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洛阳旅游特产推荐
10大洛阳旅游特产推荐
洛阳牡丹花会期间游客很多。大多数来看牡丹的人会选择一些特产和礼物送给他们的朋友。那么现在就给大家总结一下洛阳的礼物吧。
1、洛阳牡丹花茶
千百年来,牡丹与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从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牡丹文化。千年牡丹诗词是牡丹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喜闻乐见的绘画、照片和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从不同侧面衬托出牡丹的优雅,蕴含着广大人民众对国家富强、生活幸福的期待和追求。
(医药简·东汉)
早在神农尝百草的时代,先民们就已经从治病疗伤的实践中认识了牡丹的药用价值。1972年在甘肃武威柏树乡发现东汉早期医简中,已有用牡丹“血瘀病”的处方。
据近年来的分析研究,牡丹花瓣中含有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营养物质,可用于生产各种保健品或天然健康营养食品。
牡丹花富含总黄酮、活性多糖、氨基酸等多种维生素:总黄酮具有活血通络、降血脂、降血压、抗血栓、软化血管、改善心脑血管血液循环、美容护肝等作用。它被认为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
牡丹花新资源食品
2013年洛阳祥和牡丹科技申报的国家“丹凤牡丹花新食品原料”项目获得国家卫计委批准,该项目的获批使牡丹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的食品原料,谱写了牡丹花用于食品生产的国家法规,改写了我国牡丹花不能合法生产食品的历史,是中国牡丹产业史上的里程碑,被河南省花协、牡丹芍药委员会等授予“中国牡丹花新资源食品创始企业”。
牡丹全花茶原料全部采用当天初开的鲜嫩牡丹花朵,工艺采用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等创新工艺,经多次清洗,并经260-280度高温杀青5-10分钟,有效解决了涩口和花粉过敏的技术问题,该全花茶属于熟制花茶,有效去除了牡丹花生青的气味,口感清香淡雅、回味微甜,茶汤透彻清灵,口感清雅。
来我们,可以有很大优惠
2、洛阳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属于唐代生产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而以黄、绿、白三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其精湛的烧制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是凝聚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唐三彩在唐代是多彩铅质釉陶产品的概称,盛得于初唐。它的釉彩有黄、绿、褐、蓝、黑、白等。所以它的确切而又符合实际的名称应该是“唐代彩釉陶器”。但又因这种彩釉陶是以白、绿、黄三种颜为其主要调,所以人们习惯地称它为唐三彩。我国古代有以三、五为多数的意思,因此三彩也有多彩的含义。其珍品大批发掘于九朝古都的洛阳,故又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当时的陶瓷除一些日用品与陈设品外,三彩釉还大量应用于陶俑、陶马等作为殉葬品的明器上。
3、洛阳青铜器
洛阳不仅出土了历史上最早的青铜器,还拥有西周时期最大的青铜器铸造遗址。早在上世纪
70年代,我市文物工作者就发现了西周北窑青铜铸造遗址。据住在这里的李建民先生说,北窑分上窑、中窑、下窑,每一个都是一个村。遗址位于上窑附近,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300米,占地面积较大。经考证,该遗址始于西周初年,是西周宗室的青铜铸造基地。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西周早期的青铜铸造技术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洛阳青铜器制造业历史悠久,始于夏朝,盛于西周。自1973年以来,洛阳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工艺美术厂复制了数千件仿古青铜器,主要有骑马飞燕、犀牛、醉邪、方毅、车马俑、人物俑、奔马、各种酒器、刀剑等。洛阳仿古青铜器的成功制作不仅再现了历史风貌,还可以作为室内装饰品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
4、洛阳八大件
洛阳老八片是河南洛阳最具特的传统特之一。老八片主要指双烧饼、芝麻饼、甜咸饼、坚果饼、蛋卷饼、花生饼、金丝小枣、蛋黄饼等八种糕点小吃。老八片作为洛阳当地著名的小吃,历史悠久,口味独特,营养丰富,品种繁多,是走亲访友的佳品。
5、洛阳牡丹瓷
牡丹瓷来自古都洛阳。他将瓷器烧制技术和粉彩绘画技术相结合,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种形象生动、泽自然、叶脉清晰可见的牡丹瓷。它的诞生为中原大地增添了一堆绚丽多彩的文化奇观。牡丹瓷是中国众多雕塑家中的佼佼者,是中国悠久的陶瓷文化和制瓷工艺不断发展中的创造性成果,是中国陶瓷艺术流派的精华。
具有中国特的礼物
6、洛阳唐白瓷
唐白瓷既有国花牡丹的华贵、大方、美丽,又有高岭土的洁白、柔和、细腻。两者完美结合,生动立体地再现了牡丹花的原貌。以瓷器为载体,托出美丽的牡丹,成为中国瓷器文化中的精品。唐代官窑的唐白瓷具有国花牡丹的华贵、大方和美丽,唐代官窑的唐白瓷胎质坚细,呈乳白或象牙,高岭土的白、柔、细三者完美结合,生动、立体地再现了牡丹的本来面貌,并以瓷器为载体,产生了花王的绝美牡丹,成为中国瓷文化中的精品。
7、洛阳澄泥砚
澄泥砚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传统书法用具之一,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8、洛阳平乐牡丹画
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平乐村地处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北靠邙岭,南接佛教圣地白马寺,交通便利。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西域入贡“飞燕铜马”筑“平乐观”而得名。历史上曾5个朝代在此建都,文化积淀深厚,“归来宴平乐,美酒斗诗千”等诗句,脍炙人口,千年流传。
“平乐牡丹画”形成了以中国传统写意绘画技法为主,饰以醇厚彩,花朵雍容艳丽,神韵犹存,枝叶生动洒脱,秀而不滞,远望有气势,近看透笔墨的特。置于厅堂现富贵豪放,挂于书房见清雅祥和。
9、洛阳会圣宫砚
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宋代是我国制砚发展的高峰期,砚台种类众多,洛阳会圣宫砚便是其中之一。
  洛阳会圣宫砚以石质柔软、细腻、润滑、艳丽而驰名于世,用会圣宫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经久不变,好的会圣宫砚,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汽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宋哲宗时,
米芾趁进宫面见皇上的机会,求宋哲宗恩赐洛阳会圣宫砚。
10、洛阳宫灯
洛阳宫灯历史悠久,它创自东汉,盛于隋唐,久传不衰。相传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为粉饰太平,于元宵佳节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逐渐传出宫廷,流向民间。"宫灯"之名,即由此得来。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迁都洛阳后的第一个元宵夜,即在洛阳新宫内外和天津街上陈设百戏,遍饰宫灯,饮宴畅游。隋唐时期,每逢元宵佳节,洛阳全城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胜游,盏盏争奇斗艳。这种风俗,风靡全国,波及海外。宋以后,洛阳屡遭战乱,元宵节逐渐失去了旧时的风采,但宫灯制作技术,一直流传至今
还没来看牡丹,趁天气好,赶快来吧,我们洛阳天天旅行社,可以定房、定车、定票、定线路、定导游、定美食,都可以我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