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北外滩景点介绍
北外滩,位于虹口区南部滨江区域,是上海中心城区里市场基础扎实且中央商务功能相当完备的板块。
北外滩西至河南北路与静安区(老闸北)相邻,东到大连路与dnf 强化技巧杨浦区相接,南界苏州河与黄浦区相交,北临周家嘴路海宁路。作为外滩的延伸,这里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区位优势更是得天独厚:坐北朝南,面水朝阳,西南处外白渡桥、吴淞路桥两桥与老外滩相连,南面隔江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相望,延绵起伏的古典建筑和对岸的摩天大楼尽收眼底,与外滩、陆家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构成黄金三角,蕴含巨大的开发价值。
黄浦公园
黄浦公园位于中山东一路28号,东濒黄浦江,南邻外滩绿带,西沿中山东一路,北接吴淞江(苏州河),是上海最早的欧式花园,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她是外滩百年沧桑的见证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8月8日,黄浦公园正式开放,但仅对外国人开放。清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才允许租界华人有条件入园参观。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公园彻底对华人开放,限制性标语全部撤除。
黄浦公园以人民英雄纪念塔为主景,该塔矗立在公园东北部的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塔高60米,形态如江中涌起的三股浪柱汇于高空,象征战争、五四运动、解放战争牺牲的人民英雄;江堤位于园东、北两面,其中苏州河堤长80.7米,黄浦江堤长137米,均宽10米;雕塑“浦江潮”位于园南部的花坛中,面朝园门,是一个勇士在挥舞着旗帜,象征人民挣脱旧社会的铁锁链;广场位于园中北部,周边有花岗石地坪、名人题字奠基石碑、草坪、花坛和和喷水池。
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是架在中山东一路和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外白渡桥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两跨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北、沪东的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和车流量很高。外白渡桥是位于今苏州河入黄浦江口的第一座桥,依次向里的桥也有俗称“里白渡桥”(今乍浦路桥)、三白渡桥(今四川路桥)。
外白渡桥经历过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桥体。据史料记载,外白渡桥最初是木桥,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中间设有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这座桥是由当时供职于怡和洋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其他人合资修建的,因而被命名为“威尔斯桥”。第二代外白渡桥位于“威尔斯桥”左侧,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当年的英国人叫它“花园桥”,而百姓则直呼为“外摆渡桥”。后来数十年,由于民间口误便逐渐被读成“外白渡桥”并沿袭下来。此后,这里过桥不再付费,而威尔斯桥则由工部局拆除。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租界工部局决定另建新桥代替,这才有了第三代的钢结构外白渡桥,并使用至今。 坦克世界m系吧
十六铺
小东门原名“宝带门”,门外为十六铺。街市东临黄浦江,西濒丹凤路,南达老太平弄,北至龙潭路,历史上南侧曾延伸至万豫码头街,是上海的水上门户。该码头由美国旗昌轮船公司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建造,清咸丰、同治年间始用名十六铺码头,之后易名南栈码头、罗斯福码头、江西码头等,直至解放后复名十六铺码头。1982年,李鸿章创办的招商局仓库被拆,在原址建造了十六铺新客运站。
高考不能戴眼镜吗十六铺地处外白渡桥与卢浦大桥的黄浦江黄金水道中间,有一个黄浦江S形弯道,上面的亲水平台有730米长,拥有270度视野,可观赏到外滩万国建筑博览、陆家嘴地标景观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亲水平台下面是下沉式广场,体量为2万平方米,一共分为三层,娱乐餐饮设施位于地下一层、二层,紧连十六铺旅游集散中心和黄浦江游船码头。
陈毅广场
陈毅广场位于上海市南京东路外滩,广场中央矗立着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塑像。陈毅塑像坐北朝南,用青铜浇注,高5.6米,底座用红磨光花岗石砌成,高3.5米,塑像再现了陈毅同志视察工作时的典型姿态。陈毅广场涌泉位于陈毅塑像南面,它的造型是外周正方,内圈椭圆的现代化喷水池。陈毅广场一个世纪前这里是英国驻华总督巴夏礼的纪念铜像。
情人墙
外滩“情人墙”的是黄浦公园至新开河的黄浦江边、全长约1700米的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建
仙剑98于黄浦公园至新开河的黄浦江边,全长约1700米。观光台是建造在伸向浦江上的空箱式结构防汛墙上,地面是用14万块彩地砖和花岗石铺成。
老一代的上海人大多有过去外滩“情人墙”“轧朋友”的经历。以前上海人家住房紧张,谈对象只好去户外,外滩的这一段墙边情侣扎堆。而“情人墙”如今已不复存在,围墙已全部拆除,代之以亲水栏杆。
观光隧道
外滩观光隧道是上海首条黄浦江越江行人隧道,外滩观光隧道的浦东出入口紧临东方明珠电视塔的西侧,浦西出入口位于外滩陈毅广场的北侧,是中国第一条越江行人隧道,2000年底竣工。外滩观光隧道全长646.70米,两边的地下建筑均为地下3层、局部4层结构,总建筑面积近17500平方米。
外滩观光隧道采用了无人驾驶自动控制系统,12辆四壁透明的观光车可以不间断地运送游客往返于浦江两岸,以每秒3米的速度行驶,全程仅需5分钟,每小时运送量达5000人次。隧道的两岸出入口由自动扶梯输送旅客,残疾人采用液压电梯输送,隧道内采用全自动、
