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以魏为国号的政权
魏国(战国)
魏国国号正写
战国版图,魏国位于黄河流域一带。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
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大梁(现开封)后,魏国亦称梁国。历史
起源
魏国的先祖是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周武王牧野东征之后,他被封在毕[1],后代于是就以毕为氏[2]。毕国亡国后,毕公高的后代毕万逃到晋国,为晋献公作大夫,出征居车右,立有战功,被封到魏[3],立为“魏氏”[4],日后逐渐发展为晋国六卿之一。晋献公死后,四子争位,是时毕万之子魏武子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返国立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为大夫[5],魏渐强。春秋末年,晋阳之战发生,魏桓子、韩康子本为智伯部下,却又倒戈,与赵氏共灭智伯,并瓜分其所有领地[6],从此晋国赵、魏、韩三卿独霸。
建国
公元前403年,晋国的魏斯、赵籍、韩虔三大夫,获得了周朝官方承认,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7],脱离晋国,并将晋国领地瓜分,晋只剩绛城与曲沃两处,史称“韩赵魏三家分晋”。
崛起
魏国的国力在头两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时达至顶峰。魏文侯尊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儒家学者为
师[8][9],命乐羊为将攻取中山国[10],吴起为西河郡守[11],西门豹为邺县令[12],又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尽地力之教”[13],巩固了经济。李悝还撰写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成文法典《法经》,但今天现仅存篇目,内容已经失传。前413年至公元前409年,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魏国在此设立河西郡,以吴起为郡守(见河西之战)。公元前408年魏国向赵国借道攻取中山国,于前406年消灭。公元前405年至公元前404年,魏国联合赵国、韩国救援田会,进攻齐国,掠入齐长城,俘虏了齐康公。公
元前400年和公元前391年,三晋联军又多次击败楚国,夺取了不少土地。魏国盛极一时。
衰落
战国中期,魏国仍然强大,但是齐国、秦国等国的崛起对其形成了威胁。到第三位君主魏惠王魏罃即位时,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包括在黄河开发灌溉计划。但与此同时,魏国的国力却正慢慢的消退,由于这段时期的魏国不断东侵,其在东方的优势在一系列战争中多次受挫,在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公元前341
年的马陵之战中两败于齐国。然而,公元前343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率诸侯朝见周天子显王扁,仍具有相当威望。公元前340年,魏惠王三十一年,在西方,经过商鞅变法从而逐渐强盛起来的秦国夺取了河西地区(一个位于现在陕西东部与山西边界,黄河西岸的畜牧和战略要地),首都安邑(山西夏县)
完全暴露,只好把都城迁都大梁[14](河南开封东南),从此又称为梁国,此后更是不断受到秦国的侵略。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相互称王[15]。
合纵
公元前323年,魏国犀首之官公孙衍发起了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以求合纵反秦,结果失败。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中,秦军击败了魏国和韩国联军,两国此后再也没有力量单独向秦国发起挑战。之后由于秦国不断的压迫,局势越来越严峻。这时,公子无忌出现,并于公元前247年与其他五国联军,对秦国的侵攻军迎头痛击。公子无忌封爵为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不过,战后魏王对信陵君开始猜疑,更兼秦人又使用历久不衰的反间计,使魏王免去信陵君的要职。于是信陵终日借酒浇愁,并含屈而终。信陵死后,魏国无力抗秦,国土被秦国慢慢侵夺。
灭亡
秦王政即位后,对魏国的压力不断加大。于公元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用水计攻破大梁,魏国灭亡。
魏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魏氏领袖
称号领袖姓名在位年
在位年份关系
魏武子魏国怎么灭亡的
魏犨
《世本》名魏
?─前594年以后
毕万之孙、芒季之子
《史记》误作毕万之子
魏悼子名字已失考魏犨之子
魏昭子
《世本》、《左传》作魏魏绛?─前550年以后
《春秋人谱》云魏犨之子
《史记》误作魏颗之子
庄子
魏献子
魏荼
《左传》名魏
?─前509年以后
魏绛之子
《史记》误作魏嬴之子、
魏绛之孙
魏简子魏取?─前509年魏荼之子
魏襄子
魏侈
一作魏哆
《左传》作魏
曼多
前508年─前482
年以后
魏取之子
《史记》误作魏荼之子
魏桓子
《韩非子》《说宛》作
魏宣子魏驹?─前446年
魏侈之子
《史记》误作魏侈之孙
魏国君主
称号国君姓名在位年数在位年份
魏文侯魏斯50(前446年在位,前403年成为侯爵——前397年)
魏武侯魏击26(前396年——前371年)
魏惠王魏罃52(前370年,前334年自称公爵建立王国——前319年)
魏襄王魏嗣23(前318年——前296年)
魏昭王魏遫19(前295年——前277年)
魏安厘王魏圉34(前276年——前243年)
魏景湣王魏午15(前242年——前228年)
魏王假魏假3(前227年——前225年)
三国时期曹魏
曹魏版图
三国时期的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多称曹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
国。东汉末年,天下扰乱,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于洛阳后,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篡夺汉室政权,在洛阳称帝,曹魏始建。至炎兴元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由于曹魏在三国之中占据长江以北的广大中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实力远胜蜀汉和东吴。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的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中文名称: 曹魏  简称: 魏  首都:
洛阳
主要城市:
洛阳、邺城、长安、许
国家领袖:
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
人口数量: 四百四十余万  国土面积: 292万平方公里  奠基人: 曹操
目录 简要介绍  曹魏历史  兴起  发展  灭亡
领土范围  京师洛阳  政治制度  文官制度  地方制度  法律制度  军事制度 学术经济  学术思想  经济状况 对外战争  对外交往  帝王世系  地方行政区域  幽州  冀州  青州  并州  兖州  徐州  司州  雍州  凉州  豫州  扬州  荆州 展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