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的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的:
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与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通信工程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应该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通信系统与网络、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应用等方面,尤其在网络通信、移动通信、安全通信、微波通信等通信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
LO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在通信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开发和设计所需要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知识,以及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基础知识。
LO2)掌握通信及相关领域基本理论与技术;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L03)具有系统的与通信及电子信息领域相关的实践环节学习经历,在MCU、DSP、FPGA、MATLAB、C/C++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软硬件研发能力,初步具备设计与实施通信及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践与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LO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
LO5)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LO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二、培养人才的适应范围与专业特
培养人才的适应范围: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包括:
1、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与技术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2.通信系统、通信设备、通信器件的设计与研制;
3、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建设与维护;
4、通信和工业控制等领域软硬件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5、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
人才培养的专业特:
特一:以移动通信、无线通信、网络通信为主要的专业方向定位。
通信是一个有着广阔应用前景和社会需求的学科领域。本专业在全面培养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将以移动通信、无线通信、网络通信为主要的专业方向定位。
特二:以相对系统的软硬件研发能力培养带动综合素质的培养。
本专业教学系统地设置了研发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通过“基本实践技能、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三个阶段的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软硬件研发能力和专业素质。
三、专业培养标准
本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学生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合格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知识结构
通识类知识
人文和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和艺术;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级数、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计算、经典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
学科基础知识
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FPGA、通信电路与系统、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通信网络基础、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
专业知识
数字信号处理、信息理论基础、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无线接入技术、现代交换技术、微波技术、天线技术、多媒体技术、语音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器等。
2、能力结构
1)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验和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2)具有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3)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4)具有良好的信息获取及综合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6)具有批判和独立思考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3、素质结构
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热爱国家、爱好和平,明辨是非;
2)具有崇尚科学、坚持真理、追求创新、追求卓越的态度和精神。
四、主干学科和相关课程
主干学科:本专业所属一级学科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二级学科为通信与信息系统。
主要课程:电路与电子线路系列课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信息论基础、通信编码、通信原理、通信网基础、交换与路由技术、接入技术、移动通信、雷达技术等。
特课程:
电子工程师基本硬件实践技能训练
该课程是实践环节必修课程,其实践内容涉及到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逻辑电路、通信电子线路等课程的相关知识。从器件认知、器件焊接、常用工具和仪器使用到简单模拟与数字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硬件实践技能。本课程采用“教师课内引导为辅、学生课外实践为主”的教学形式。
Matlab和信号处理实践
该课程是实践环节必修课程,其实践内容涉及到Matlab、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课程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在Matlab平台上开展信号分析与处理、数字滤波、图像信号处理等方面的实践技能。本课程采用“教师课内引导为辅、学生课外实践为主”的教学形式。
通信工程师综合实训与实践
该课程是实践环节必修课程,其实践内容涉及到通信原理、通信编码、通信新技术、移动通信、通信网基础、交换技术、光纤通信等课程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在通信工程的关键技术领域和新技术领域提供实践机会。
嵌入式系统通信技术专题实践
该课程是实践环节选修课程,主要面向成绩优秀且实践技能较强的本科学生,其实践内容基于DSP平台、RAM平台和FPGA平台。在课程设置考虑上为部分优秀学生“打通”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两个教学环节,即从第7学期开始进行专题研究和探索,课程结束后提出有创新意义的项目建议,在第8学期的毕业设计环节中完成所提出的项目研究,进而培养本科学生的高端人才。
辅修专业课程模块:共33学分。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64学时、4学分)、数字逻辑电路与FPGA(64,4学分)、通信电路与系统(64学时、4学分)、信号与系统(64学时、4学分)、随机信号分析(32学时、2学分)、电磁场与电磁波(64学时、4学分)、通信原理(64学时、4学分)、通信网基础(32学时、2学分)、通信编码(32学时、2学分)、微波技术(48学时、3学分),合计33学分。
选修专业课程模块:共10学分。
信号与系统(64学时、4学分)、通信原理(64学时、4学分)、通信编码(32学时、2学分),合计10学分。
五、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 )
六、课程关系图(Program logic)
见附图。
七、毕业合格标准
1.符合德育培养要求。
2.最低毕业学分190。其中理论课程144.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45.5学分。其中创新创业教育不得低于4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不得低于9学分,辅修课程不得低于6学分。
八、授予学位
本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九、课程配置流程图
见附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