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天津⾼考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天津⾼考语⽂试题及答案解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150分钟。第Ⅰ卷1⾄5页,第Ⅱ卷6⾄11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务必将⾃⼰的姓名、准考证号、科⽬涂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条形码。
2.每题选出答案后,⽤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的答案标号涂⿊。如需改动,⽤橡⽪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效。⾼考资源⽹
3.本卷共11⼩题,每⼩题3分,共33分。
⼀、(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全都正确的⼀组是
A.揩(kāi)油痉(jīng)挛笑靥(yè) 物⾩(fù)民安
B.泥(ní)古诤(zhèng)友蹊(qī)跷⽻扇纶(guān)⼱
C.滂(pāng)沱摈(bìng)弃聒(guō)噪悄(qiǎo)然⽆声
D.洞⽳(xué) 糟粕(pò) 酝酿(niàng) ⼼⼴体胖(pán)
【答案】D
【考点】考查正确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
【解析】A项的“痉挛”⾳“jìng”B项“泥古”⾳“nì”,C项 “摈弃”⾳“bìn”
【思路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多⾳字、⾳近字的读⾳,以及⽅⾔误读字的读⾳。B项中的“泥”是多⾳字,在作动词的时候,应该读“nì”,作名词时读“ní”;C项中的“摈”和“摒”⾳相近,⼜都可以与“弃”组成合成词,所以很容易误读,“摒”读“bìng”,摈读“bì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组是
A.雍容经典韬光养晦筚路蓝缕,以起⼭林
B.安详遐思薪尽⽕传⼆⼈同⼼,其利断⾦
C.跨越振辐秘⽽不宣合抱之⽊,⽣于毫末
D.坐阵砥砺学以致⽤壁⽴千仞,⽆欲则刚
【答案】:B
【考点】考查正确使⽤现代汉语汉字。
【解析】“筚路蓝缕,以起⼭林”中的“起”应为“启”,意思是说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服去开辟⼭林,形容创业的艰难;“振辐”中的“辐”应为“幅”,意思是“幅度”;“坐阵”中的“阵”应为“镇”,意思是“亲⾃在某个地⽅镇守,也⽤于⽐喻”。
【思路点拨】这道题主要考查学⽣对同⾳字、形似字的辨析能⼒,平时要注意正确使⽤,运⽤正确的⽅法加以区别,并及时积累。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组是
①对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翻译标准,有学者为:“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学语⾔的忠诚。
②⾛在⼤街上,天⾊微暗,⾏⼈稀少,⼏⽚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分寒意。
③“天⽣我材必有⽤”,这不是诗⼈,⽽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终有⼀⽇能⼤展宏图。
A.解释偶然妄⾃尊⼤
B.解读偶然夜郎⾃⼤
C.解释偶尔妄⾃尊⼤
D.解读偶尔夜郎⾃⼤
【答案】C
【考点】考查学⽣正确使⽤词语的能⼒。
【解析】“解释”与“解读”⼀组词语的区别就在于两个不同的词素;“释”在对概念等做出诠释,⽽“读”多是对⽂字作主观认知上的处理;“偶然”和“偶尔”都含有“有时候、不经常”的意思,但“偶尔”常修饰动词,语
境中修饰“飘落”,“偶然”常修饰名词;“妄⾃尊⼤”和“夜郎⾃⼤”都是“狂妄的⾃⾼⾃⼤”的意思,但是“夜郎⾃⼤”常以名词的性质出现,⼀般不作谓语,⽽“狂妄⾃⼤”作形容词,在语境中作谓语。
【思路点拨】这道题主要考查学⽣对近义词和同义词的辨析能⼒。我们可以从词的感情⾊彩、词性、词的使⽤对象、词的语⽓轻重、词语适⽤范围的⼤⼩、词语的使⽤场合等多种⾓度去加以区别。如果能够多读多思,形成语感,那么辨析起来就容易多了。Ks5u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句是
A.90个有特殊编号的“奥运⽸”在北京结束了⽹络竞价,以总价1283.65万元成交,每个⽸的均价都超过了14万元。
B.尽管在刚过去的“五⼀”⼩长假⾥已经使出浑⾝解数⼤搞促销活动,各商家在母亲节档期⾥仍然⼒度不减,再次掀起促销波澜。
C.植物营养学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施肥等措施提⾼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因此植物营养不仅对粮⾷质量安全,⽽且对粮⾷数量安全⾄关重要。
D.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答案】:B
【考点】考查辨析语病。
【解析】A项中的“每个”和“均价”“都”在表意上有赘余,因为“均价”就是每个的价格,与“每个”“都”重复,只保留“均价”;C关联词语误⽤,从逻辑关系上讲,“因此”表⽰前因后果,⽽C项语句的前后逻辑关系却是“前果后因”应该为“因为”;D“能否”表⽰事物的两个⽅⾯,所以对应的结论也应该是两个⽅⾯,⽽“有效开展”只表⽰了积极的⽅⾯,前后明显不对应。
【思路点拨】考⽣要熟悉病句的六⼤类型。每⼀类可以记⼏个典型的例⼦。采⽤造句类⽐法和语感审读法,可以识别多数⾮逻辑错误和语义性错误。
⼆、(9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5-7题。
①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发展⽬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的⽣活⾏为,充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
②基于个⼈健康——健康社会——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建⽴由“个⼈健康”发展到“健康国家”的
