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的一个大约200bp的内含子上。第2种为单核苷酸突变,在外显子14中出现G→A的转换,导致了由精氨酸到组氨酸的突变,这种突变个体的表型与正常个体的表型在连锁分析时表现出了很好的共分离;另外发现了在外显子5中出现C →T的转换,但只是一种同义突变;第四种是在第一个poly Q 中的谷氨酸发生扩增,但并不引起发病,可能只作为多态。
4 基因F O XP2的功能和作用
由于F OXP2基因对言语功能的重要意义,科学家利用原位杂交和免疫化学方法研究了F OXP2基因在幼鼠和成年鼠大脑中的表达,发现F OXP2基因在大脑皮层皮质(cerebral cortex)、小脑埔肯野氏神经元(cerebellu m Purkinje neur ons)以及丘脑都有表达,而在髓区却很少表达,说明了F OXP2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空间特异性[10]。从时间上看,F OXP2在引导神经元的迁移过程中出现了较高的表达,这也说明了F OXP2基因编码蛋白在迁移后的神经元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从F OXP2基因编码产物的结构上看,该蛋白主要包括一个forkhead box和DNA结合区,而又f orkhead box包括3个fox(α镙旋)和2个大的l oop结构。F OXP2该蛋白是一种结合蛋白,该蛋白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对其它细胞的遗传性程序具有调控作用,可以调控其它基因的表达。F OXP2基因突变,产生的调控蛋白质的DNA粘合区被破坏,无法与脑发育期所表达的相关基因的调控区结合,使的大脑发育早期阶段所需的基因程序性表达遭到破坏[10]。
总之F OXP2作为人类所发现的第一个与言语功能相关的基因,从该基因的进化上看也是人类在遗传上不
同与其它物种的重要遗传标记之一。它的突变使其编码产物丧失了作为一种调控因子诱导大脑神经元迁移后分化的重要功能,近而影响了个体言语能力的发展。但关于该基因如何启动和抑制其它基因的表达,它的突变是否孤独症有关[11,12],以及还与其它生理功能有关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另外该基因只是与人类言语功能相基因中的一个,其它言语相关的基因还有待于进一步发现和定位。参考文献:
[1]Marcusand,Si mon,E Fisher.FOXP2in focus:what can genes
tell us about speech and language?[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3,6(17):257-262.
[2]Belton E,Sal mond CH.B ilateral brain abnor 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dom inantly inherited verbal and or ofacial dysp raxia[J].
Hum B rain Mapp,2003,18(3):194-200.
[3]Erin K,O’B rien,Xuyang Zhang,Carla N ishi m ura.A ss ociation of
Specific Language I mpair ment(S L I)t o the Region of7q31
[J].Am J Hum.Genet,2003,72:1536-1543.
[4]Enard W,Przeworski M,Fisher.Molecular Evoluti on of FOXP2,
a Gene I nvolved in Speech and Language[J].Nature,2002,
418:869-872.
[5]O’Neill M D.First Language2A ss ociated Gene Identified[J].
华东地区有哪些省B ioBeat Online Magazine(May22,2002).www.
app liedbiosystem s.
[6]B ruce HA,Margolis RL.FOXP2:novel exons,sp lice variants,
and CAG repeat length stability[J].Hum Genet]2002,111
(2):136-144.
[7]Cecilia S,L Lai.Af orkhead2domain gene is mutated in a severe
s peech and language dis order[J].Nature,2001,413(4):519-
523.
[8]Gauthier J,Joober R.Mutation screening of FOXP2in
individuals diagnosed with autistic disorder[J].Am J Med
Genet,2003,118(2):172-175.
[9]A rend Sidow.Genome M inireview Sequence First,A sk Questions
Later[J].Cell,2002,111(4):1316.
[10]Russellj,Ferland,Ti mothyj.Cherry,Characterizati on of Foxp2
and Foxp1mRNA and Pr otein in the Develop ing and Mature
B rain[J].J Compar Neur,2003,460:266-279.
[11]D F Newbury,E Bonora.FOXP2Is Not a Major suscep tibility
Gene for Autis m or Specific Language I mpair ment[J].Am J
Hum Genet,2002,70:1318-1327.
[12]W assink TH,Piven J,V ieland VJ,et al.Sheffield VC
(2002)Evaluati on of FOXP2as an autis m suscep tibility gene
[J].Am J Med Genet,2002,114:566-569.
