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套人民币背后的故事
第四套人民币背后的故事
对于我们之前所使用过的第四套人民币,想必已经有很多人都记不清是哪套了,第四套人民币曾经带给了我们太多童年的回忆。比如我们小时候会拿着仅有的一毛钱去买一根冰棒,又或者是五毛钱买一根冰凉的火炬。满满的回忆呀。可如今这套人民币已经离我们远去。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下这套留给我们无数美好回忆的纸币吧。
首先,第四套人民币是筹划设计时间最长的一套人民币,从1967年1月总行提出设计第四套人民币的设想,到1985年5月定案,历时18年。
1967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向国务院反映了湖北机械学院部分众对人民币1元券天安门上没有像、红旗和标语提出尖锐批评的情况,同时提出了新版人民币的设计设想。次月,李先念批示:“应准备一套新版人民币,设计图景要多反映些生产关系方面的题材,克服第三套人民币生产力题材多的问题。”1968年7月16日,总行第一次向国务院报送新版人民币设计方案初稿,主要以“三突
出”(突出的光辉形象、突出思想、突出的革命路线)和“两个反映”(反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题思想,当时受到周总理的严肃批评。设计第四套人民币的正是侯一民。
侯一民,男,蒙古族,1930年生于河北高阳。
著名油画家、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壁画学会名誉会长,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新壁画运动开拓者之一。擅长油画、壁画、中国画、陶艺、雕塑及考古鉴定。
美院油画系副主任、壁画系主任、第一副院长,中国壁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壁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理事长等职。参与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设计。1986年后,参与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等园林创建,任总顾问。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第四套在文字的采用及规范化、标准化上也作了认真调整。全套票券不仅继续采用蒙、藏、维、壮四种少数民族文字,以方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使用,而且又在1元以上主币上增印了盲文符号。第四套人民币还吸收了国家对汉字整理和简化的成果,在票面上全部采用了规范化汉字,但字体仍沿用马文蔚先生的“张黑女”碑体。第三套人民币的价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