战略思想,这不仅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且⽴⾜于国家层⾯,为医疗卫⽣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向,也使卫⽣改⾰与发展的传统模式得以创新。
③基于居民健康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这⼀战略是⼀个跨部门、与各项社会政策相关的发展战略,也是⼀种将健康决定因素与其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战略。它不仅建⽴了具体⽽明确的指标体系,⽽且具有⽐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
④每个国家都是根据各⾃的国情,结合其医疗卫⽣服务体制的特点,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实际情况⽽制定其战略,并具有⾃⼰
的特⾊。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般以10年为⼀个阶段。
⑤“健康国家”战略是⼀个具有坚实科学背景的发展战略,它是基于公共卫⽣、流⾏病学、临床医学、卫⽣经济与卫⽣政策的学科,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泛研究,对居民健康发展⾼度关注的发展战略,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合作实施的⾼层次社会发展战略,这⼀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5.下列对“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核⼼,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
B.“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是对传统卫⽣改⾰与发展模式的突破。
C.“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结合各⾃国家医疗卫⽣服务体制的特点,分阶段发展、逐步提升的。
D.“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居民健康问题的战略。
【答案】:D
【考点】考查对⽂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考⽣要通读全⽂,快速到信息源。D项的信息源在第⑤段中的最后⼀句话中“这⼀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这⼀战略的作⽤是“有助于改善”⽽D项中的表述“解决”,明显夸⼤了这⼀战略的作⽤。
【思路点拨】考⽣有可能在读完⽂章后,即凭印象到选项信息的相关语境,要注意与语境原⽂进⾏严格⽐对筛选,看范围、轻重、因果、条件、对象、时空和已然与未然等多⽅⾯是否出现了偏差。
6.下列对本⽂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A.规范居民个⼈的⽣活⾏为,可以构建个⼈健康——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
B.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能够随时了解“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实际进程,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C.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协调各部门、各相关政策、各相关学科。
D.每个国家都在实施“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并以10年为⼀个发展阶段。
【答案】:C
【考点】考查对关键句⼦含义的理解
【解析】A项中的信息源在第⼀段中“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只见的责任与发展⽬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的⽣活⾏为”,“规范居民个⼈的⽣活⾏为”是整个战略计划将产⽣的结果,不是条件,逻辑关系倒置了;B项的信息源在第三段中,“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这样”指代的是“它不仅建⽴了具体⽽明确的指标体系,⽽且具有⽐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解释“这样”不合⽂意;
D项的信息源在第四段“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般以10年为⼀个阶段”D项的表述是“并以10年为⼀个发展阶段”将⼀般情况解说成了绝对情况。
【思路点拨】此题难度不⼤。考⽣只要通读了全⽂,对照⽂本,认真核对,就不难判断。
7.根据本⽂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项是
A.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战略,要求从个⼈层⾯来考虑国家医疗卫⽣体系的发展⽅向。
B.建设“健康国家”是⼀个系统⼯程,是逐层递进、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不会⼀蹴⽽就。
C.推⾏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有利于提⾼全社会的健康意识,合理利⽤社会资源。
D.我们必须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中国特⾊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
【答案】:A
【考点】考查概括⽂章内容
【解析】A项的信息源在⽂章的第⼆段,正和第⼆段信息便可知道,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战略,“⽽且⽴⾜于国家层⾯,为医疗卫⽣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向”⽽不是“要求从个⼈层⾯来考虑国家
医疗卫⽣体系的发展⽅向”。
