迷藏、老鹰抓小鸡、拾石子儿、摔“宝”、挤悠悠(挤狗肉)及各种拍手游戏等。
1、跳皮筋
跳皮筋这项游戏是以一人一个集体为单位活动的。一般来讲,需要有两个撑筋儿的人,其他人可以单人
跳也可以多个人一起跳。而且,大多数的游戏中蕴含着比赛的意味,即分为两拨人,以组为单位进行对抗赛,其形式一般为一拨人先跳,直到这一拨人的每个人都跳失败了,或者是这拨人中唯一跳成功的人没能成功地再跳一次或者是几次将全组的队员都“救”回来,那么这个组就算失败了,要换另一拨人跳。像“踩一踩二”、“大蹦”等都是这个类型的。同时比赛也可以是两个单人的比赛,即两个人同时或分别跳,比谁跳的好,或是看谁先失败,例如“小皮球”(即游戏时众玩家唱“小皮球,香蕉梨,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以增加游戏的乐趣)、“小八路”等都是这个类型的。
跳皮筋的基本技法分为踩筋、点筋、搓筋、跳筋、勾筋、卷筋等。所谓踩筋,就是用双脚同时跳起并踩在同一根或者是不同根的皮筋上,它讲求的是同时性和稳定性,需要游戏者有较好的平衡性。点筋只是跨过筋点地。搓筋分为将两条筋平行的平行搓筋法,交叉并在一起的交叉搓筋法,和将两根筋大大分离的分离搓筋法。跳筋包括由两条筋外跳到两条筋当中或者相反的普通正反跳筋法,也可以是越过一根筋跳另一根筋,使两根筋成交叉状的交叉跳筋法。跳筋是一种较难的技法,要求有良好的视觉感受能力。勾筋和卷筋都是使两条筋交叉的技法,勾筋是用一跳腿勾住一根筋然后跨过另一条筋,而卷筋是用腿卷住筋,它们都需要游戏者有很好的协调能力。
2、拾石子
多为女孩玩的一种游戏。又称拾子儿、拾磨个、抓骨拐、拾节骨等。一般用
五只磨光的石球或猪脚骨为玩具,玩法多种,玩时伴之以歌谣,节奏分明。流行在民间的一种玩法是:“窝一窝……”将手中的五个“磨个”中的一枚(这一枚称为“头”或“俏儿”)抛向空中,而将其余四枚放在地上,腾出手来接住空中落下的“俏儿”,再唱“窝二圆……窝三 团……” 每唱一句,即抛“俏儿”于空中,趁间以手拨地下“磨个”,使其中三个成靠紧的“品”字形,然后接住“俏儿”唱“窝成哥哥……一上”,唱这句时,抛出“俏儿”,拾起地上另一个“磨个”,摞在“品”字上,接住“俏儿”,再唱“窝成哥哥二拉杠--”,唱时低低抛起“俏儿”,手心向下,中指下弯用食指和无名指接夹住“俏儿”,再唱“打倒--一盘个--”,唱时,甩出“俏儿”将摞起的“磨个”打倒,再拾起“俏儿”,抛起,抓起地上四个“磨个”于手中,再接住“俏儿”,五子在手,即为“满一盘”。若唱出一句没有完成相应的动作,或者“俏儿”落地,都算“坏了”,罚当次出局,等待下轮。如此反复比赛,最后以完成“盘”数的多少排名次。
3、挤悠悠(挤狗肉)
常在冬季玩的游戏,室内室外只要又靠近墙壁的地方就可以进行,也有点取暖的意思。人数少则4、5个人,多者不限,大家背靠着墙站成一排,第一个人前面要墙柱挡着,后面的人使劲朝前挤,被挤出去的人排到队后继续挤,如此循环周而复始。
4、摔“宝”
“宝”是用纸折叠而成的,一面有褶,另一面光滑。“宝”的好坏取决于用的纸的质量和大小。摔的时候很有
技巧,要根据别人的“宝”在地上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摔、拍、搧等方法,把别人的”宝“打翻过来,就算赢了,对方的那个“宝”就属于胜方了。
5、白毛女
刮大风,下大雨,里面有个白毛女,白毛女就是你!念着这首童谣,几个孩子围成一个圈圈,里面那个孩子蒙着眼睛,当说道:白毛女就是你时,指着谁,谁进圈圈里继续蒙眼睛指。
6、摔哇呜
流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般是在雨后儿童常玩的游戏。玩时,人数多少无限制,各自备泥一团,并用泥团捏成各式各样的“泥碗儿”。捏好后,高唱“东乡的、西乡的,都来听俺放的”,也有高唱“东北风、西北风,摔个响儿给你听”,然后用力将泥碗口朝下摔在地上。“碗”内空气冲破“碗”底成一窟窿,摔者和其他参赛者各喊“吃蛋儿”或“吃片儿”。谁喊出早就按谁说的算。然后,其他参赛者拿出备用泥团捏成片或蛋堵于泥洞上面。最后以各自的泥团多少决定胜负(多者胜于少者)。