国内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研究进展
Advances of I n term ed i a te Host and Reservo i r Host of Ang i ostrongylus
Can tonen sis i n Guangzhou,Ch i n a
王新彩,刘润芳
摘 要:目的 了解国内已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方法 参阅相关文献对国内已发现和证实的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作一综述。结果 中间宿主的种类有:福寿螺、褐云玛瑙螺等螺类;
足襞蛞蝓、双线嗜粘液蛞蝓等蛞蝓类;同型巴蜗牛、短梨巴蜗牛等蜗牛类。转续宿主有:青蛙及蟾蜍。
结论 国内已发现一些软体动物螺类、蛞蝓类、蜗牛类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青蛙和蟾蜍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转续宿主。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转续宿主
中图分类号:R5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688X(2006)04-0311-03
收稿日期:2006-10-08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作者简介:王新彩(1963-),女,河南温县人,副教授,从事寄生虫学教学和研究。
广州管圆线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尾感器亚纲圆线虫目管圆科管圆线虫属,它寄生于鼠类肺部血管,偶可寄
・
1
1
3
・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年12月 第24卷 第4期
生于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炎或脑膜脑炎,主要表现为急性头痛、颈项强直、脑膜刺激症等,严重者亦可引起死亡。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体主要是因为食用了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而感染,因此广州管圆线虫病也是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该病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多有报道,北方较少见,而2006年夏季北京发生多起因食用螺类而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广州管圆线虫病是新现的寄生虫病,人们对其临床表现和传播过程还缺乏了解。本文对我国已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的种类做一综述。
1 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
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过程较复杂,成虫寄生于多种鼠类的肺动脉内,虫卵产出后进入肺毛细血管,第1期幼虫孵出后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再吞入消化道,随后与宿主粪便一起排出,当此幼虫被吞入或主动侵入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体内后,在其组织内先后发育为第2及第3期幼虫,鼠类因吞食含有第3期幼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及被感染期幼虫污染的食物而感染。人的感染过程同
鼠类,只是人并非广州管圆线虫的适宜宿主,因此广州管圆线虫在人体内大多只以幼虫存在,并且多停留在中枢神经系统并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的主要有3大类。
1.1 螺类宿主 褐云玛瑙螺,为我国最大的一种陆生软体动物。此种原产东非一带,故又称非洲蜗牛或非洲巨螺,广东一带俗称菜螺[1]。该螺生活于菜地、农田、果园、公园和橡胶园地,常隐匿在芭蕉叶腋和菠萝叶腋中、鼠洞或石缝中、松软土壤里。为热带、亚热带种类。各地感染率不一,梁浩昆等[2,3]对广州市褐云玛瑙螺进行调查感染率为2418%,1986~1990年对广东珠江三角洲的九县市进行调查感染率为26189%。何竞智等[4]报告在中国大陆第1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发现地广东省徐闻县友好农场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为31169%。张鸿满等[5]报告广西南宁市褐云玛瑙螺感染率为55198%。李莉莎等[6]报告福建省连江南安两地褐云玛瑙螺感染率为36112%。
福寿螺,又名大瓶螺,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中间宿主。此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由巴西华侨引进台湾,上世纪80年代后传入广东,其适应性和繁殖力强,既可以生长于流动的水域,也可以在肮脏的污水中、田园里孳生繁殖。此螺为两栖生活,夜间活动频繁,晚间爬上水生植物的茎、叶、池塘壁等处产卵,每个卵块约有1000多个卵,呈粉红,如此大的产卵量,使其不断的在华南和华东地区各省分扩散[7]。潘长旺等[8]调查浙江温州福寿螺感染情况,共检查福寿螺361个,阳性螺251个,螺的感染率为6914%,共检出幼虫11784条,其中最多一个螺虫数720条,最少一个螺虫数3条,平均每只阳性螺有71136条。张莹珍等[9]调查福建福州郊区福寿螺235只,阳性螺49只,感染为2018%,幼虫总数为1180