无人驾驶、牵引式封闭车厢输送游客,整个过江时间约需2.5~5分钟,其运输能力最高可达5280人/小时。
外滩源
外滩源是上海外滩的源头、起点,具体方位即外滩最北端、外白渡桥以南,是与黄浦公园隔路相望的公共绿地及一些历史建筑。这里是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的地方,也是外滩的初始地,称之为“外滩源”。它涵盖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建成的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及毗邻的圆明园路、虎丘路等一带欧洲风情的景观街。圆明园路是一条全长276米,宽16米的休闲步行街,路面铺设了深九龙清花岗岩石子,近绿地一侧栽种着北美鹅掌楸行道树;另一侧则是金融大楼、安培洋行、哈密大楼、兰心大楼等。
“外滩源”区域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区域内的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1号楼,花园草坪对公众开放)、原英国驻沪总领事官邸(2号楼)、原教会公寓(3号楼)、原新天安教堂(4号楼,今名“联合教堂”)和原划船俱乐部5幢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外滩建筑》的组成部分,构成了一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原英领馆草坪中,有27株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
喜剧电影 爆笑历史雕塑
●常胜军纪念碑
常胜军由美国人华尔建立,为清廷四处征讨“判逆”最终解散常胜军的是英国人戈登,起因是对李鸿章不满。上海外滩外白渡桥南堍曾经有座常胜军纪念碑,这是由李鸿章出资,为纪念清同治元年(1862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在江苏省攻打太平军的常胜军阵亡将士而建的。纪念碑原在外滩花园北门外,重建公园围墙时划入园内。它以正方形大理石为基座,基座上为三角锥形碑。碑上镌刻汉文“得胜”二字,共镌刻有48名阵亡的外籍常胜军官兵姓名。因华尔列居首位,因而又被称作“华尔纪念碑”。
华尔来自美国,清咸丰九年(1859年)来到中国并在上海娶妻,加入了中国籍。他招募外国人组成洋队并任队长,率领洋队协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因多有战功,他所率的洋队被李鸿章授予“常胜军”之名。后来他在慈溪对阵太平军战争中身亡。英国人戈登在华尔死后接手常胜军,他指挥常胜军参加了江浙战场上的大多数战役。清同治二年(1863年)12月,戈登引诱太平天国纳王郜永宽投降并攻占苏州,而李鸿章违背了事前誓约,强行处死郜永宽,戈登遂对李鸿章和清廷不满,不仅辞掉清廷之职、拒绝皇帝赏赐,还在昆
山解散了常胜军。解散后,李鸿章划银1500两在上海建立了常胜军纪念碑。民国三十年(1941年),该纪念碑被日军拆除。
●红石纪念碑
红石纪念碑建于第二次战争期间,当时矗立在外滩33号驻沪英国领事公署前的草坪上。该碑是为纪念当时与巴夏礼一起被中国官兵所擒后被杀的英国人而建,是英国在上海租界树立的第一座纪念碑。该碑为“英领署地上十字纪念碑”,而中国人都把它叫作“红石纪念碑”。
清咸丰九年(1859年),巴夏礼带一小队兵士到通州与清廷所派遣的钦差大臣会晤,被僧格林沁囚禁,并被监送北京。为此,英、法联军打到北京郊区,为了保全京城,清廷只好释放巴夏礼,但是同时被擒的英人中已有数人被杀。清咸丰十年(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三千人,在额尔金、葛罗、巴夏礼的指挥下,火烧圆明园。不久后,在北京礼部衙门,中、英、法三方签订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北京条约》。
作为战争的胜利者,在中国的英国侨民特地从英国定制了花岗石十字架,以纪念遇难诸人。
因为无法运往北京,这个十字架就立在了上海英国领事馆前的草地上。100年之后,受中东国际形势影响,英国政府下令撤消驻上海领事馆,原领事馆按照国际惯例为中国政府收还。当时有市民在英国领事馆前示威游行,红石纪念碑可能就是在当时被毁的。
●赫德铜像
赫德铜像曾坐落于九江路外滩的海关大楼前。该铜像的主人赫德是英国北爱尔兰人,曾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8年,赫德唯一获得清廷头品顶戴的外国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赫德于英国去世后,英国驻沪领事馆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决定为他立像纪念。民国三年(1914年)5月23日在九江路外滩的海关大楼前举行揭幕仪式。
赫德铜像由英国人设计并在英国铸造。铜像底座为四级台阶,台阶之上是长方形的基座,靠北的座基上镌一健步行走的男子,南面的石碑为一女子站在岩石上双手高举红灯望大海。东面和西面的石碑上则刻赫德生卒年代及生平事迹。铭文为:“前清太子太保尚书衔总税务司英男爵赫君德,字鹭宾,生于道光乙未,卒于宣统辛亥,享遐龄者七十七年,综关权者四十八载,创办全国邮政,建设沿海灯楼,资矜式于邦人,备咨询于政府,诚恳谦忍,智果明通,立中华不朽之功,膺世界非常之舆,爰铸铜像以志不忘。”民国三十年(19
学习雷锋好榜样歌词41年),日军拆除了赫德铜像,铜像的基座嵌石现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和平女神像
和平女神像又称欧战胜利纪念碑,为当时外滩体态最大的纪念碑。民国十三年(1924年)2月16日,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与阵亡的将士们,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与外滩交界处竖起一座和平女神像。神像面朝西,由上海的英美法侨民团体建立。和曼哈顿港的自由女神不同,从海上到达外滩的人们看到的是女神的背影。她左手抚一战争中失去母亲的儿童,以使他不再受到伤害;右手正欲放于一位失去儿子母亲的头顶上,以抚慰她心灵中深深的创伤。但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本占领当局将其拆毁,熔铸成炮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