【思路点拨】考⽣切不可只凭记忆便盲⽬答题,要有关照⽂章的整体信息。此题的难度不是很⼤,只要细⼼些,就不会有错
解。
三、(12分)
阅读下⾯的⽂⾔⽂,完成8~11题。
桓公⾃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鲍叔辞⽈:“⾂,君之庸⾂也,君有加惠于其⾂,使⾂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不如也;介胄执枹,⽴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不如也。夫管仲,民之⽗母也。将欲治其⼦,不可弃其⽗母。”⽈:“管夷吾亲射寡⼈,中钩,殆于死,今乃⽤之,可乎?”鲍叔⽈:“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然则为之奈何?”鲍叔⽈:“君使⼈请之鲁。”公⽈:“施伯,鲁之谋⾂也。彼知吾将⽤之,必不吾予也。”鲍叔⽈:“君诏使者⽈:‘寡⼈有不令之⾂,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
齐,必杀之。”公⽈:“然则夷吾受乎?”鲍叔⽈:“不受也,夷吾事君⽆⼆⼼。”公⽈:“其于寡⼈犹如是乎?”对⽈:“⾮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及也。”
公乃使鲍叔⾏成。⽈:“公⼦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为杀公⼦纠。⼜⽈:“管仲,雠[同“仇”]也,请受⽽⽢⼼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勿予。⾮戮之也,将⽤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也,⼤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授之其⼫?”鲁君⽈:“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寡君愿⽣得之,以徇于国,为⾂戮。若不⽣得,是君与寡君之贼⽐也。⾮弊⾢之君所谓也,使⾂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東缚⽽柙 [xiá,⽊笼]以予齐。
(节选⾃《管⼦·⼩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纠。齐国内乱,公⼦⼩⽩(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纠奔鲁。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反之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也⽐:并列
【答案】:A
【考点】考查对⽂⾔⽂实词在⽂中意思的理解
【解析】A项中的加有“增加”的意思,但是考⽣可以根据语境加以推断,“增加”的含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在语境中没有原来的标准,所以可以推测“加”的其他动词的含义,可以解释为:施加。
【思路点拨】考⽣要通读⽂⾔材料,古⼈说,“通则懂”,所以读通原⽂了解⽂章的⼤致含义,便可根据语境,结合平时积累,据语感,通过语法分析,再辅之以排除法,对实词词义加以推断,⼀般可以正确作答。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法,相同的⼀组是
A.
B.
C.
D.
【答案】 D
【考点】考车⽂⾔虚词的意义和⽤法。
【解析】A项中“乃”的含义分别是“竟然”和“才”的意思,同样是作副词,但是可以透过语境推测出不同的含义;B项中的“其”,第⼀个其⽤作句⾸,做主语,应为代词,他,指代管仲,第⼆句中的“其”也是代词,表⽰物主,他的;C项中的“于”均做介词,前者表⽰动作的⽅向,可解释为“到”,后⼀个可解释为“和”;D项中的“⽽”均做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以解释为“然后”“接
着”“再”等义。
【思路点拨】虚词的判断主要靠积累的虚词知识以及平时形成的语感。在做题时要注意分析虚词前后的语境,判断词的词性,再推断意义。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的⼀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母也。
②将欲治其⼦,不可弃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吾⼆⼼。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A
【考点】筛选信息要点
【解析】②是将任⽤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法;④不是表现管仲是治国之能⾂,⽽是表现他是国家的忠⾂。
【思路点拨】深⼊理解⽂中的句⼦的含义,需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所提⽰的信息,和选项加以对照,在使⽤排除法,就可以做做出答案了。
11.下列对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鲍叔⽛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两拨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会削弱齐国的⼒量。
D.本⽂表现了鲍叔⽛知⼈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才、善于纳谏。
【答案】:C
【考点】概括归纳⽂章内容要点
【解析】C项中的信息“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会削弱齐国的⼒量”在原⽂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
能弱齐矣”,意思是
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就会是齐国的⼒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不是“必将”被鲁国任⽤。
【思路点拨】考⽣要注意筛选⽂中的相关信息,仔细核对原⽂,认真推敲,因为⽂⾔⽂涉及到语⾔的障碍,要注意按照古代汉语的语⾔习惯去思考。
四、(19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