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务工家庭儿童的社会资本与心理健康研
究
以延吉市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中国、俄罗斯、朝鲜的交叉地带,具有跨境劳务输出的地理优势。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延边地区实现了向周边(韩国为主)及其他发达国家劳务输出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吉林省人口转移最多的地区。延边地区的劳务输出一方面振兴了地方经济,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大量的离散家庭,即原来由夫妻、子女构成的家庭,成员分散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生活(金花善、全圣爱,2014)。这些由于父母出国务工而留守在家的儿童因与父母长年分离,产生了一系列的健康和教育问题,留守问题成为影响家庭、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据统计,截至2011年,延边州约有外出务工人员15万人,留守儿童5万人,城市留守儿童占整个留守儿童的90%以上;延吉市某小学父母出国务工家庭的留守儿童占整个学生比例的57%(延边州委办公室,2011)。相比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延边地区出国务工家庭的儿童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其特殊性。已有研究显示,与父母长期分离,家庭监管和社会支持不足,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长足发展(Graham & Jordan,2011;Parrenas,2005;Suarez-Orozco,Todorova,& Louie,2002)。有学者指出,延边地区留守儿童与父母长年分离,有些甚至可以长达10年之久;城市留守儿童居多,留守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朴金海、郑小新,2009)。延边州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留守儿童更易出现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等心理健康问题,有些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危及家庭安宁与社会稳定(延边州委办公室,2011)。
虽然,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已意识到出国务工家庭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然而目
前延边地区留守儿童的政策措施与研究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有报告指出延边州尚未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和有效的管理机制,现有服务机制提供的社会资源和服务只停留在个别家庭和社区层面上,相关部门对儿童所需社会设施的资金投入和建设项目甚少(延边州委办公室,2011)。针对留守儿童的政策服务,仅在少数社区或学校展开,存在服务形式化、缺乏科学的指导和针对性等问题。另外,服务的专业性不足,现有心理咨
询、课后辅导等服务提供者多为志愿者、退休干部、妇联领导等非专业人员。
由于延边出国务工家庭的留守儿童问题属于地区性问题,目前国内针对延边地区劳务输出家庭的留守儿童研究并不多见。已有研究多是经验性研究,缺乏科学的研究设计和论证,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考证。同时,针对该地区的政策研究大多缺乏对该地区的情境考量,造成延边地区有关留守儿童的政策或服务多集中于教育和监管问题——这些在农村留守儿童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而缺少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方面的研究和关注,使得现有社会政策和服务欠缺针对性(朴今海、郑小新,2009)。
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跨国流动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并非延边地区所特有,在东南亚、南美等国家有着十分类似的情形。国外相关研究已表明,全球化背景下因跨城、跨境务工而产生的家庭离散会对家庭关系和社会连接带来负面的影响,尤其是长期在外务工的离散家庭,减少儿童在家庭和社区共同生活的机会,破坏儿童在家庭和社区中共同的社会情感需要(social-emotional commons)(Isaksen,Devi,& Hochschild,2008),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据此本研究认为,当父母无法在儿童身边照顾时,来自家庭照顾者、朋辈体和老师的社会支持都将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Fan,et al.,2010;Parreñas,2005;Battistella & Conaco,1998)。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选用社会资本为理论框架,将同环境中完整家庭的儿童作为参照,分析不同来源的社会资本对于延边地区留守儿童与完整家庭的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预测作用以及差异性,揭示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有效社会支持来源,为延边地区留守儿童政策制定提供有效依据。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经典社会学研究,并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和美国社会学家Coleman的影响。Coleman(1988)认为社会资本是嵌入在固有社会关系中的一种资源,这些社会关系可以促进社会结构中的行动者或者团体的行动(Coleman,1988:98)。在Bourdieu(1986)的定义中,社会资本是基于符号化的权利与社会再生产的无形资本,它侧重于可以获得这些累积性资源的社会关系。Putnam(2001)对社会资本的定义强调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等社会活动。
综上,本研究以Coleman(1988)定义的社会资本为主,社会资本是指“在家庭关系以及社区关系中的固有资源集合,这些资源将有助于儿童和青少年认知与社会的发展”(转自
Field,2003,p.24)。社会资本由社会网络、人际关系、信任、规范等要素构成,行动者或团体可以在社会结构中获得资源,可当作个人资源,并有利于团体行动。
(二)社会资本与儿童心理健康
Coleman(1988)最初使用社会资本是对父母在提升他们子女成功概率的复杂社会机制进行考察时,发展至今已有大量有关于社会资本与儿童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理论上,社会资本对于解释处境不利儿童健康发展的基本假设在于社会支持网络为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外部环境与他们内部感情世界提供重要的连接(Pinkerton & Dolan,2007)。从儿童和青少年所生活的环境中可知,社会支持网络不仅仅是指与儿童和青少年最为密切的家庭支持网络,还涉及他们所生活的整个社会生态体系,包括家庭、社区和学校。为了识别社会环境中不同层次的网络资源,“社会资本”概念的引入有助于系统分析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与功能(Bottrell,2009)。
出国务工条件大量研究已经证实,社会资本具有能够在社会情境中提供社会资源的功能,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形成积极的结果,减少不利环境对弱势儿童及青少年的负面影响(Laser & Leibowitz,2009;Terrion,2006;Stanton-Salazar & Spina,2005)。譬如有研究指出,社会资本可以降低青少年怀孕、犯罪的几率和减少反社会行为的出现,提高学业成就(Ngai,Cheung,& Ngai,2012;Laser,& Leibowitz,2009;Putnam,2000)。又如,Voydanoff和Donnelly(1999)的研究发现,无成年人照顾的青少年在控制了
人口学变量后,来自家庭中的社会资本(父母监管)对青少年的心理适应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同时,一些研究指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儿童情感和行为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尤其对不利境遇的儿童和青少年,具有降低风险、获得成功机会的作用(Decker,Dona,& Christenson,2007;Rey,et al.,2007;Stanton-Salazar,1997)。另外,有研究指出朋辈体中良好的朋友关系可以帮助不利处境的青少年获得更加积极的生活感知、自信心及自我认同(Ngai,el al.,2013;Skovdal & Ogutu,2012)。以上研究说明,作为儿童成长的保护性因素,来自家庭、学校、朋辈体中的社会资本对不利环境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三)研究假设
1.出国务工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
目前,现有国内学者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大部分以城乡务工流动家庭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考察,但对出国务工家庭儿童的研究并不多见。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显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家庭关系的变化造成留守儿童很难在短时间适应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缺失状态,正处在情感性格变化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