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互文”“分承”语法,看懂古拳谱
掌握“互文”“分承”语法,看懂古拳谱
太极拳的古代经典拳谱中,有的词语令人感到难以解释,比如“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有的词语令人感到有些别扭,如“随屈就伸”;有的词语又令人感到颇费思量,如“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这类词语在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中还是不少的。现代人之所以对这类词语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这类词语是经过了现代人很不熟悉的一种叫“互文”的古代特殊修辞处理。有的词语令人感到有些前言不搭后语、牛头不对马嘴似的。比如“左宜右有虚实处”、“缓应急随理贯通”。“左”怎么会“宜”?“右”怎么会“有”?“缓应急随”是动态,有什么“理”会“贯通”?这类词语在太极拳中是经过了现代人很不熟悉的一种叫“分承”的古代特殊修辞处理。
(一):“互文”是怎样的一种修辞呢?原来“互文”是大约明代之前古代汉语所特有的一种写作技巧,又称“互备”。唐代学者贾公谚对“互文”的解释是:“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就是说:为了排偶和避免叙述单调平板等的需要,对于需要重复叙述的某一词语,在前后分别叙述时在前后句中都各省略去一半,但在阅读时则必须前后对照作完整的理解,这种写作和阅读方法叫“互文见义”,所以称为“互文”。这种现象在成语中还是很多的,比如夸张地形容冰雪之大为“冰雪的天地”,经互文修辞,可以说成“冰天雪地”,既简洁又有韵味。
这“冰”和“雪”就是“互文”。“冰天雪地”不能理解为“冰的天、雪的地”,而是应该理解为“冰雪的天、冰雪的地”。所以经互文修辞的词语使人感到平添趣味。“互文”分为当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类。当句互文是互文词语出现在同一句中,对句互文则不出现在同一句中。而当“互文”溶入到句子中时,意思往往就不是象成语中那样容易理解了,“互文”的各一半也并非都是“冰”和“雪”那样并列关系的。因此,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应用的“互文”,虽然令人感到饶有趣味而延续了千年,但阅读时必须上下句对照起来理解,不然极容易发生误解。古代读书人比较少没有一脉相续的师承,“互文”词语经过老师的传教还不会发生理解差错,但随着文化的普及到了越来越大众化,书面语言越来越接近日常口语,社会对书面语言越来越要求表达准确、清晰,“互文”这种技巧性的叙述就容易令人发生误解了,以至于在应用上渐渐被淘汰,到了明末时“互文”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至少是属于十分罕见的了。但是,如果对“互文”修辞不了解,那么,在阅读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时,即使了解了词语的古代含义,对包含“互文”的语句也必然会是要么根本解释不通,要么就是牵强附会解释错了,根本不可能真正了解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的本来意思。而如果既了解了词语的古代含义,又了解“互文”修辞,那么,这类包含“互文”的语句就很容易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两拨
(二)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中的当句互文例句
﹙1﹚提顶吊裆。(六首古歌诀的注文)上一词语的全句是“提顶吊裆,心中力量”。“提”原有向上引物之义,“吊”原有向下引物之义,“提”和“吊”合为一词后就容易避免单单向上或向下引物的理解,并且对于被悬空而置,既受到上的固定,又受到重力向下作用的意义就更明确了。“提顶吊裆”的意思就包含着头部空间高度不变的虚领顶劲和沉胯提肛。全句的大意是虚领的头就象被悬空提吊着似的、胯裆也象被悬空提吊着似的,在潜意识中是始终不能忘记的。所以,“提顶吊裆”的意思是“提吊顶,提吊裆”。作者将同一句中前一个的“提吊”省略掉了一个“吊”字,将后一个的“提吊”省略掉了一个“提”字。所以,歌中的“提”和“吊”是当句互文。﹙2﹚随屈就伸。(王宗岳太极拳论)上一词语的全句是“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中心词是“屈”和“伸”,而“随”是指被人带动,“就”是指与人接触着;“随”和“就”都是对“屈”和“伸”的说明。太极拳动态的“随”不能没有“就”,而动态的“就”必定表现为“随”;“随”和“就”在太极拳中是无法分开的,所以不可以分开来理解。“无过不及”则是对“随屈就伸”的说明,是说明这种“随”和“就”的不丢不顶、不先不后。太极拳的“屈”和“伸”都是必须与人不丢不顶地接触着被人不先不后地带动的。所以,“随屈就伸”的意思是“随就屈、随就伸”。作者将同一句中前一个的“随就”省略掉了一个“就”字,将后一个的“随就”省略掉了一个“随”字。所以,歌中的“随”和“就”是当句互文。﹙3﹚缓应急随。(六首古歌诀)上一词语的上下全句是“动分静合