7、碰拐
流行于男孩之间的一种对抗性游戏。一般是两人对抗,也有多人一起玩的。游戏时,双方单脚落地蹦行,另一只腿折攀起来,用膝盖向对方进攻。进攻方法多种多样,可磕、压、顶、砸等。游戏规则为谁
被对方磕倒或双脚着地即输。
8、推铁环
用较粗的铁丝弯一大圆环,再用铁丝弯一铁钩,铁钩的下端弯成U状,上端握手中,下端U状钩扣依铁环推其前进。也有的在铁环上套一个或若干个小铜环儿以便铁环滚动时“铃铃”作响。玩时,边走边推铁环,也有边跑边推者。比赛时,一般比谁推得远、推得快,铁环倒地为输。其他玩法,有原地转圈、拐弯、推上坡等。
9、翻绳
多为女孩玩耍。玩时两人对面而坐,将1根细绳或粗线两头接在一起,成为1个线圈。先由一方起头,把线圈绷挑在十个指头上,组成1个线条图形,再由对方用十指通过“勾、挑、分、翻”等动作,绷挑在自己的指头上,同样要组成某种图形。两人交替翻挑,随意变幻图形,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图形主要有“花花裹肚子、两条面、马槽、扫帚把、五角星、喇叭花、降落伞”等图样。“石头打砂锅”是两个人用手变幻形状达到互相克制决定输赢的一种游戏。其规定是:手掌平伸为“水”,五指弯曲为“砂锅”,拳头紧握为“石头”。“石头”打“砂锅”,“砂锅”装“水”,“水”冲“石头”。两人同时伸手,1人手掌平伸,1人五指弯曲,就是“锅”把“水”装了,前者为输,后者为赢。其余类推。
10、打呱儿
即打手背。玩时,一人将掌心向下平放空中;另一人掌心向上和对方手掌相靠,然后设法分散对方注意力,并迅速翻上以掌击打对方手背,而对方则应迅速抽回手,以防被打。如打中,继续玩;如击空,则轮换。
11、踢毽子
毽子有多样,踢法有多种。从前之毽,多以软皮革缝裹一稍厚的铜制钱,上面再缝一竖立皮管,管中插鸡毛撮(中间插绒毛,四边用翎毛装饰),名为鸡毛毽。裁纸为条,插入铜制钱方孔中做成的,名为纸毽。近年流行的毽子是用六块彩布缝为立方,中间装砂子或玉米粒。毽子的踢法,简单的,以次数多少决胜负;复杂的,编左踢、右踢、左尖、右尖、左拐、右拐、剪子股、眼镜等动作成套比赛。清朝山东栖霞籍学者郝懿行记当时踢毽的情形是:“三四人入局,对踢承乘,比应宛转回翔。”
12、跳绳
古称“跳百索”。有二人摇绳,一人或多人跳的,有一人跳的,有一人跳前面带一人或前后各带一人的各种跳法。以一人独跳变化最多,有双脚跳、单脚跳、迈门坎、麻花阵、旋风、倒抡绳、跑跳、蹲跳等花样。
13、跳方
又称蹴瓦、跳房。在平地上画并排五六个大方格,二人或四五人参加,依次出场。用一碎瓦片,称为“瓦儿”,或用布毽代替,此时也叫做“瓦儿”。抛“瓦儿”于第一格,单脚跳动,蹴“瓦儿”向前,一格一格跳过,行进中“瓦儿”压界线,名为压杠,脚踏界线,名为踩杠,双脚着地,名为脚落地,跳至一格,脚动二次,名为活动脚,都算犯规(“坏了”),犯规即出局等待下一轮。按规则跳
完一个来回,即算跳完一格,再抛“瓦儿”于第二格,由第二格蹴瓦向前。跳完全部格子,取得资格,背对房格,将“瓦儿”由头顶向后抛出,名为背瓦,“瓦儿”落在哪一格,哪一格即为胜者的“房子”,胜者在这一格画上记号,名为“盖房子”,此后胜者再跳至自己“房子”的一格时,可以落脚休息,而别人必须蹴瓦跳过这一处“房子”,若“瓦儿”落在别人的房子里,或压了别人“房子”的界线都算犯规。背瓦时出界或压杠,也算犯规,当次所跳格子无效。最后以盖“房子”的多少排名次。
14、木头人
大家围成一圈,直立,1、2、3后一起喊: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然后就一动不动,面部除外,因为你要靠自己丰富的表情去挑逗其他人,让他们乐不可支,前仰后合,然后你就赢了,虽然你没动嘴,没动手。赢了的人总是英雄,你可以打输了的人的掌心。
15、斗草
