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虚词不虚
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被封为蓟辽总督,崇祯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对联一副: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五年,洪承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他已经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其亡灵。殊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洪承畴后来官至清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成为遗臭万年的败类。于是有人在他撰写的对联句末,各加上一个虚词,变成: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经此一改,意思大变。两个虚词眼,一叹一问,极尽讥讽。
[知识·梳理]
课程内容 | 知识精要 |
一、句子的“螺丝钉” | 1.虚词的含义: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但就语法意义而言,虚词有着重要作用。 2.汉语中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几类。 (1)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时间、否定等修饰意义的词; (2)介词是引出动作的对象、时间、处所、工具、原因、方式、手段、目的的词; (3)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 (4)助词主要是表示成分间结构关系和动作时态的词; (5)语气词是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型的词。 |
二、“螺丝钉”该拧在哪儿 | 运用虚词要注意两点:一是虚词的特殊表达作用,二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 |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与高考考点中“正确使用词语”中的“虚词”部分相对应。本节着重学习副词、介词、助词等虚词的用法。虚词中使用频率高、出现错误多的主要是介词、关联词,其次是副词、助词。虚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包括两个类型,一是连词、副词等重要虚词的辨析选用,一是关联词的选填。就题型而言,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趋势是与实词辨析,甚至与成语运用结合起来命题,间或与辨析病句或修改病句结合起来考查。
[典例·探究]
(2016·全国甲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__①__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__②__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__③__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__④__会出现其
他许多可怕后果。 __⑤__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__⑥__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
A | 一旦 | 则 | / | 也 | 即使 | 然而 |
B | 倘若 | 那么 | 进而 | / | 由于 | 所以 |
C | 假如 | 则 | 甚至 | 更 | / | 那么 |
D | 只要 | / | 而且 | 还 | 虽然 | 但 |
【解析】 本题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我们可以首先确定逻辑关系相对清楚明确的几项。④前后句之间应为并列关系,排除B、C两项。⑤⑥所在句子句间为转折关系,A项,“即使”与“然而”搭配不当,应排除。故应选D项。
【答案】 D
(2015·湖北高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__________,从营养成分、__________、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__________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__________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 泽 终于 适量
B.鉴别 彩 终于 适当
C.甄别 泽 最终 适当
D.甄别 彩 最终 适量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鉴别:辨别(真假好坏);甄别:①审查辨别(优劣、真伪),②考核鉴定(能力、品质等)。根据语境,对马铃薯应该是辨别品质优劣,所以应该用“甄别”。泽:颜和光泽。彩:①颜,②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本句不仅强调“彩”,还包含“光泽”之义,所以应该用“泽”。“最终”指最后,末了;“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语境中指多方面试验最后“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这一客观情况,并没有体现“希望达到的结果”这一内涵,所以
应该用“最终”。“适当”指合适,妥当;“适量”指数量适宜。结合语境“从诸多面粉种类中”选取的应该是“合适”的“小麦粉”,所以应该用“适当”。
【答案】 C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时下,概括中国教育病症最流行的________莫过于“应试教育”。
②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________太不礼貌了吧。
③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________。
A.词语 不免 无可厚非
B.词汇 不免 无可厚非
C.词汇 未免 无可非议
D.词语 未免 无可非议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①“词语”的意思是“词和词组;字眼”。“词汇”的意思是“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称”。“词汇”只能用于总称,不能用于个例。根据语境,应该选用“词语”。②“不免”的意思是“免不了”,侧重主观感情。“未免”的意思是“不能不说是……(含有不赞许、不以为然的意思)”。此句有明显的不赞同之意,所以用“未免”。③“无可厚非”的意思是“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的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钓鱼岛海域本属中国领土,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是不容指责的。所以此句应选择“无可非议”。
【答案】 D
请出下列三项中有语病的一项,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修改后需保持原意。
①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曾经播下两粒宝贵的种子:一粒叫作梦想,另一粒叫作信念。
②作为父母,他们逐渐认识到,在做游戏时总是让儿子取得胜利,其实是在溺爱他,对他的成长不利。
③很多人都知道他这个美院的编外学员,有的鼓励,有的讥讽,但他不为所动,更加努力地
学习绘画。
有语病的一项是:
针对性修改: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和运用虚词的能力。根据前后语境来看,可把“更加”改为“依然”,因为前面并没有提到努力,所以不需要用“更加”表程度的加强;此外“他不为所动”的应该是“讥讽”所以可在“他不为”和“所动”中间加入“讥讽”或“后者”。
【答案】 有语病的一项是:③
针对性修改:改“更加”为“依然”,在“他不为”与“所动”之间插入“讥讽”或“后者”二字。
[方法·指导]
虚词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1.吃透规定
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范围、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吃透规定要求,才能做到准确运用。如: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致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句中,“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而形成的结果,但多指不好的结果,而“不理会刮起的风沙”,只能说明他“用心”,说不上“不好”,应换用“以至于”。
2.把准词性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我们只有把准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如: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写诗。句中,“偶然”是形容词,它不能充当“写写”的状语,应该换用副词“偶尔”。
3.摆正位置
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如: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年纪又比大伙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句中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他”,后面分句的主语是“大家”,二者不一致,所以,“因为”应调到主语“他”前面。
4.辨析异同
近几年考查近义虚词运用的试题屡见不鲜,要准确地运用虚词,就必须辨析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做出取舍。如:其实,就是在封建时代,有识之士__________(A.关于B.对于)官民关系也曾作过显示着进步意义的阐述,有的还付诸了行动。句中“对于……作阐述”,旨在指出对象,故应选用“对于”。
5.对应搭配
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如: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条件决定的。句中,介词“由于”不能与动词“决定”搭配。应该把“由于”改为“由”。
6.辨明关系
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使用错误。如:水库建成后,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遇的大旱,庄稼也能保收。句中,“十天半月不下雨”“多年不遇的大旱”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时出现,所以不能使用表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选择关系的“或”,该句犯了“关系混淆”的使用错误。
7.有机衔接
虚词作为语句表意的纽带,必须准确地显现出句意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做到有机衔接,而不能与语意逻辑相悖。如: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句中,“没有把握……单凭……”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大大削弱……”,前后语意之间的逻辑联系应该是“顺接”,用了“反而”就变成了“反接”,应删去。
8.谨防脱漏
虚词的脱漏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甚至影响到语意的表达,必须谨防。如: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在塑造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形象有重大突破。句中,“在”后面缺少搭配的词语,导致了成分的残缺,应在“形象”后面补上“方面”,构成介宾短语,充当“有”的状语。
9.形式变换
有些虚词的使用形式虽然变换了,但其表意效果却是不变的,我们应通晓它们形式的变换,切不可定势思维。如:我们这些粗通文字的人对科学著作是看不懂的。句中,“对”的使用形
式是“主体对客体”。
1.(2015·鄂州调研)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明确地并且负责任地告诉你,只有经过深思熟虑,你________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②该院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到了这种病的病因,________为彻底战胜这种疾病提供了前提条件。
③所谓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它________各部分的简单相加,________再现事物各部分的本质联系。
A.才 从而 不是/而是
B.就 进而 不只是/两拨还是
C.才 进而 不只是/还是
D.就 从而 不是/而是
【解析】 ①前句中有“只有”,后面应用“才”与之相呼应。②“进而”表示递进关系,这里“到病因”是“战胜疾病”的前提,所以,应该为表因果关系的“从而”。③“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不只是……还是……”是递进关系。
【答案】 A
2.(2015·南昌模拟)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大书法家于右任是一个不愿给人题字的人,更________又不认识这个青年,________婉言谢绝了这个青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