条。杨发柱等[10]报告福州市福寿螺感染为2019%、将乐县福寿螺感染率为2316%、莆田福寿螺感染率为3516%。黄锦源等[11]在2000年7月对福建将乐县螺类进行了调查,在当地市场上出售的福寿螺中,72只中有17只感染,感染率为2316%。李莉莎等[6]报告福建省连江南安两地福寿螺感染率为16164%。
还有其他的一些螺类可以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皱疤坚螺为其中一种,它常生活在山区、丘陵、农田附近阴暗潮湿,多腐殖质的草丛、石块下或土、石头缝隙和树洞中,雨后常爬出来活动、觅食,卵为白小圆颗粒状。梁浩昆等[3,12]调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和广州市皱疤坚螺感染率分别为38130%和2166%,方形环棱螺感染率为215%。丁步兰等[13]报告广州地区皱疤坚螺感染率为815%。李莉莎等[6]报告福建省连江南安两地扁平环肋螺、铜锈环棱螺感染率分别为2159%和2196%。林金祥等[14]调查福州闽侯县和连江县铜锈环棱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3185%和2137%。
1.2 蛞蝓类宿主 蛞蝓类是广州管圆线虫第二大类中间宿主。蛞蝓通称“蜒蚰”、“鼻涕虫”,形状似去壳的蜗牛,壳通常退化,外套膜被覆全背部。触角2对,第2对顶部生眼,肺孔开口体前右侧,虫体能分泌粘液,爬行后每留下银白条痕。为蔬菜、果树等农作物的敌害。初夏在树皮下及石下产白的卵。刘志蓉等[15]报告3例病人因生食蛞蝓而致嗜酸性脑膜炎,追问病史患者一家3口在病前2周曾为“咽喉炎”生食20条活蛞蝓,食后2周到1个月相继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标本经斑点金免疫渗滤法检测显示广州管圆线虫抗体低滴度强阳性,从同一地点采集的蛞蝓体内分离出大量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张鸿满等[5]报告调查广西南宁市6个调查点大型蛞蝓(未定种)43只,
其中19只阳性,阳性率44119%,阳性者最高含幼虫数4400只,平均含幼虫数61514只。梁浩昆等[3]和丁步兰等[13]报告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和广州地区足襞蛞蝓感染率分别为24145%和4912%;双线嗜粘液蛞蝓感染率分别为35129%和49%。何竞智等[4]报告在中国大陆第1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发现地广东省徐闻县友好农场足襞蛞蝓感染率29119%。李莉莎等[6]报告福建省连江南安两地高突足襞蛞蝓感染率为25183%,光滑颈蛞蝓感染率23108%,罗氏巨 蛞蝓感染率为11121%,黄蛞蝓感染率为10107%,双线嗜粘液蛞蝓感染率为7198%,双线大蛞蝓感染率为5188%。
1.3 蜗牛类宿主 蜗牛类也可以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张鸿满等[5]报告调查广西南宁市6个调查点小型蜗牛(未定种)感染率为9119%。李莉莎等[6]报告福建省连江南安两地中华灰尖巴蜗牛感染率为3111%,同型巴蜗牛感染率为2144%,该蜗牛除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外,还是胰阔盘吸虫、腔阔盘吸虫、枝睾阔盘吸虫、矛形双腔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梁浩昆等[3]1986~1990年调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9县市,短梨巴蜗牛感染率为4188%,同型巴蜗牛感染率为1125%,淡红毛蜗牛感染率为5177%,环带毛蜗牛感染率为51665。丁步兰等[13]采集广州市越秀区流花公园附近422只短梨巴蜗牛,取360只,分36组检查,其中23组查到少数幼虫,每组感染度为1~45条,逐个检查62只短梨巴蜗牛,仅2只阳性,阳性率312%。
・
2
1
3
・J Henan Univ Sci Tech(Med Sci) Dece mber2006 Vol.24 No.4
2 转续宿主
某些动物可吞食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而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但因广州管圆线虫在这些动物体内停止发育,只以幼虫状态存在,故称它们为转续宿主。能作为转续宿主的动物有鱼、虾、真涡虫、蟾蜍、青蛙等[16]。我国报道能作为转续宿主的动物有蟾蜍和青蛙。
2.1 青蛙 青蛙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转续宿主。成秋生等[17]报告生食青蛙致嗜酸性脑膜炎1例,该患者10年前曾因跌伤按土法生吞活蛙30只,当时无异常。本次发病前20多天因跌伤右肘部致右尺骨骨折,又按土法生吞拇指大活蛙6只。患者头痛呈持续性胀痛、恶心、呕吐。脑脊液压力增高,嗜酸性细胞占49%,血像嗜酸性细胞17%,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生食青蛙史以及血、脑脊液检查结果可确诊为生食青蛙致嗜酸性脑膜炎。刘国章等[18]对广州地区青蛙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做初步调查,共检查12只青蛙,分别对青蛙的胃、肝、肠进行检查,胃部感染率为6617%(8/12),肝部感染率为30%(3/10),肠部感染率为50%(5/10),虫体寄生最多的部位是胃。李莉莎[6]报告福建省连江南安两地沼水蛙感染率为34172%。