说起“斗草”,若引经据典,实际上要比源于战国时裹竹筒粽祭祀屈原的习俗要早得多,据汉代人申培《诗说》考证《诗经》里有一首“童儿斗草嬉戏歌谣之词赋”。这种草,学名叫“车前”,因它的茎韧性特别好,可以用它来拉扯比斗,所以就有了“斗草”。每当春末夏初,乡村的孩童们就三三五五,聚于庭院场坪,或约会在田畴原野,每人采来一大把、一满兜这种“打官司草”,就地而坐,各自拿出一根,互相勾搭,使劲牵拉比斗,断者为输,不断者为赢。
16、鸡毛翎砍大刀
两队儿童面对面站好,手挽手建立起障碍,互相喊口号:鸡毛翎,砍大刀,你的兵马由我挑,挑哪个?挑你们中间的----- 。其中一队挑另一队中的哪一个,哪一个幼儿便跑过去,如果能冲破对面障碍,可以回到自己的队伍继续游戏;如果不能冲破对面障碍,便留在对方队伍里继续游戏。最后看哪一方人多,人多者为胜利方。
17、过家家
每一个乡村孩子几乎都玩过“过家家”,孩子善于模仿而乐于模仿,但有什么比全方位模仿大人生活更过瘾的呢?过家家就为这种模仿提供了可能。两个孩子或一孩子,去进行一次模拟的家庭生活或社生活,一本正经,煞有介事,很少有一种游戏比过家家更能让孩子感受游戏的严肃性。他们看上去不像在进行一次游戏,而更像在演绎一幕关于未来生活的真实戏剧。是的,他们在进行一次演出,他们自编自
演,自娱自乐,既是导演和演员,同时又是观众。或者说,观众是多余的。
两拨18、地雷爆炸
游戏前先用猜拳决出一个为追逐者,其余幼儿为逃跑者。逃跑者可以四散跑,追逐者只要能捉到一个人就算胜利。逃跑者保护自己的办法就是,快被捉住时,可以立即蹲下说“地雷”:追逐者就必须停止追他,另目标追逐。而“地雷”只能原地不动地蹲着,等其他人来拍一下,并喊“爆炸”,才被解救,继续做逃跑
者。被捉住者为第二轮游戏的追逐者。新玩法:游戏开始让一半幼儿做地雷蹲好,每个地雷身边要有一个保护者,一个人做踩地雷者,机会踩地雷,保护者要保护好,不要让他踩到。如踩到则爆炸,后替换踩雷者。
19、打弹珠
即打玻璃珠.玩的人各出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玩法通常是"出纲"或"打老虎洞".在地上划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或在地上挖出五个坑,谁先打完五个洞,就变老虎,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玻璃珠吃掉,这叫"打老虎洞".
20、打陀螺
陀螺可以自制,打陀螺的鞭子也可以自制,这也许就是打陀螺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只要有一块平坦的水泥地,小朋友扬起手中鞭子就可以将陀螺抽得飞快旋转。打陀螺的“技术含量”不高,花样也不多,撞陀螺就是它唯一出彩的竞技方式了。比赛双方分别将自己的陀螺打得飞快,然后让两只陀螺汇集在一起进行碰撞,被撞翻者判负。
21、捉迷藏
又叫“藏猫胡逮”。玩法是1人主持,若干孩子把食指都放在主持人的手掌里,主持人念道:“点、点、点豆豆,谁笑拉住谁手手。”谁抽手不及被主持人拉住,即用手绢蒙住其眼睛,先让其他人藏在麦草摞、房、门背后及墙旮旯、柴禾堆等隐蔽处,然后解开手绢,让其一个个寻回交给主持人,人寻全了就算赢,寻不全就算输。接着进行下一轮。
22、天下太平
一般两人玩。每人在地上画一个四方"田"字,然后两人相对站立猜拳,每赢一次在方格内写一笔,四个方格内最后被"天""下""太""平"四字填充,先填满的为胜。
23、打水漂儿
在河边或池塘边,捡一块块石块或瓦片儿,用力朝水面投出,让它旋转着飞出去,就会在水面上一跳一跳地抛出很远;水面上即出现一个一个的水圈,既有趣又动人。
24、网鱼
两个儿童双手互搭成网,其余站成一列,从网下钻过,边钻边唱儿歌:“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捞条大尾巴鱼。”当唱到“三网捞到大尾巴鱼”时,那个双手搭成的网便紧箍住此时钻过的儿童,由其替换下其中的一个搭网的儿童,游戏继续,如此周而复始。
25、小兵抗大炮
这是以八个小兵对阵两门大炮的棋局。棋盘四纵四横,小兵占两行共八个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