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大意是太极拳“缓应急随”的“随屈就伸”表现为“动分静合”的太极阴阳之“理”的普遍性也就是“理贯通”。太极拳的“随屈就伸”就是表现为对外的“应随”。“应”是指肢体对外界变化作出的反应,“随”是指肢体反应的一种实施和表现,可见在太极拳中“应”和“随”是不能分开的。“缓应急随”的意思就是“(对方动缓则)缓应随、(对方动急则)急应随”。作者将同一句中的前一个“应随”省略掉了一个“随”字,将后一个“应随”省略掉了一个“应”字。所以,上文中的“应”和“随”是当句互文。﹙4﹚神舒体静。(十三势行功心解)上一词语的全句是“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太极拳首要的无论精神还是肢体都必须始终追求十分的放松,这种放松可以用“静”来表示,“舒”是这种“静”的一种效果,“静”则是“舒”的状态。这种“舒静”在精神上就表现为无思无虑,在肢体上就表现为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王宗羲所说的内家拳的主要特征“以静制动”的“静”指的无疑就是这样的“静”。太极拳的“舒”与“静”两者关系密切,是不可以分开的,所以是不可以分开来理解的。“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的大意就是“追求精神与肢体的舒静,潜意识中必须时时刻刻存在着”。这“神舒体静”应该理解为“神舒静、体舒静”,而作者将前一个“舒静”省掉了“静”、后一个“舒静”省掉了“舒”。所以,上文中的“舒”与“静”是当句互文。
(三)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中的对句互文例句
﹙1﹚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王宗岳太极拳论)上文中的“粘”就是“就”、“走”就是“随”,“就”与“随”是从不同角度对“随屈就伸”(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沾粘连随”)同一反应的说明,可见“粘”与“走”在太极拳中是无法分开的,是始终同时存在的,是不应该分开来理解的。上文要表达的意思是太极拳的“人刚我柔”是以“随屈就伸”来表现的;“人刚我柔”的一个效果就是始终让自己处于“顺势”,而让敌人动辄成为“背势”,也就是“人背我顺”。或者说:对于敌人的攻击(刚),我以随屈就伸(柔)加以引化,随屈就伸的目的是造成“人背我顺”的态势。可见“人刚我柔谓之粘,人背我顺谓之走”的意思就是:太极拳的“人刚我柔”说的是“随屈就伸”的一种表现;太极拳的“人背我顺”说的是“随屈就伸”的一个效果,“人刚我柔”与“人背我顺”并不是并列的关系。所以上文应该理解为“人刚我柔谓之粘走,人背我顺谓之粘走”。前一句中的“粘走”被省掉了“粘”,后一句中的“粘走”被省掉了“走”。“走”和“粘”是对句互文。近代以来,很多人将“人刚我柔谓之粘,人背我顺谓之走”解释为“人刚我柔是粘法,人背我顺是走法”,显然是没有认识到这一对偶句中包含着互文,是一种牵强附会的错误解释。﹙2﹚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王宗岳太极拳论)“观”是观看,“察”是明辨、分析。“显非力胜”和“快何能为”都是观看了“耄耋能御众”与“四两拨千斤”这种情形和歌诀后,通过分析得出的的结论,可见上句的“察”与下句的“观”均为“观
察”;而“耄耋能御众”其实是“四两拨千斤”的一个突出个例而已,“耄耋能御众”所要表示的也是“四两拨千斤”;可见“四两拨千斤”与“耄耋能御众”都是属于“显非力胜”与“快何能为”的。所以这段话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具有“四两拨千斤”效果的“随屈就伸”(沾粘连随)依赖的不是力量和主动的速度快。所以上文前后两句应该理解为“观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快何能为;观察耄耋能御众之形,显非力胜、快何能为”。前一句的“观察”省掉了“观”,后一句的“观察”省掉了“察”;前一句的“显非力胜快何能为”省掉了“快何能为”,后一句的“显非力胜快何能为”省掉了“显非力胜”。“察”与“观”、“显非力胜”与“快何能为”都是对句互文。(3)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六首古歌诀的注文)古代的“气”是一个可以万用的代词。表示力量的“气”对于太极拳而言,广义的包括了“劲”,狭义的则是表示太极拳强度小的“劲”;而“劲”就是狭义之“气”强度大的。所以,太极拳的“气”和“劲”既是同一的又是有区别的,“劲”和“气”是不能分开来理解的。“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要说明的是太极拳锻炼的原则是包括了“劲”的“气”应该始终养育保护着不要加以损伤(即“直养而无害”),而这种养护的肢体外形特征就是松柔的圆撑和含蓄,这样,传递性的“气”就能够得到养育保护,使得“气”能够充沛有余而不会受到损害(即“曲蓄而有余”)。所以上文应理解为“劲气以直养而无害,劲气以曲蓄而有余”。前一句中的“劲气”被省掉了“劲”,后一句中的“劲气”被省掉了“
气”。“劲”和“气”是对句互文。这一对偶句中的前一句借用了《孟子》中的一句话,“气”的概念是完全不同了,将这一句话用《孟子》中所表达的意思来解释那就是完全错误了。﹙4﹚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六首古歌诀的注文)从哲理上讲,“刚”包括了广义的“力”。对于太极拳而言,广义之“力”中的“纯刚之力”就是有刚无柔之力,又称为“僵劲”或“拙力”等,实质上是指不是被“气”所带动的广义之“力”,简称为“力”(狭义的);而“气”则是传递性的广义之“力”,就是柔中寓刚的广义之“力”。其中强度大的称为“劲”,强度小的也称为“气”(饵狭义的)。可见上句中的“有气”与“无气”是同类的相反,而“无力”与“纯刚”也是同类的相反。上文要说明的就是:动作凡是“气”所带动的就不是狭义的“力”,不是“气”所带动的就是狭义的“力”,(也就是“纯刚之力”)。所以上文应该理解为“有气者无纯刚之力,无气者为纯刚之力。”也就是前一句的“纯刚之力”省掉了“纯刚”;后一句的“纯刚之力”省掉了“力”。“力”和“纯刚”是对句互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