2.2 蟾蜍 蟾蜍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另一转续宿主。梁浩昆等[12]1979~1982年调查广州市黑眶蟾蜍感染率为9152%。丁步兰等[13]1980年3月至7月在广州市区和近郊采集170只黑眶蟾蜍,检查胃、肠及肠系膜和肝,结果仅2只阳性,检获42条幼虫,阳性率112%。丁步兰[19]调查中国大陆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区广东省徐闻县友好农场黑眶蟾蜍感染率为4176%。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体感染主要是因为食入了含有广州管圆线虫活的感染阶段幼虫的中间宿主及转续宿主。有些地方用土法治病,将青蛙或蟾蜍肌肉敷贴在皮肤伤处,认为有消炎止痛作用,这也可能是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途径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生食动植物食品不断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人们对寄生虫病传播知识的缺乏,认识不到生吃食物的危害性,因此导致多种寄生虫病感染,如除了广州管圆线虫病外,还可感染肝吸虫病、肺吸虫病、姜片虫病、带绦虫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等。广州管圆线虫病是新出现的寄生虫病,很多医务工作者缺乏对该病的了解,再加之该病起病急、症状较严重,如长时间误诊得不到,死亡率很高。一定要注意饮食以防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
参考文献:
[1] 陈德牛.介绍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的几种主要中间宿主[J].
四川动物,1986,4:29-31.
[2] 梁浩昆,徐秉锟,沈浩贤.广州市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褐
云玛瑙螺感染情况调查[J].广州医学院学报,1984,12
(4):23-31.
[3] 梁浩昆,潘松涛.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广州管圆线虫动物宿主
的调查[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2,20(1):17-20.
[4] 何竞智,朱师晦,杨思齐,等.广州管圆线虫在我国大陆人
病例的脑脊液中首次发现和证[J].广州医学院学报,1984,
12(3):1-4.
[5] 张鸿满,陶甲芬,胡文庆.南宁市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感
染情况的调查研究[J].广西预防医学,1996,2(2):83-
84.
[6] 李莉莎,周晓农,林金祥,等.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6种新宿
主的发现及疫源地的感染率周年变化[J].中国人兽共患
病杂志,2006,22(6):533-537.
[7] 颜晨,荀凯,柳建发.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与防治[J].地方
病通报,2005,20(4):123-125.
[8] 潘长旺,邢文鸾,梁韶辉,等.温州广州管圆线虫宿主的调查
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1998,28(1):8-10.
[9] 张莹珍,杨发柱,屠昭平,等.福州郊区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
源地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1999,5(1):20.
[10] 杨发柱,屠昭平,张莹珍,等.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及中间
宿主的调查[J].医学动物防治,2001,17(2):17-19. [11] 黄锦源,张良应,杨发柱,等.福建省将乐县鼠、螺类广州管
圆线虫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2,
15(3):182,171.
[12] 梁浩昆,沈浩贤,徐秉锟.广州市广州管圆线虫终末宿主、
中间宿主及转续宿主的感染情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
杂志,1984,5(4):245-248.
[13] 丁步兰,何竞智,朱天成,等.广州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的调
查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4,2(1):
25-27.
[14] 林金祥,周晓农,李莉莎,等.铜锈环棱螺作为广州管圆线
虫中间宿主的发现[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21
(1):24-26.
[15] 刘志蓉,周富友,曾肖蓬,等.生食蛞蝓致嗜酸性脑膜炎3
例临床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9):63-64. [16] 赵慰先.人体寄生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782.
[17] 成秋生,侯国庆,李泽.生食青蛙致嗜酸性脑膜炎1例报告
[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5):286.
[18] 刘国章,吴军杰,闽秀婷.广州地区青蛙受孟氏裂头蚴和广
州管圆线虫幼虫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J].第一军医大学
学报,1983,3(4):507-509.
[19] 丁步兰,朱天成,王磊,等.中国大陆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
区流行病学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8,9(5):
261-264.
・
3
1
3
・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年12月 第24卷 第4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