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常识大全:三支一扶常识40000问(三百一十三)
行测常识大全:三支一扶常识40000问(三百一十三)
30353.锋面雨的成因主要是冷暖气团所形成的锋面相遇之后,暖气团中所携带的大量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从而形成降水。
30354.中国地处最大的亚欧大陆东岸,面对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形成非常明显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随着季节的变换,会在大陆和海洋分别产生冷暖气团,在季风的影响下移动。
30355.锋面在移动过程中,若暖空气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暖锋。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就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多转云雨天气。
30356.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地位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了原来暖气团所在的位置。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多转晴好。
30357.由于暖空气携带雨水,所以当冷锋时,锋前接触到暖空气时,暖空气由于气温下降造成降雨。而锋后的暖空气由于雨水已经不再饱和所以锋后就没有降雨了。而暖锋时,暖气团向冷
气团移动,刚接触冷气团时,降雨就下落了。这就是锋面雨,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
30358.地形雨的成因主要是气团在移动过程中受到地形变化的影响,携带水汽的气团被迫抬升后遇到高空的冷空气凝结成水滴形成降水。
30359.地形雨的形成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有携带水汽的移动气团;二、地形的变化(山地)。降水区域主要是山体的迎风坡,会使得有雪线的山体迎风坡雪线降低。
30360.对流雨的成因主要是低气压区(赤道低气压区、副极地低气压区)气流方向以竖直向上为主,地表热气团被迫抬升至高空,受冷空气的影响凝结成水滴,形成降水。
30361.台风雨的成因主要是热带气旋携带大量地表水汽上升至高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30362.台风不但带来大风,而且相伴发生降水。台风中的降水分布在海洋上也很有规律,但是在台风登陆后,由于地形摩擦作用,就不那么有规律了。台风中有上升气流的整个涡旋区,都有降水存在,但是以上升运动最强的云墙区降水量最大,螺旋云带中降水量已经减少,有时也形成暴雨,台风眼区气流下沉,一般没有降水。
30363.台风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太平洋地区称作台风,在相同纬度的大西洋地区称作飓风。夏秋季节是台风多发的季节,近期的台风“利奇马”在中国登陆,对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山东地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0364.四大降水类型是陆地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在整个自然地理影响因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0365.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30366.主流科学界认为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这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30367.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根据震源离我们的距离,我们把地
震可以分成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因为浅源地震离我们距离较近,释放的能量到达地表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故危害较大。深源地震因为离我们距离较远,往往危害较小。
30368.世界有三大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和欧亚两大地震带中间,我国地震频发的地震是四川的龙门山地震带,它环绕着成都,但它并不是简单的地形隆起,而是一条巨大的断裂带,主要由三条断裂组成:由西到东分别是汶川-茂县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安县-灌县断裂,近年来我国的汶川、雅安、芦山、阿坝九寨沟、长宁地震都处在这一地震带上。
30369.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地区,最早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地势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30370.青藏高原特点主要包括:多雪山冰川,远看是山,近看成川。高原上湖泊众多,有纳
木措、青海湖等。冻土广布,植被多为天然草原。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热资源十分充足,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铜、铅、锌、水晶等。
10级台风30371.青藏高原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地之一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目前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
30372.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又称北部高原,包括内蒙古大部分和甘、宁、冀的一部分,在大兴安岭、祁连山之间,属于风蚀地貌。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古有“瀚海”之称。
30373.内蒙古高原特点包括:地势起伏和缓、山脉少;东部多草原,西部多戈壁、沙漠。内蒙古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场,草原面积约占高原面积的80%,属欧亚温带草原区的一部分,是中国最大的绵羊及山羊放牧区和中国骆驼主要产区之一。
30374.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
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属于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度800~3000米,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
30375.黄土高原特点包括:地表覆盖深厚的黄土,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不仅如此,黄土高原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30376.黄土高原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有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30377.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东部,贵州大部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400~800千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云贵高原属亚热带湿润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差别显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